別讓封建迷信“借網還魂”-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1 09:17:21
來源:南方日報

別讓封建迷信“借網還魂”

字體:

治病消災、驅瘟解蠱?欺世盜名、蠱惑粉絲!近期,貴州一自詡“修煉得道成佛”、散佈封建迷信言論的網紅楊某某被刑拘,引發社會關注。

  別看楊某某“唬”人不倦,其行騙邏輯還是老一套。一為“蹭熱度”,在“村超”“村BA”等大型活動和民俗節日“露臉”,以怪異的裝扮、誇張的表演博取眼球,迅速躥紅網絡;二為“立人設”,利用廣大網友對少數民族神話傳説的獵奇心理,以宣傳“苗族文化”“蚩尤文化”為名,大量編造發布“苗族巫蠱術”“上古大神仙智慧”等音視頻內容,主打一個掌握宇宙“能量玄學密碼”;三為“割韭菜”,他宣揚所修煉的“天地妙法”可幫助身患疾病、遭遇困境的網友不藥而愈、重獲新生,雖然相信這種謬論的人終究是少數,卻依然具有相當大的破壞性。

  這不是普通的網紅亂象,更像是歪理邪説的“借網還魂”。當江湖騙術從線下轉向線上,至少帶來了兩種負面效應。一方面,迷信活動搭上網絡“快車”後,難免會産生“放大效應”,諸如網絡占卜、線上作法、“算命大師”之流屢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恐怕與這種渲染機制分不開;另一方面,“大仙”們並不是漫無目的地撒網,他們傳播種種無稽之談的過程中,其實精準地篩選了目標對象。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看似很反常識、甚至被人當成段子的詐騙短信,竟然真的會有人信。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産者不得製作、複製、發布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的違法信息。反觀現實,封建迷信和信仰經常會被別有用心者混為一談,但其本質區別不難厘清,動輒就讓人“破財擋災”的,多半就是個局。前幾年,女子感情不順網購“驅邪符”先後被騙250多萬元的教訓,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楊某某不僅騙取他人錢財,走到違法犯罪的邊緣,也是在抹黑民俗文化,如今一朝覆滅,純屬自作自受。

  然而,這種惡劣影響不會因刑拘、封禁馬上消失。若不徹底剷除背後的溫床,“流量游戲”難保不會再次上演。復盤這位“苗聖”的“成名”之路,其時間跨度不算很短,且活躍於多個網絡&&,為何沒有及時封堵,切斷其吸粉變現利益鏈?背後的真空地帶值得深思。

  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沒有“大仙”“大神”們的立錐之地。對此,監管部門還應加大追責力度,該出手時就出手;網絡&&要落實主體責任,在加強對“毒流量”的預判、預警、預防的同時,優化算法推薦機制,擴大優質信息內容觸達範圍;廣大網友要自覺抵制發生在身邊的迷信活動,一旦發現苗頭果斷舉報;從深層次的心理動因來看,騙局的頻頻得逞往往折射出某種現實焦慮,如何紓解和釋放個中壓力,進一步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也呼喚相關部門不斷探索,融入到工作日常中去。

  從網紅擺拍生吃“見手青”中毒視頻,到千萬粉絲“大V”因煽動極端言論被封禁,再到知名打假博主“狂飆兄弟”“翻車”……這段時間,自媒體的江湖着實不太平靜,各路網紅“上熱搜”的姿勢可謂五花八門。追求流量本是一項權利,但影響力也意味着示範效應,更須珍視和敬畏。毫無底線、僭越雷池的所謂“網紅”,不僅終究要“涼涼”,而且壓根不配“紅”。(鐘頤)

【糾錯】 【責任編輯:王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