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反映中國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以國家的名義——中國未成年人司法保護調查報告》(以下簡稱《以國家的名義》)推出,由國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發行,該書分為“少年之痛”和“護苗行動”兩大部分共21章,30余萬字,被稱為“中國未成年人保護的里程碑式記錄”。
《以國家的名義》的創作得到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的全程支持和指導。據悉,該書自策劃審定起,即引發多方關注。
最高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廳在審定這部作品時指出,《以國家的名義》着眼於反映我國未成年人保護現狀及檢察機關協同社會各界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成效,進行了大量採訪和深入思考,並結合網絡熱點案件進行文學創作,文筆細膩,描寫生動,能夠引發人們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關注、回望和思考。
最高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工作辦公室在審定該部作品時也評價説,《以國家的名義》是一本全面闡述中國未成年人保護現狀的紀實作品。該書對當前家庭暴力、校園欺凌、網絡侵害、心理危機等各類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焦點問題做了詳細闡述,並對政府有關部門在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政府保護、網絡保護和司法保護等方面所採取的行動和舉措做了較為全面客觀的記錄。
該書是第一部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進行全面梳理和記錄的書籍。本書不僅對社會各界綜合全面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保護的現狀提供翔實資料,也對於更好地解決未成年保護所面臨的問題,推動未成年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政府保護、網絡保護和司法保護“六大保護”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指引。
《以國家的名義》出版發行後,更是得到業內人士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肯定和好評。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邱華棟評價説,“《以國家的名義》以很多具體翔實的例證為支撐,描繪出中國社會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如何得到保護的全景圖。對這一重大主題的關切和生動的法律實踐,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作者帶着濃厚的感情書寫了一部大書,也是一部生動的、向人民所書寫的文學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專家建議稿首席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未成年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宋英輝也介紹説,《以國家的名義》聚焦我國未成年人監護缺位與不當、學生欺凌、網絡侵害、低齡違法犯罪等社會關切的問題,經過大量調查、採訪蒐集了豐富素材,從多個視角,記錄了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圍繞未成年保護和犯罪預防問題在政策制定、制度完善、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的歷程,令人深思。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雪梅也説,《以國家的名義》以真實案例闡述了家庭暴力、監護侵害、性侵害、學生欺凌、網絡暴力等社會關切問題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傷害和健康人格的影響,解讀了我國立法政策在這些問題方面的逐步完善以及司法實踐對這些問題的特別關注,從文學的視角解讀了我國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及治理工作在法律政策體系、體制機制建設、社會及網絡環境優化、監護支持與干預和國家兜底保障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發展與進步,令人動容。
在社會的廣闊畫卷中,未成年人總是最引人注目的群體之一。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然而,在成長的道路上,未成年人面臨着諸多風險與挑戰,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始終牽動着全社會的心弦,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也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僅是家庭、學校的責任,更是國家和社會的共同使命。為了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預防犯罪悲劇的發生,國家司法機關始終堅守在一線,以堅定的決心、有力的舉措,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法治的晴空。長篇報告文學《以國家的名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創作的。
作者梁慶才是一位軍旅報告文學作家,創作《以國家的名義》,歷時近四年,從國家司法機關、高等院校到基層一線,從偏遠山區的留守兒童,到繁華都市的困境兒童;從校園內的法治課堂,到社區裏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作者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並多次深入到多所未成年犯管教所、專門學校與失足少年面對面的訪談,通過大量的實地採訪與調查研究,同時調閱了大量的案件卷宗,收集了大量鮮活的案例與數據,真實地記錄下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工作中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在寫作過程中,作者秉持着嚴謹的態度與專業的精神,精心雕琢每一個字句。書中不僅有對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工作的客觀描述,更有深入的分析與思考。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挖掘出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工作背後的深層次意義,將一個個看似孤立的案例串聯成一幅未成年人保護的宏大畫卷。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工作的比較分析,作者呈現出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與模式,為其他地區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直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引發更多讀者的反思和思考。
國文出版社副社長魯良洪是該作品的主要策劃人之一。結合策劃出版過程,他深有感觸地説,《以國家的名義》不僅是一部記錄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歷程的紀實作品,更是一部呼喚社會關注、激發責任擔當的力作。它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未成年人就是保護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關注未成年人,就是關注未來,關注我們自己,讓我們共同走近未成年人,細嗅薔薇,和他們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