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發覺“詞窮”是規避網絡“馴化”第一步-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29 08:50:46
來源:羊城晚報

年輕人發覺“詞窮”是規避網絡“馴化”第一步

字體:

  今年春節期間,不少年輕人覺得自己“詞窮”了。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發布的一項有1333名青年參與的調查顯示,53.3%的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過半受訪青年認為閱讀量少和依賴網絡語言及表情包是“詞窮”的主要原因。(2月27日《中國青年報》)

  漢語博大精深,詞彙豐富多彩,讓國人有充分的表達選擇。然而,調查顯示不少年輕人卻越來越不會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要麼不知道怎麼説,感覺詞彙匱乏、詞意朦朧;要麼不知道怎麼寫,提筆忘字、詞不達意。有人用“詞窮”“文字失語”,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現象做出形象概括。

  不只是青年人感覺“詞窮”,其他年齡段人群也存在類似問題,比如“初中生作文詞彙貧乏”現象已引起關注。究其原因,既有詞彙量積累少導致“詞到用時方恨少”,也與語言表達受到網絡影響有關。無論是不少孩子説話、寫作文夾雜網絡流行語,還是成年人用網絡表情包等來表達,都説明大家深受網絡影響。

  當網絡功能越來越強大,本該由人記憶和表達的詞彙和句子,很多已由網絡替人記憶和表達。例如一個詞語、俗語、精彩語錄,剛在手機和電腦上輸入開頭兩個字,後面的文字自動生成,自然不用人動腦筋了。當人與人已經習慣於通過各種網絡語言在網上交流,線下交流機會減少自然影響到線下語言能力。

  也就是説,今天年輕人“詞窮”是被互聯網逐漸馴化的結果。當網絡越來越多地代替人的腦功能和手功能,並將人們的社交方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詞窮”就是必然結果。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隨着網絡工具更加智能化,患上“詞窮症”的人會越來越多,“腦懶”“手懶”的情況將越來越嚴重。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不少年輕人已經發覺自己“詞窮”,這是年輕人走出“詞窮”的第一步。因為只有發現這個問題,才有望規避“詞窮”,而規避的關鍵在於認清網絡馴化的問題,盡量避免被網絡馴化。這需要年輕人重新審視自己閱讀、交流、生活等習慣,善用網絡又不被網絡馴化為語言“巨嬰”。

  有關專家也建議,應對“詞窮”問題,需要從豐富文化積累、提高文化鑒賞力、提升文字基本功等角度入手,這些建議值得年輕人傾聽和採納。對於中小學生中存在的“詞窮”現象,需要學校和家庭加強線下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訓練,不僅要引導孩子遠離不良網絡流行語,也要開展一系列線下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活動。

  “詞窮”現象其實已引起國家有關方面重視。2020年,國辦《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提出“強化對互聯網等各類新媒體語言文字使用的規範和管理”。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服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推廣普及的若干意見》,要求提高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從互聯網&&到各高校再到有關部門,必須有效落實上述文件要求,一方面通過加強規範互聯網語言,減少網絡語言對網民的馴化。另一方面,教育機構、家庭和社會,要強化對各類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正規化訓練,使其能分辨、應對網絡馴化。(馮海寧)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