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資産總額從不到70萬億元增長到超過90萬億元;研發經費連續三年超過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投資年均增速超過20%;6組10家企業實施戰略性重組,9家新的中央企業組建成立……在9月17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披露“十四五”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成績單,穩中向好、結構向新、質效向優成為關鍵詞。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下一步國資央企將持續加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布局力度,加快打造一批引領未來競爭的新興支柱産業。同時,大力推動戰略性專業化重組整合,不斷提升國有資本的配置和運營效率。
“家底”更厚 打造新興支柱産業
數據顯示,中央企業資産總額從“十三五”末的68.8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底的91萬億元,年均增速達7.3%;“十四五”期間中央企業創造的增加值、利潤總額,預計將比“十三五”期間分別增長超過40%、50%,全員勞動生産率、凈資産收益率等指標不斷改善。
“在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困難挑戰增多的情況下,國有資産質量更優了、家底更厚了。”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説。
“十四五”以來,國資央企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新質生産力培育逐漸積厚成勢。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力度空前,累計投資達到8.6萬億元;另一方面,産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正成為中央企業的鮮明特徵。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袁野介紹,2024年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營業收入突破11萬億元,近兩年營收貢獻度提升8個百分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5個領域的收入均超過萬億元。目前中央企業創投基金總規模已接近千億元,形成了産融結合的新模式。
中央企業如何進一步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袁野給出明確回答:“我們將以高質量編制和實施‘十五五’規劃為契機,立足國家所需、産業所趨、央企所能,持續加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布局力度,不斷提升工作質效,加快打造一批引領未來競爭的新興支柱産業。”
創新突破 成果轉化全鏈條發力
嫦娥六號、“夢想”號、“奮鬥者”號、“深地一號”等一批“大國重器”捷報頻傳,C919大型客機、國産大型郵輪持續擦亮“中國製造”名片……
近年來,國資央企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創新要素、完善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據介紹,“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研發經費年均增長6.5%,研發經費連續三年超過萬億元;累計建設了474個國家級研發&&,打造了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組建了23個創新聯合體,形成了體系布局、協同攻堅、重點突破的強大合力。
創新生態也持續優化。一方面強化“激勵賦能”,累計推動近1000戶科技型企業實施了股權、分紅等激勵;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松綁減負”,讓科研人員真正放開手腳、心無旁騖搞創新。
如何多出科技成果,並讓科技實力真正轉化為發展潛力?
國務院國資委9月17日發布《中央企業中試驗證&&對外開放服務手冊(2025年版)》,共對外開放中試驗證&&134個、服務項目291項。這是國資央企促進科研成果從“攻出來”向“用起來”轉變的又一重要舉措。
張玉卓&&,下一步國資央企將努力在更深層次融入國家技術轉移體系,以更大力度承接各類創新主體成果,更好發揮鏈長企業和應用場景雙牽引作用,在源頭供給、技術轉化、産業應用等全鏈條發力,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
改革深化 大力推動重組整合
“十四五”時期,國資央企接續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不斷向制約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痛點、難點發起攻堅——
進一步完善主責主業動態管理制度,目前中央企業主業投資佔比和從事主業的子企業數量佔比均超過90%;約97%符合條件的子企業建立了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的管理制度;全面實施“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2025年對中央企業考核的個性化指標佔比達到76%以上……
重組整合是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期間,國資央企聚焦戰略安全、産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以市場化方式重組了6組10家企業,新組建、設立了中國星網、中國電氣裝備集團等9家中央企業。
資本市場成為國企改革的重要陣地。一批“硬科技”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長江電力、中航成飛等標誌性重組項目順利實施,投資者回報水平持續提高;截至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過22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近50%,“十四五”以來,累計實施現金分紅2.5萬億元。
今年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下一步,我們將着眼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以系統性思維、前瞻性謀劃、創新性舉措,大力推動戰略性專業化重組整合,不斷提升國有資本的配置和運營效率,放大國有經濟的整體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鎮透露。(記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