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登黃鶴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10:12:0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三登黃鶴樓

字體:

  我在兩年前才第一次登上黃鶴樓,心裏有點類似“後生晚學”的慚愧感,不過好處是,久於頭腦中想象的黃鶴樓,一旦在現實中落到實處,便有了得償所願的安慰感,用流行的句式可以這麼説:“咱也是登過黃鶴樓的人了。”

  接下來沒想到的是,我會在兩年時間裏三登黃鶴樓,乃至於第三次站在黃鶴樓下,竟有了周而復始的時間輪迴感,忍不住産生了“我是誰,為什麼又來黃鶴樓,現在身處第幾空間”這樣的哲學疑問。好在這樣的念頭轉瞬即逝,讓我來不及深思,洶湧的人群便將我推向黃鶴樓內的樓梯,那就只有拾級而上,誰會抗拒“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多看幾次也無妨。

  第一次登黃鶴樓,是2023年中秋夜。這晚,圓月高升之時,大家一起登樓望月。這晚的獨特在於,崔顥、李白、賈島、白居易等人的登樓詩所創造的意境,在此刻充分釋放。我們乘電瓶車來到樓下,一下車抬頭便看見被裝飾得燈火輝煌的黃鶴樓,有一瞬間我甚至覺得這是座“黃金樓”,金光璀璨到有點兒不真實。直到眾人抬頭望見雲層中閃現的圓月,發出集體讚嘆,那層銀白的月暈才中和了樓體的金黃——黃鶴樓仿佛被月光瞬間從當代拉回古代。在這樣的氛圍裏,腳步踩在樓梯上發出的輕微響聲,仿佛每一聲都叩在心頭,心跳不已,仿佛樓頂有一位古代詩人在那舉着酒杯等候,看見第一個人現身,便微笑着説:“來了,等你1000多年啦。”

  第二次登黃鶴樓,是2024年暑假。帶着上初中的女兒自駕游來到武漢,當然主要目的也是登黃鶴樓。一代代讀過崔顥詩的讀者,尤其是年輕人與孩子們,怎會不嚮往課本裏的黃鶴樓?所以當我説起看黃鶴樓的計劃,女兒很雀躍。出於對她期待值可能過高的考慮,我提醒她,不要將課本裏的詩與現實中的樓過多對應,不然會有所失望。她説她懂,再美好的景觀,也抵不上詩人靈感迸發時一揮而就、千古流傳的絕句。這次登樓,是在正午時分坐著電瓶車一路穿過濃密樹蔭來到樓下的,這一過程得以觀察到黃鶴樓公園更多景色,與我上一次夜晚登樓已有很大不同。白天的黃鶴樓沒有了燈光的映照,古香古色的意蘊顯露無余,似乎也變得更加高大了些。不愛拍照的女兒頻頻舉起手機,拍照片分享給她在各地度假的同學們,她是在給黃鶴樓做廣告,想象一下,可以在暑假登黃鶴樓,豈不是比在海邊或海外更具詩意?

  第三次登黃鶴樓,是2025年深秋。好友綠茶兄年齡與我一般大,卻從未登過黃鶴樓,雖然我們這次到武漢有其他的訪問計劃,但還是決定優先觀賞“武漢十景之首”。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我們從一個離樓最近的入口進入公園,果然無需坐車,步行也能很快到達樓底。再次看到的黃鶴樓,讓我仍然驚訝——怎麼回事,它怎麼和我前兩次看到的又不一樣?燦爛秋陽下的黃鶴樓,為何又高大了一些?後來才知道,黃鶴樓作為古建築的形式代表,採用的是“四面八方”(四邊套八邊形)結構,這就意味着參觀黃鶴樓,可以從任何一面開始,除了熱門的東門與西門入口,南門與北門也是可以進入公園的,此次我們選擇的是南門。我三次看黃鶴樓,很可能每次的入口都不一樣,第一眼看到的黃鶴樓,是不同的側面,因而,黃鶴樓對我來説常看常新也就不意外了。

  登黃鶴樓之前,要解決一個理解問題。現在所登黃鶴樓,為1985年新建,因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建設佔用清代同治樓遺址,故現在的黃鶴樓為易地復建,對於特別在意古建“原汁原味”的人來説,這是個小小的遺憾。但如果了解黃鶴樓的歷史,就會理解現址復建的必然性。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自唐至清,因戰亂、火災與水患,黃鶴樓屢毀屢建,有明確記載的重修次數約30次。理性地想一下,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黃鶴樓又具有如此重要的標誌意義,為天災人禍所損及,是難以避免的。如今的黃鶴樓以清代同治樓為藍本復建,視覺上與古代黃鶴樓高度一致,也就是説,游人眼睛裏看到的黃鶴樓,與古代黃鶴樓並無二致。至於心理與文化層面的黃鶴樓,還是要從文學與歷史的層面去尋找淵源與脈絡。

  現代人依然鍾愛黃鶴樓,紛至沓來仿佛要將門檻踏破,所追尋的,肯定是那個藏在中國人精神中的永恒的黃鶴樓。那座被崔顥讚美過、被李白歌咏過、被賈島追問過、被白居易感懷過的黃鶴樓,以及被其他文人墨客為之揮毫潑墨的黃鶴樓,早已成為一座不斷被文化浸潤、被情感包圍、被想象力放飛的永恒之樓。當然,歷朝歷代慕名而來的游人,他們所投射到黃鶴樓身上的目光,也一樣在為這座樓塗抹着再也不會被磨滅的光輝。現代人來看黃鶴樓,不僅是要用腳步丈量這座被無數人嚮往的建築,更是要站在這樓頂,在目光所及的歷史的天空和滔滔長江水中,看見自己的來路。

  圍繞黃鶴樓,産生過諸多典故,其中被談論最多的,莫過於李白因崔顥佳作在前而放棄為黃鶴樓寫詩的故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為此“悵然擱筆”,反倒成為提升黃鶴樓知名度的催化劑。李白當時雖然擱了筆,但後來也沒閒着,在他的詩作陣容中,明確提及黃鶴樓的詩作有四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望黃鶴樓》《江夏行》。“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更是創造了送別詩的一個巔峰。另外三首,也分別以黃鶴樓為載體,抒發他的愁緒、壯懷等。他的《登金陵鳳凰&》詩作,也是對《黃鶴樓》的“回應之作”。為了彌補寫黃鶴樓寫不過崔顥的遺憾,李白也是“拼了”。

  在第三次登黃鶴樓的時候,與朋友一起説古道今,雖然我知之甚少,説不到點子上,但聊完之後,對黃鶴樓的認知與情感,確實沉澱在了心頭。臨走時回望視野裏漸隱的黃鶴樓,又多了些留戀,這會是第四次登黃鶴樓埋下的伏筆嗎,或許有一天,又一次站在黃鶴樓下時,會有別的感念生發出來。(韓浩月)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