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旱作石堰梯田:太行深處的“人間奇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10:12:1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太行深處的“人間奇蹟”

字體:

  河北省涉縣旱作石堰梯田,是鑲嵌在太行山深處的一道壯麗農耕奇觀,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在層層石堰之間,藏着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基因密碼。

  人間奇蹟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位於太行山腹地、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包含井店鎮、更樂鎮和關防鄉3個鄉鎮46個村,佔地總面積204.35平方公里,其中旱作石堰梯田面積約4.15萬畝。核心區王金莊片區石堰梯田面積約1.2萬畝。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是旱作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其獨特的傳統生産方式和知識體系,在食物與生計安全、重要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社會價值與文化以及傑出的生態價值、景觀等方面具有顯著特點和全球重要性。2022年5月20日,中國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農耕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趙簡子屯兵築城、養材任地時期。經元、明、清三朝開發墾築,初具規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涉縣人民響應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號召,整修梯田、擴大生産、支援前線。新中國成立後,涉縣人民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治山修田不止,使旱作梯田規模進一步擴大,質量大幅度提高,糧食産量穩步提升,農業系統不斷完善。

  據介紹,這裡本是石厚土薄,十年九旱,降水極少的石灰岩山區。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當地先民積極順應自然,適度改造自然,鑿石山積卵石以築長城,聚塵粒而成耕地,於危機中覓得生機。

  “梯田下面都是填的石頭,上面從坡皮上推點土,甚至有時本地沒土,從別的地方再運土,梯田最薄的部分就是一二十厘米厚,土比黃金還貴,很早以前幹一天活鞋裏的土還得磕到原地。”當地村民李愛奎説。

  現存的涉縣旱作石堰梯田,地塊大小不一,形狀不一,土層厚度也不一樣。25萬餘塊梯田的平均面積為0.14畝;土層厚的不足0.5米,薄的僅0.2米;石堰高的達7米,低的1米左右,石堰平均厚度0.7米,每立方石堰大約需要400塊大小不等的石塊。涉縣旱作梯田的石堰長度近1.5萬公里,高低落差近500米。在一座座山嶺上,一層層的梯田從山腳盤繞至山頂,錯落有致,蔚為壯觀,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作“中國第二個長城”“了不起的人間奇蹟”。

  種子銀行

  涉縣旱作梯田,不僅是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風景,更是在不斷演進中形成了獨特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模式。涉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賀獻林認為,“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之所以仍在保持運轉,靠的就是延續700多年的‘藏糧於地’農耕技術、‘存糧於倉’倉儲技術和‘節糧於口’生存技巧。”

  家有良種傳萬代,地種百樣不靠天。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涉縣當地村民運用農耕智慧,建造起了規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梯田裏農林作物豐富多樣,既有花椒、核桃、黑棗等經濟林木,又有柴胡、連翹等藥用作物,更為普遍的是穀子、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生産方式。

  “涉縣旱作梯田系統通過‘混林農’模式,複合種植花椒、穀子、核桃、黑棗、柴胡等作物,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生態農産品。”賀獻林説,據統計,涉縣旱作梯田系統種植或管理的農業物種有26科57屬77種,包括171個傳統農家品種。涉縣旱作梯田上的農作物,像花椒、核桃、黑棗、柴胡、連翹等特色農産品,先後申請為地理標誌産品。

  為保護和傳承這些傳統的農業作物品種資源,當地有關部門從2018年開始,對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的傳統作物品種進行了全面系統普查,普查組先後調查走訪1000多個農戶,將普查的品種收集起來,登記建檔,建成了王金莊農民種子銀行。

  在農民種子銀行,記者看到,一排排裝滿種子的瓶子整齊擺放在陳列架上,每個瓶子的標籤清晰寫明編碼和品種。“種子銀行中保留的各種種子實行定期更換和田間活態保護,一般作物兩年更新一次,特殊品種一年更新一次。”涉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海飛説,種子銀行提供了一個種子交流的&&,如果老百姓想種植某個品種就可以到種子銀行來借,借一公斤還一點五公斤,保證種子銀行內必須有種子的備份,同時保證這些種子可以細水長流,能夠活態傳承下去。

  煥發新生

  依託豐富的品種資源,涉縣大力發展生態有機特色農産品。小米、花椒、黑棗等梯田生態農産品,越來越受到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梯田小米生長期長,一般在150天左右。另一方面,這裡保持着最原始的毛驢耕作,使用的是有機肥,加工方法採用石碾子加工,産出的小米有機健康,小米的銷量從幾千斤增長到現在的十多萬斤,價格也達到了10元一斤,農民實現了增收。”賀獻林説。

  今年暑期,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十七工作室團隊來到王金莊村與村民一同開展梯田大地藝術共建活動。以家家戶戶手工縫製的傳統碎布拼花圖案為色彩靈感來源,藝術家團隊與當地村民攜手製作的200隻彩繪風車迎風舞動,形成綿延一公里的風景線。

  同時團隊還將梯田中曾用於短暫休憩的石庵子精心佈置成一個個微型主題展廳,設置了農耕歷史、生態智慧、民俗文化等各類梯田主題展覽,構建出“可觀、可感、可品”的梯田大地美術館。

  “團隊以‘微更新,輕介入’的藝術理念,通過與在地村民共同創作在地化藝術裝置,以藝術為媒介激活廣袤的鄉土空間,促進鄉村振興與文化認同,初步探索文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實踐途徑。”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侯曉蕾説。

  多維度講述農遺故事,揭示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和人文精神,近年來,涉縣圍繞旱作石堰梯田系統舉辦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精彩紛呈的藝術創作、陳列展覽、學術講座、社會教育和非遺展演等活動。涉縣還利用獨特的自然資源,開展農文旅結合,打造以梯農、梯田、石頭、民俗、毛驢為元素的農耕文化主題游,實現農旅融合、以游促農,帶動遺産地鄉村旅游發展。

  “近年來我們打造美麗鄉村23個,如大洼村充分利用當地良好的石頭民居,立足‘石頭文化’,開發獨具特色的石頭民宿,建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劉家村利用山清水秀的獨特優勢,打造成太行漓江,成為游客體驗農耕文明、享受自然人文景觀優選之地。”涉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 劉桃熊)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