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世界,早已被屏幕的光芒點亮。手指在玻璃板上輕滑,信息如潮水般湧來又退去。偶爾聽聞又一家曾經熟悉的報紙停辦,或是某份輝煌一時的雜誌轉為數字版本,心中總會泛起一陣複雜的漣漪。在這新媒體、自媒體潮涌,紙質報刊式微的時代,我,一個年逾九旬的老編,卻依然固執地守護着與油墨紙張結下的那份不老情緣。
我的一生,是與報刊為伍、為業、為生活伴侶的一生。從青絲到白髮,從1957年進入新華社的第二年,我做《參考消息》編輯開始,到2020年不再主編《中華辭賦》雜誌為止,62年歲月,不停頓地與報刊打交道。我的生命軌跡幾乎與報刊發展的年輪重疊。還記得參與創辦《半月談》時的激情澎湃,主持《新華每日電訊》報時的挑燈夜戰,啟動《中華辭賦》創刊時的文化情懷,可以説是一腔熱血,躊躇滿志。作為這些報刊的總編輯,我不僅是在從事一份職業,更是在踐行一種使命。那些年,與中國期刊協會的同仁們切磋交流,與各大報刊總編輯們相聚暢談,與郵局的朋友商談發行,與年輕編輯們一道值班守夜,他們都是我生命中難以忘懷的好友。辦刊辦報,其樂無窮——這八個字,承載了多少報人的青春與夢想!
如今,我雖已離開工作崗位多年,但每天仍保持着閱讀多種報紙雜誌的習慣。《新華每日電訊》的國內外要聞,《參考消息》上的世界動向,《瞭望》周刊的深度解讀,《半月談》的專題報道,《中華詩詞》的詩詞佳作,《北京晚報》的逸趣閒情,以及《報刊文摘》的四海潮聲——都在我的老花鏡下流轉,成為我晨昏不可或缺的一課。當然,我也讀網絡、看短視頻,不拒絕這個時代賦予的每一種信息獲取方式。我也在網上與友交流,發表詩文,受益良多。但紙張在指尖摩挲的觸感,油墨散發的淡淡清香,版面間流淌的編輯匠心,這些都是冰冷的屏幕無法替代的溫暖。
時代在快步前進,科技在迅猛發展,但我始終堅信,紙質報刊將長期存在,不可能完全被數字媒體、自媒體取代。2008年,在《新華每日電訊》創刊15周年座談會上,我曾以日本和英國為例闡述報紙的生命力,即使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國家,主流報紙依然保持着相當的發行量和影響力。在科技發達的日本,《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兩大報紙,在人口一億多的國家,一直擁有上千萬的發行量。在英國倫敦,2012倫敦奧運會舉辦期間,倫敦市民多數是從報紙上了解奧運信息的,其閉幕式主題定為“報紙上的倫敦”。至今,《新華每日電訊》的發行量還保持在150萬份以上,《參考消息》《半月談》還是百萬級報刊。這不僅是發行數字的顯赫,更是一種價值的證明。
紙質報刊有着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新聞價值上,經過嚴格采編流程的報道,其真實性、深度和權威性,遠非碎片化的網絡信息可比;知識傳播價值上,報刊的系統性、專業性內容,構成了社會知識體系的重要支柱;收藏保存價值上,報刊與書籍一樣,成為時代和歷史記憶的文本,便於人們查閱研究。這些特質,決定了紙質報刊在文化傳承中的特殊地位。
主流報刊要在媒體激烈競爭的時代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保持自身的特性與個性。報刊應當更加注重深度報道、專業解讀、獨特視角和精緻呈現。提高質量和吸引力,堅守媒體的責任與品格,在眾聲喧嘩中保持清醒,在信息洪流中充當燈塔。
夜深人靜,我將當天的報刊收拾整齊。伏案沉思,報刊之於我,早已不是簡單的信息載體,而是融入了血脈的生活方式,是90載人生最忠實的伴侶。我想,只要還有人願意在清晨的陽光下展開報紙,只要還有人在午後的書房裏捧讀雜誌,這個與紙張油墨相伴的傳統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世界因報刊而精彩,報刊因讀者而常在。從事報刊工作的年輕同行們,且行且珍惜吧!有感而發,形成這篇不短的文字,算是鍾愛報刊的老編心語,寄語,並就教於同輩諸公。
(閔凡路:新華社高級編輯,《新時代中國賦》編委會主任。曾任《半月談》雜誌總編輯、新華社副總編輯兼國內部主任、《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中華辭賦》雜誌總編輯。獲新華社卓越貢獻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