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將至,在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石坪村的露天小院內,三五游客伴着月色圍爐煮茶,茶香四溢,將溫暖帶入整個小院之中。“回到鄉村讓人感覺太愜意了,以後還要再來!”來自廣州的游客謝女士説。
走在石坪村的鄉間小道上,無論是瑤族婚禮墻畫還是壯族銅鼓壁畫,都展現着濃濃的少數民族風情。用舊青磚、瓦片、壇罐、原木建設的一批文創圍欄,讓村莊文化氣息愈加濃厚。
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石坪村的壯族銅鼓壁畫。新華社記者胡拿雲 攝
石坪村是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桂聯村下轄的自然村,曾經這裡老房子長期閒置、村集體建設用地缺乏管護,房空人荒是阻礙村子發展的主要問題。
“隨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原先30多棟老舊房子都閒置了起來,有些閒置時間長達20年,大家覺得修繕費錢,拆了又可惜。原來的承包地由各家獨立耕種,由於村民外出務工,大片耕地一度處於丟荒狀態。”桂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鄧秀清説。
為破解農村土地閒置難題,石坪村經濟合作社發揮管理和協調作用,從農戶手中有償整合土地資源,開展了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資源活化改革探索,然後將土地統一流轉給專業運營公司。運營公司採用“工程施工設計+採購+施工+維護”的模式,對農村“三塊地”進行開發運營,活化30棟閒置民居、300畝耕地,培訓了30名本地村民管家。通過改造,曾經荒廢的30多棟老房子,如今已成為游客接待中心、鄉村咖啡屋、公共餐廳、樣板民宿等新設施,昔日冷清的小村子變成了“網紅打卡點”。
“我們要利用石坪村已有的資源和少數民族風情特色,堅持將運營前置,圍繞運營的需要來開展相關規劃設計與施工建設。”石坪村“三地活化”項目負責人丁球鳳説,運營公司鼓勵村民返鄉就業,開展培訓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讓賦閒在家的村民當上了“民宿管家”“咖啡師”“鄉村廚娘”,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文妹姣看到村子越來越好,選擇回鄉就業。通過前期培訓,她已經成為了石坪村民宿的管家,負責打掃客房和游客餐飲。“我現在每個月能掙3000塊錢,還學會了做很多菜,點心也能擺得漂漂亮亮,普通話也講得比原來好了!”文妹姣説。
石坪村新修建的小花園。 新華社記者胡拿雲 攝
與此同時,通過村委會的努力,當地曾經一塊塊的“補丁地”如今變為“整塊田”,在保證水稻種植的基礎上打造梯田花園,還成片種植小菜園、小果園和小花園,吸引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客流,促進當地休閒觀光和親子體驗新業態發展。
隨着“三地活化”的不斷深入,撂荒地變成“寸土寸金”的旅游地,老房子變成民宿,傳統農業發展成現代農業,農民增收致富,年輕人也紛紛返鄉創業就業。(記者胡拿雲、熊嘉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