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數字文化的崛起:生産、傳播和實踐》:傳播學視角下的數字文化解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09:31:38
來源:新華網

書評 |《數字文化的崛起:生産、傳播和實踐》:傳播學視角下的數字文化解讀

字體:

  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春陽

《數字文化的崛起:生産、傳播和實踐》

馬曉悅 張窈 著 科學出版社

  當數字技術與文化相遇後,就生成了數字文化新形態。數字文化不僅是指文化借助數字技術形成數字形態,更進一步,數字技術重構了人類生産生活方式,使網絡數字空間日益成為與現實世界並存的虛擬世界,塑造人與人之間、人與機器之間交往互動的方式、規範、道德和倫理,由此而衍生出基於數字空間的新興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態,數字文化不僅突破了傳統文化表達的局限,它依託數字技術的支撐,融合網絡傳播的即時性、多樣性與互動性,迅速成為現代社會中舉足輕重的文化現象。在這一變革的浪潮中,數字文化的崛起不僅標誌着文化形態的深刻演變,也彰顯了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廣泛影響力。然而,數字文化是如何産生並廣泛傳播的?又將在何種程度上影響我們所處的社會?在此時代背景下,由馬曉悅教授與張窈副教授合著的《數字文化的崛起:生産、傳播與實踐》成為了探索這一現象的重要學術著作。作為一部以傳播社會學為視角的學術作品,該書不僅通過系統性的理論分析,清晰勾畫了數字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同時結合中國的國情與社會實際,深入剖析了數字文化在各領域中的多樣化實踐,尤其是在數字政務、教育、文化遺産等方面的創新應用。總體來看,該書有三個特點:

  一是全面性與系統性相結合。數字文化的研究視角極為多元,本書則以傳播學為基礎,構建了一個理論框架,充分展現其在研究視角和理論觀點上的全面性與系統性。作者全面而深入地探討了數字文化生成、傳播與實踐過程中所蘊含的核心議題。以精準的分析和嚴謹的結構,為讀者呈現一幅兼具學術深度和實踐價值的數字文化生態全景圖。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範圍,還突破了傳統傳播模式的界限,使得文化的生産、分發與消費過程變得更加多元化、即時化與互動化。作者從傳播社會學的視角出發,圍繞傳播領域的五大核心要素——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構建了一個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的理論體系。通過這一結構化的分析框架,揭示數字技術在重新塑造文化傳播形態和社會互動方式方面的深遠影響。

  二是理論創新與實踐指導並重。作者遵循數字技術變革傳統文化的基本邏輯,基於傳播社會學、信息管理學等多學科理論資源,對數字文化進行全面解讀。該框架不僅整合現有數字文化研究視角,還在此基礎上拓展研究理論視野,並提出新的觀點與切入角度,極大推動數字文化理論發展。同時,該書注重將理論創新與實踐指導有機結合,強調數字文化作為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在文學、藝術、科學、教育等多領域中的應用。作者精選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剖析,展示數字文化在各領域的應用實踐成果,並針對我國數字文化産業發展的現狀與挑戰,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和對策,為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三是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相融合。在研究數字文化實踐的過程中,該書不僅關注國內傳播的內在規律與外在表現,還面向國際傳播這一數字文化的重要情景,巧妙地將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相結合。作者構建了海外受眾情感差異的理論模型,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受眾對短視頻內容的情感反應差異,豐富數字文化傳播的理論體系,並為理解短視頻語境中的跨文化交流提供重要視角。這種跨文化傳播的比較分析,不僅有助於增強我們對全球數字文化傳播的理解,也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構建自主的數字文化知識體系,切實契合文化産業數字化轉型和文化出海實施的現實需求。

  馬曉悅教授長期深耕人工智能與數字文化領域,張窈副教授專注於數字閱讀與數字文化的研究。兩位作者在各自研究領域的深厚積澱與豐碩成果,在此書中得到了充分展現與有機融合。該書經過反復打磨與精心修訂,最終得以出版。相信她們的研究成果能夠為讀者提供深刻的 啟發與思考,並在推動我國數字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