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説,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去它的菜市場。
它不像商場有精準的營業時段,也不同於景區有精心設定的導覽路線,憑着一攤攤新鮮的食材、一聲聲帶着本地口音的吆喝,成了一座城市煙火氣最為濃厚的空間,也成了我探索每座城市的窗口。
求學在上海,工作在北京,今年來到雲南交流鍛煉,再回望家鄉浙江金華,輾轉四地的經歷讓我發現,菜市場遠不止“城市裏集中銷售農産品的固定經營場所”這一定義,更折射着一方水土、一地民生,展現着迥然不同的地域性格與城市氣質。
求學時期,位於上海徐匯的烏中市集,是我對菜市場“精緻轉型”的初體驗。菜場墨綠色的外墻、拱形的玻璃窗與街邊的梧桐樹相映成趣,咖啡的醇厚、進口蔬果的清新和售賣本地小吃的油墩子攤的熱氣騰騰相融,恰如這座城市融合了市井氣息與國際范的海派作風。在這裡,買菜,既是柴米油鹽,也是一場生活儀式。
工作後,在北京逛菜場,我總會想起新華社那篇著名的《菜價追蹤》報道。30多年前,記者沿着北京的“大菜園子”山東壽光到北京城的蔬菜路線,行程千餘里,對蔬菜價格的變化做了一次全過程追蹤。如今,在三源裏菜市場,智利車厘子與平谷蟠桃共處,挪威三文魚和密雲水庫魚“隔冰相望”。這道“全球化食材風景線”的背後,是完善的現代物流體系對時空的極致壓縮。顧客們在掃碼支付的瞬間,開啟的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味覺旅行。
今年在昆明,我逛了位於五華區新聞路270號的大觀篆新農貿市場,體驗到了另一種震撼。
市場攤位上,野生菌擺得像座座小山,雞樅、松茸、牛肝菌,帶着山林的清香;食用鮮花攤位前,玫瑰、茉莉、金雀花嬌艷欲滴;傣味舂雞腳、建水燒豆腐等雲南各地州美食的香氣交織。人來人往間,有精打細算的老街坊,有常來光顧的旅居客,更有舉着手機拍短視頻的自媒體博主。
這個菜市場是昆明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農貿市場,攤鋪眾多,日常人流量大,如今已是外地游客拖着行李箱也要逛一逛的“網紅打卡地”。
回望幾年前,篆新市場還帶着傳統菜場的“舊模樣”:攤位擁擠、地面潮濕,年輕人踏足不多。2024年,經過改造升級,市場新增電梯、智慧化巡視系統等設施,形成民生保障與旅游打卡並重的運營模式;今年1月啟用“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主題賣場,新增200余種雲南特色商品及民族文化展示區。
如今的篆新市場,既守住了民生底色,又主動適配年輕化的消費需求和習慣。多種不常見的野菜水果、各地獨特的美食,成了年輕人用手機拍下並分享在社交媒體&&的“地域限定”;市場中設置了菌子科普的圖文展板與實物展示,教消費者如何辨別各類野生菌,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在這裡,買菜成了一場生動的自然生物課。
全國多地菜市場都在經歷類似的“煥新”。這些菜場的轉型路徑雖有不同,卻有着共同的邏輯:在保留煙火氣的基礎上,融入文化、社交等新功能,讓傳統民生空間煥發新活力。它們在展現地域文化獨特底色的同時,也是消費趨勢迭代與城市服務升級的縮影。
而當我在假期回到家鄉浙江金華,那熟悉的小菜場依然保持着最質樸的模樣。那裏沒有全球化的食材陣列,卻有着最穩定的人情往來。賣毛芋的奶奶將芋頭精心擺放碼齊,豆腐攤主永遠記得每個老顧客的偏好。這種淳樸交往,延續着農耕文明的溫情余韻。
從保障民生的“菜籃子”,到年輕人的“生活體驗地”,菜市場成為不同城市氣質的“活態展館”。穿梭於四地的菜市場,我逐漸明白,生活是多面的,在上海是精緻的腔調,在北京是高效的運轉,在昆明是自然的生命力,在金華是小城的溫情。
當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虛擬交往成為日常,改造後的菜市場以更鮮活、更多元的形態,重新聯結起人們與生活的本真。
在這個外賣隨手可得的時代,街區菜市場的存在,用最樸素的方式,守望著生活的溫度,也展現着城市的本色。(胡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