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後的思源圖書館,不僅是一個簡單的閱讀空間,更是一個溫暖的文化符號,承載着村民們對下一代的期許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瀟雨 吳振東
山東省臨沂市杭頭村一個農家小院裏,文學博士周慶貴和他的幾個發小決定了一件“大事”——在村裏建一座圖書館。
思源圖書館就這樣由周慶貴老宅閒置的三間屋子改建而來,面積約240平方米。“思源”二字取自他求學和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學的校訓,有飲水思源、反哺家鄉的寓意。
2021年至今,思源圖書館在周慶貴及其鄉親、校友支持下,已收藏2萬餘冊圖書,從兒童畫冊、科普讀物到文學名著、工具書,一應俱全。圖書館不僅為村民提供了閱覽場所,還逐步成為學生喜歡的“第二課堂”、舉辦各類講座的公共文化空間,影響輻射至周邊多個鄉村。
思源圖書館內景(2025 年 6 月 1 日攝) 受訪對象供圖
“杭頭村需要一間圖書館”
2019年年初,周慶貴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杭頭村需要一間圖書館》,他説:“圖書館不是萬能的,但目前的鄉村似乎到了亟需它的時候。”
這種感覺,來源於他春節回鄉的所見所聞。
杭頭村始建於明朝,村民推崇“耕讀傳家”且文脈綿長。民間統計,從清末至今,這裡走出了270多位教育工作者。而如今村裏最常見的家庭情況是,“每天清晨五點,年輕父母匆匆趕往城裏打工,晚上七點左右才帶着疲憊回來,扎進村裏熱鬧的小飯館。這段時間裏,手機是孩子們的‘電子保姆’,大人們推杯換盞到深夜,孩子們就在角落裏用短視頻和游戲消磨光陰。”在周慶貴看來,村中現代化樓房越蓋越多,安靜的書桌卻遠遠不夠。
周慶貴曾觀察到,不少孩子欠缺基本的表達能力,不僅回避社交,和家長的溝通也嚴重不暢;成年人中滋生不良生活風氣,離婚率居高不下。周慶貴痛心又焦急。
“第二課堂”點亮孩子心燈
如何給杭頭村來一場“文化扶貧”?周慶貴最初想在自家建一間書房。他想,自己是文學博士、大學教師,這樣多少能起到示範效應。
發小們得知此事後鼎力支持。大貨車司機周波、裝修從業者左海港等人自發籌款數萬元裝修,還親手施工,希望自家孩子以後來這裡看書。周慶貴意識到,村民們並非不重視教育,而是缺乏渠道。
於是他決定將書房升級為一座小型圖書館。選址在老宅,一方面是圖方便,避免産權糾紛;一方面是希望借助“博士之家”的影響力,讓村民們更容易接納。“在這裡,孩子們能看到我生活、成長的軌跡,就不會感到高等學府遙不可及。”周慶貴説。
孩子們對圖書館的熱情超乎想象,左海港當時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裝修期間就迫不及待當第一個小讀者,捧着書流連忘返。如今,放學後、節假日,圖書館常常座無虛席。孩子們或完成作業,或安靜閱讀,離開時還會主動收拾書桌,關空調,對書籍也愛護有加。
圖書館建設得到村裏老人的大力支持。周慶貴的父親周成林毫不猶豫地擔任首任“圖書館管理員”,他的小學班主任陸明坤和鄰居胡善昌也做起整理書籍、輔導孩子的義工。周慶貴最忘不了那個麻袋——某天,村裏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大爺拎着一個滿滿當當的化肥袋來到周家,打開一看,裏面全是老人多年收集廢品時挑揀出來的舊書,他特意背來捐給圖書館。而這位老人的兒子胡飛鵬,目前在濟南某企業擔任高管,也是圖書館的發起者和捐建人之一。
“把圖書館搞好,才對得起這些老人。”胡飛鵬得知後,感動地對周慶貴説。建成後的思源圖書館,是個簡單的閱讀空間,更是一個溫暖的文化符號,承載着村民們對下一代的期許。
希望年輕一代“在鄉望城,在城望鄉”
思源圖書館的使命,周慶貴總結為“在鄉望城,在城望鄉”。
所謂“在鄉望城”,就是希望鄉村在文化服務供給上向城市看齊,激活優秀文化傳統。
思源圖書館裏,整齊擺放着一整套“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周慶貴特意花兩萬五千元將叢書搬進了老宅,“這些書擺在這就有價值,我希望孩子們知道,世界上還存在着那麼廣闊深邃的知識海洋,等着他們去探索。”
今年高考季,他為村裏準大學生和家長們舉辦了一場《何為大學,大學何為》的講座。“一直講到中午飯點,沒人提前離場。”周慶貴説,作為大學教師,近年來在一些地方感受到大學“高中化”的趨勢,建議學生們警惕功利主義,學會保持“勻速前進”的長期動能。聽説有準大學生打算去做暑期兼職,他給出建議:“不急着打工掙錢,掙錢也別偏廢了讀書。”
高考志願填報期間,上海交通大學10名本科生來到杭頭村開展暑期實踐。在周慶貴牽頭下,大學生們在思源圖書館進行志願填報指導,現場氛圍異常熱烈,不少鄰村鄰鎮的家長和學生紛紛趕來諮詢。
而所謂“在城望鄉”,周慶貴是希望走出鄉村的孩子們保留對家鄉的牽掛,在圖書館運營過程中,又增加了“讓城市孩子了解鄉村”的新想法。
現在來到思源圖書館的人群中,城市和鄉村的比例已經相當。不久前山東財經大學臨沂校友會代表團來到杭頭村開展活動,許多校友帶着子女來參觀圖書館,啟迪孩子思考:自己能為鄉村發展做什麼?隨着圖書館愈發受到教育界關注,周慶貴打算對接更多大學生,請他們以志願服務、定期講座等方式,進一步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今年以來,已有蘭陵、莒縣、泰安等地的朋友和校友向周慶貴討教思源圖書館的運營經驗,想在自己家鄉也建一所這樣的圖書館。周慶貴自己也打算在杭頭村周邊幾十公里內選址設立分館,由他本人繼續參與運營。
現在,周慶貴希望把思源圖書館複製到更多鄉村,但他認為:思源圖書館創辦之初就是以消失為最終目標的。“當‘思源模式’不再被需要,我們的心願才算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