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縷晨曦穿透贛東群山的薄霧,江西撫州古邑的青瓦白墻在光影中漸次甦醒。那些散落在鄉野間的珍貴書院,宛如攤開的線裝古籍,浸潤雕版墨香的字裏行間,沉澱着先賢哲思以及耕讀傳家的故事。
在這片被譽為“才子之鄉”的土地上,200余座書院如星斗般密布。從唐代疏山書堂的初啼,到宋代心學的勃興,再到明清書坊的鼎盛,繪成一部立體濃縮書院發展史的長卷,每一座書院便是褶皺裏凝着溫度的篇章。
從“哲思對話”到“現代育人”:思想根脈的延續傳承
江西撫州金溪縣秀谷鎮王家巷的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溫潤如玉。拾級而上,書院正門上方石匾“仰山書院”四字蒼勁有力,在驕陽下折射出幽光。
位於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的仰山書院。王爽 攝
來到仰山書院,不得不提到陸九淵。陸九淵,江西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心學創始人,因於象山講學,世稱象山先生,他的思想自研讀《孟子》而來,34歲中進士後在家鄉金溪創辦槐堂書屋,晚年從臨安回來又在應天山創辦象山精舍,向周邊郡縣弟子授學,“一時名流踵門問道,常不下千百輩”。其嚴格的家風、清廉的風骨,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後人。《詩經》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書院以仰山為名,正是為了表達對陸九淵等先哲的崇仰之情。在這裡,陸九淵、朱熹“心即理”與“性即理”的哲思對話,如檐角銅鈴,至今仍在風中迴響。
走進書院,穿過天井,一眼便看到象山先生半身像。正廳內,數十幅精美圖片講述着先生的生平。行過正廳,來到上堂,這裡是象山先生書畫作品展及金溪歷史人物展廳,在正廳右側是碑刻展室。1078平方米的清代院落中,各種版本的《象山全集》和各地吟咏象山的詩、詞、楹聯等靜靜陳列。“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每年,仰山學校的“開學第一課”活動都會在這裡開講。
仰山學校俯瞰圖。受訪者供圖
仰山學校,創建於2009年,是一所現代化的全日制小學。“秉賢自雅”是學校的辦學理念,意在秉先賢本真、做高雅之人。學校校園內立有陸九淵雕像,每年9月份的“自重立禮節”組織新生拜先儒、啟智開蒙。學校開設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將“象山文化”納入校本教材,經常組織學生前往仰山書院研學,通過開展象山書法、繪畫、講故事比賽,排練情景劇等方式,傳頌象山經典,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仰山學校教師劉燕玲説:“我們抓住‘仰山’這兩個字,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優秀傳統文化,讓它以課堂的形式、課程的手段傳承下去,我們誦讀的是經典,涵養的是品德。”
從“書院之鄉”到“實踐之場”:耕讀傳統的當代突圍
距陸九淵老家不遠,陸坊鄉旸灣村的稻田與竹林,將青田書院溫柔環抱。早年,青田書院被毀,“85後”青年洪志文返鄉將自家祖宅老屋進行修繕,重建了這間書院,不僅延續了書院講學之風,還延續了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三兄弟的文脈余韻,更以“書院與文明實踐融合”為支點,打造田園之上的文化空間,書寫着“傳統書院當代煥新”的鮮活答卷。
在洪志文看來,書院不應只是歷史的陳列,更要成為文明對話、文化創新、實踐育人的現代&&。他介紹道:“書院的生命力在於扎根本土,我們緊扣‘耕讀文化’內核,將陸九淵心學、雕版印刷兩大本土文化IP,逐漸搭建出一個具有‘古’‘文’‘學’‘農’‘旅’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基地。”
在撫州市金溪縣青田書院,孩子們正在誦讀先賢經典。王爽 攝
掛牌陸坊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青田書院帶動了一隅之地的文氣升騰。“非遺喚醒計劃”將挖掘整理的一些非遺項目進行篩選,邀請非遺傳承人、老工匠開講,帶着參與者實操體驗,並引導大家加入與到非遺知識的傳播中來。青田書院還通過“象山講堂”“書院的孩子”“非遺進校園”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動,讓青少年感受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當“00後”接過書院的“山長”印,會為千年文脈注入怎樣的青春力量?2024年1月起,青田書院效仿陸氏家族過去的輪值掌家制度,啟動了“聘任輪值山長”計劃,招募青少年來擔任書院的輪值山長。如今,已有11位大學生先後擔任山長,組織了一場場惠及村民、聯動城鄉的活動,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在這方“小而美”的空間中,鄉風民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洪志文摩挲着木桌沿,眼裏閃着光:“大學生什麼時候再來?這是村民們經常問我的問題,更有鄉親拍着胸脯向外人推介‘這是我們村的青田書院’,我想,這就是文化自信吧。”現在,書院定期舉辦朗誦沙龍、鄉村觀影、政策宣講、家風課堂等活動,主動參加的人越來越多。
“書院要做成群眾願意來的書院,文明實踐也要做成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這是洪志文最樸素的想法。
青田書院文明實踐員洪志文正在進行雕版印刷木板雕刻。王爽 攝
從“府學重地”到“數字新篇”:城市書院的創新表達
與金溪縣鄉村書院的“在地性轉化”不同,坐落於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一河兩岸的臨汝書院,正以宋式建築的恢宏氣象,書寫着城市書院“古今融合”的故事。
臨汝書院原名南湖道院,又名南湖書院,初建於南宋寶祐五年(1249年),因臨汝二水縱貫南北,古臨川曾被稱為“臨汝”,臨汝書院之名由此而來。據史料記載,南湖道院原位於撫州市城區(今背山路西段),後因年久失修,到清代乾隆初年已“舊跡難尋”。2018年12月書院啟動重建,2021年8月建成開院,佔地面積94.7畝,總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

臨汝書院航拍圖。受訪者供圖
書院廣場正中,有座重約14噸的漢白玉孔子雕像,該數字象徵着孔子14年周游列國傳播儒家思想的歷程。
步入書院,名人館、文脈館、科舉館、文化館、現代教育館五大展館系統呈現了集才子文化、書院文化、教育文化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臨川文化整體形象。從王安石變法的經世致用,到湯顯祖“臨川四夢”的浪漫哲思,再到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先賢智慧通過全息投影、互動裝置等現代技術活化呈現。臨川區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書院作為撫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提供國學研習等多種課程,傳承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開展親子游、夏令營、成人團建等主題教育活動,寓學於游、寓教於樂。”

臨汝書院名人館內,一根高約9米、寬約1.3米的檀木,上方寫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8個鎏金大字。受訪者供圖
復建後的臨汝書院已化身為撫州古代書院的“博物館”,以模型展示與數字化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大量撫州古代書院的主體建築,將整個撫州書院的發展脈絡串聯起來。
登臨書院、撫今追昔,我們看到撫州市深挖書院文化底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心。如今的撫州,越來越多的書院遺存從歷史中走來——在雕版印刷的墨香裏,在研學青少年的眼眸中,在鄉村振興的實踐裏……當新時代文明實踐深紮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便能生長出無限可能。(採訪報道組:王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