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大婆媳矛盾,製造身份對立,渲染血腥暴力……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近日發布公告,網絡微短劇《大佬,你女兒被婆婆家欺負慘了》存在多重違規情況,提示相關播出&&予以處置。目前,多家&&已全面下架相關內容。
又是浮誇的配方,還是狗血的套路。近些年,微短劇成為影視行業大熱賽道,作品出現井噴,然而,諸如上述這般辣眼睛、毀三觀的本子不在少數。原配手撕渣男,兒媳智鬥婆婆,贅婿大殺四方,小白速成神功……極度濃縮的三五分鐘內,打臉、反轉、逆襲等“爽點”塞得滿滿當當。於“上頭”的觀眾而言,這些內容荼毒精神審美、耗費時間金錢。而在其塑造的擬態環境中,那些不勞而獲的成功神話、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粗暴降智的處事方式,衝擊的則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
違規劇集自當封殺,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垃圾內容何以能夠頂風上線?這些年,從要求&&擔好主體責任、建立行業“黑名單”機制,到加快制定審核細則、實施新備案流程,相關部門對微短劇的監管一直在加碼。各&&也持續打擊違規內容及賬號,下線了兩萬多部違規劇集。但也要看到,相較傳統影視劇,微短劇創作門檻低、製作周期短、參與主體複雜,産業鏈中眾包外包模式普遍,很容易打規則“擦邊球”。有媒體統計,截至今年6月1日,已有3309部微短劇在系統中完成備案並獲上線備案號,其中劇名明確帶有“總裁”“夫人”“嬌妻”的仍有數百,看起來創作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監管的力度,很大程度取決於執行的精度。從劇本籌備,到拍攝過程,再到宣發模式,每一步都應有嚴格把關,特別是對那些明顯有惡俗迎合意味的題材、人設,發放“通行證”時要慎之又慎。此外,如今微短劇仍以流量為運營前提。有業內人士&&,付費收入超八成用於購買流量,是一部爆款産生的基本邏輯。作為微短劇主要載體的&&,既然享受了利益分成,那麼在盡到“通知—刪除”的法定義務外,必須承擔起“防患於未然”的把關責任。建立健全&&內容審核機制,通過靈活的流量分配引導從業者規範經營,絕不能什麼“爽”就推什麼。
追求爆款沒有原罪,但無底線輸出必遭反噬。更何況,微短劇雖然短小,卻並非不能承載內容厚度與思想密度。比如,《超越吧!阿娟》展現傳統非遺“醒獅”,講述小鎮青年在大城市的打拼經歷;《等你三千年》以跨越千年的愛情故事串聯起邯鄲歷史文化,讓影視與地方文旅巧妙碰撞……事實證明,要出圈不一定非要圍着“老梗”打轉、圍着庸俗套路打轉,樹立精品意識,在質感中尋找網感,微短劇可以走出更高遠的格局。
數據顯示,2023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373.9億元,約是兩年前的10倍,2027年將有望突破1000億元。可以説,微短劇已走過了草莽階段,在向“精品時代”邁進的進程中,凈化産業生態、堅持內容為王,才能實現“微而不弱、短而不淺”,成為傳播價值的新鮮力量。(鄭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