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走丟的玩耍時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27 08:55:06
來源:南方日報

尋回走丟的玩耍時光

字體:

  搬進了嶄新的小區,住上了大戶型、小高層,不少家長卻發現孩子越來越孤獨,呼朋引伴、追逐嬉戲竟成了“奢侈品”。曾經窗邊一聲喊,小夥伴們興高採烈“樓頭集合”。如今孩子忙成了“小大人”,時間表總是“對不上”,下樓玩耍不容易。加之線上社交方式增多,遊戲和短視頻頗具吸引力,“宅童”現象備受關注。

  孩子們的玩伴為何“走散了”?客觀地説,許多孩子身上的課業負擔仍然存在,各類輔導班、興趣班佔用了大量的閒暇時間。培養一技之長,塑造興趣愛好,對孩子的成長自然有益,但這也變相形成了一種社交壓力——同齡人都在上興趣班,你自己還在玩?更不必説部分培訓機構和自媒體賬號瞄準孩子周末和寒暑假期,提出所謂“不虛度計劃”,宣揚“再不努力就晚了”,販賣焦慮。

  今年全國兩會上,殷福星委員就談到了中小學生減負話題。她指出,“玩”才是孩子的天性,過多參加培訓班不利于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這為許多家長提了個醒:無論是課業培訓還是興趣愛好,都應注意過猶不及,給孩子留下一些獨立社交、自由玩耍的時間。

  此外,部分社區硬體條件不達標,可供孩子玩耍的空間逐漸被壓縮。有的住宅小區在前期規劃時沒有做好人車分流、更沒有為孩子留下相對獨立的玩耍空間;還有一些早期建成的住宅未配備地下車庫,汽車停在道路兩邊或是直接佔用空地、廣場;兒童遊樂設施缺乏,公共空間“不好玩”“不方便”,難以留住純真的童心童趣。

  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解難題,加快推進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規劃主題口袋公園,打造兒童“遊戲角落”;進一步推動社區綠化建設,鼓勵兒童親近自然;提供少兒科普活動場所,組織專人或志願者提供看護服務,等等,都是值得提倡的舉措。

  傳統的家屬院裏、老社區中,家長年齡相倣、互相熟絡,孩子自然成為要好的玩伴。“今天加班來我家吃飯,明天出門遛狗順帶倆娃”,一來二去,鄰里之間的信任感自然培養出來。而新建的商品房小區中確實缺少原始的信任紐帶,高層住宅“目不所及”帶來的安全擔憂也縈繞在許多家長心頭。

  著眼實際,有人選擇放下手頭的工作陪同看護,有人則利用周末聯絡好友,希望能為孩子找到玩伴和空間。而另一種更經濟、更有效的方式是由社區、業委會等組織牽頭,舉辦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既能讓孩子們自由玩耍、結成夥伴,也可讓家長們“碰碰頭”,增進了解和信任,從而有機會建立家庭之間新的社交關係。

  “玩耍是生命的純粹喜悅的表現,是精神的自由和身體的解放。”在《愛彌兒》中,法國教育家盧梭就曾指出玩耍的重要意義。通過玩耍,兒童可以學習如何使用他們的體力,發展他們的感官,並通過實踐來獲得知識。以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為抓手,將硬體打造和服務配套相結合,期待天和日朗的午後、放學歸家的黃昏,孩童玩耍的歡聲笑語時常繚繞在耳旁。 (默 達)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