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栗子,魚和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4 14:19:0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栗子,魚和貓

字體:

  深秋漸近,栗子開始成熟。

  清風拂面,樹冠沙沙。“啪”,一枚綠油油的果球猛地砸到地面,骨碌幾下停住。

  果球表面密布尖刺,一頭指向天空,一頭刺向黃土,桀驁不馴,仿佛斥責那陣風、那棵樹:憑什麼把我扔下!

  然而,環顧四週,它並非第一個墜落人間,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枯枝敗葉間,有的果球殘綠猶在,追憶盛夏;有的早已蜷縮,軟塌塌趴在地面,準備徹底回歸塵土。

  一粒粒深棕色的栗子,就從這些果球中蹦出,有的尚未成形,有的已然豐滿,分不清那表面的璀璨,是來自內在的生機,還是清晨的陽光。

  放風的家犬踩着小碎步,左嗅嗅,右看看,無從下嘴;路過的行人目光如炬,俯身撿拾,小有收穫;剩下的,自有三五成群的烏鴉和鴿子蹦蹦跳跳,穿梭其間,挑選啄食。

  每年這個時節,這出生命輪迴的情景劇,都在布魯塞爾五十周年紀念公園這排高大的栗子樹下上演。

  是的,在比利時的許多地方,對於自然的饋贈,人們並不陌生,也不拘謹。

  山楂、杏、蘋果、櫻桃、覆盆子……也許在某個街頭轉角,也許在山野荒嶺,這裡冒出一叢,那裏竄出一枝。

  海邊荒灘,大小貽貝、生蠔,在各自最好的季節,以豐腴的汁水、鮮甜的口感,滿足從海鷗到人類的口腹之欲。

  然而,在歐洲許多國家,“豐收在望”並不意味着可以為所欲為。人們可以“撿”“拾”“釣”,卻往往不能“撈”“捕”“摘”。

  大度是自然的天性,克制是人類的義務。接受而不濫取的觀念,早已內化為一種日常。

  無論山林幽處,還是街市轉隅,採擷野生植物與果實前都需要徵得土地主人的同意;公共林地與自然公園更常有明文禁止或嚴格限制。那些瀕危或受保護的物種——哪怕只是腳邊的一抹苔蘚——也絕不可隨意剝取。

  即使在許可的區域,分寸同樣被精心標定:每天最多采兩把野花、十升未受專門保護的果實或蘑菇;林間荒地邊緣,常插着一塊塊警示牌,提醒人們繞過落葉枯枝,以免驚擾底下的嫩芽、昆蟲和微生物。

  水中的生靈亦不例外。

  那年,我出於好奇,申辦了一張比利時瓦隆大區的釣魚證。這張垂釣“駕照”仿佛一部微縮法典,精準限制到每一處細節:釣竿數量、下竿地點和時段、魚的種類與體長。

  鮭魚、鰻魚、鱘魚全年禁捕;溪鱒、虹鱒只能在特定季節與水域落鉤;常見魚類也需達標方能帶走;急流與混合水域必須用無倒刺或壓平倒刺的鉤,禁止無人看守的陷阱與網具……

  面對這道道縝密燒腦的“閘門”,我最終一次也沒有下竿。可細讀那些條文,卻感受到另一種收穫:內心的安然。守護自然,其實就是對一切生命的尊重。對於野外的萬物如此,對於作為人類伴侶的寵物,更細緻入微。

  幾年前,為了緩解長時間注視電腦的疲憊,我萌生了在辦公桌上擺一方小缸,養一兩尾小魚的念頭。

  走進寵物店,一群柳芽大小的霓虹燈魚閃着藍紅光芒,瞬間抓住了我的目光。

  店員得知我的魚缸尺寸和計劃購入的數量後,很乾脆地搖頭拒絕:缸太小,而且霓虹燈魚天性群居,得有五條以上才能健康生存。

  另一次機緣巧合,我收養了一隻兩個月大的狸花貓。上網查詢後得知,根據布魯塞爾的規定,第一件事便是為她植入芯片,將居住地址、疫苗接種等信息錄入全國統一的貓只數據庫,相當於給她辦一張電子“身份證”。

  此後,無論是檢疫、出行,還是絕育、買賣或贈予,每一步都將受到嚴密的法律規範,一旦違背,罰款可從50歐元直至15000歐元。

  無論是對於栗子、魚還是貓,這一紙紙冷峻的條例,都浸潤着早已落地生根的信念:尊重與敬畏,是人與自然相依相存的根本法則。

  或許只有當我們學會放慢伸出的手,那片山的綠、水的長,才能周而復始,滋養世代,生生不息。(廖雷)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