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經典詩文足跡》第二季電視專題片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4 10:21:01
來源:新華網

《探尋經典詩文足跡》第二季電視專題片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字體:

  10月12日,《探尋經典詩文足跡》第二季電視專題片研討會在上海金山區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兩地的業界學界專家,一線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學生代表匯聚一堂,圍繞大思政教育內涵式發展、“行走課堂”實踐經驗與青少年語言文字素養提升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圖為研討會現場。

  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指導,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教育電視台、綠葉傳媒攜手各單位打造的電視專題片《探尋經典詩文足跡》第二季於8月31日在上海教育電視台、央視頻、學習強國等媒體&&同步開播。

  本季節目聚焦毛澤東在抗戰時期創作的《為人民服務》《紀唸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以其經典的語言文字為核心抓手,通過層層遞進的設計,將張思德的初心、白求恩的奉獻與愚公的堅韌精神具象化呈現。節目深耕上海特色,以實地探訪激活經典的時代價值;並創新採用跨學科視角打破知識壁壘,扎根於“立德樹人”的精神內核,引導青少年“知經典、讀經典、信經典”,完成一次從文本到心靈的價值傳承。

圖為楊振峰發言。

  研討會上,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振峰&&,節目構建了“詩”“實”“史”“事”相結合的內在機理,緊扣時代與實景,實現“學文本、固思想、傳文化、育新人”的價值回歸。他充分肯定節目“一季更比一季好”,並對未來節目創作方向提出展望,建議通過更豐富的內容設計和更靈活的參與方式,吸引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實現更廣泛的傳播覆蓋與更深層次的育人成效。

  第十屆中國文聯副主席胡佔凡高度評價節目的創作成果,認為其成功探索了經典詩文視覺化傳播的新路徑,社會影響顯著。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探尋經典詩文足跡》總策劃姚喜雙闡述了第二季節目的創作初衷,旨在通過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連接張思德、白求恩與愚公精神在當下的迴響。他提到,節目通過跨越上海與延安等地的“雙課堂”設計,帶領學生在歷史與現實交織的探尋中接受教育。

  活動上,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中國教育報總編輯余冠仕&&,節目融合了革命文化與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真,並以藝術之美破解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難題。國家一級導演、上海藝術電影聯盟主席滕俊傑提出節目以更具體的故事吸引青少年,在潤物無聲中實現了對青少年的價值引領,展現出鮮明的教育責任感。他認為,運用新穎的視聽語言來展現傳統文化,是連接年輕一代興趣的有效方式。

  上海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上海教育電視台&長孫向彤在介紹《探尋經典詩文足跡》第二季項目時強調,節目通過“行走的課程”帶領學生走進延安棗園革命舊址、上海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地、上海市崇明區瀛東村等地,以實地探訪和專家解讀相結合的方式,讓紅色經典煥發時代價值。節目構建了文本研讀、現場體悟、專家引領、實踐落地的完整育人鏈條。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副主任曼葉平提出,節目成功將經典詩文內化為青少年的精神力量,並外化為助人行動,實現了從“知”到“行”的完美閉環。中國社會科學院視聽研究室主任、廣播影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冷凇指出,該節目是一堂生動鮮活、融合教育、傳媒與藝術三個領域的語文課、思政課和散文課,也是一次情操的陶冶。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製片人李明肯定了節目從具象化精神到開創沉浸式教育的模式,並建議其未來應從AI技術與碎片化傳播尋求突破。

  上海市嘉定區教育工作黨委副書記許敏傑從“大思政”教育格局出發,指出節目是踐行“課內外、知行一體化”的鮮活實踐,為區域德育工作提供了優質範本。上海市崇明區教育局德育科科長李啟華認為節目是“文以載道、學科育人”的示範課,並分享了其在構建本土“行走思政課堂”的 啟發。上海市金山區教育學院高中語文教研員,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顧燕文結合親身參與節目拍攝的經歷&&,節目成功實現了知識的立體化與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回歸。上海市宋校嘉定實驗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周晨認為節目是一堂“行走的紅色課堂”,紅色文化在節目中可感可知,為學校育人注入了強大動力。

  來自各校的學生代表們結合親身經歷分享了參與節目拍攝的感悟與成長。上海市金山中學學生朱語桐講述了沉浸式學習讓歷史成為可感知的場景;上海市宋校嘉定實驗學校學生李庭昊分享了目睹白求恩聽診器時的震撼,讓“無私奉獻”有了可觸摸的溫度;上海市崇明中學附屬東門中學學生謝天昕回顧了走訪經歷,並立志將愚公精神韌性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圖為《探尋經典詩文足跡》第三季電視專題片啟動儀式。

  研討會上,《探尋經典詩文足跡》第三季電視專題片啟動儀式同步舉行。

【糾錯】 【責任編輯:李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