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托起鄉村新生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8 09:57:3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綠能托起鄉村新生態

字體:

  能源全景監測管理&&上線、首條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輸送“動脈”投運、創新採用“生物質熱解全氣化技術”建設的分佈式村莊發電站開工建設……在全國首批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之一的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近年來當地在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助力下不斷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批示範性電網工程陸續啟動。目前賓陽配電自動化有效覆蓋率達100%,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達100%,分佈式光伏累計並網戶數近7000戶,新能源綠電成為這個農業大縣向新向綠的有力支撐。

  綠電供給快速增長

  金秋時節,沿着便捷的農村路網在賓陽縣境內行駛,藍天白雲映襯下的田園、村落組成一幅幅鄉村美景。

  生活垃圾處理是守護鄉村環境的重要一環。在賓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建成後將居民生活和綠色生産協同成鏈。作為賓陽推動農村能源革命的重點項目之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設計裝機容量2.5萬千瓦,日處理生活垃圾800噸,年發電量約1.6億千瓦時,預計今年年底具備垃圾進場條件。

  廣西南寧國恒供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賓陽業務部項目負責人覃俊傑介紹,35千伏送出線路是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核心配套工程,該線路建設工期短、任務重,施工隊伍採用旋挖機底部擴孔、無人機帶電封網等技術,提高了施工效率,確保線路成功投運,將為項目年底實現垃圾進場與並網發電奠定關鍵基礎。

  在推進試點縣建設工作過程中,賓陽的縣域內還將投資建設6個生物質富氫氣化發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2兆瓦,建成後預計年發綠電上網2.88億千瓦時。

  除了生物質發電項目外,光伏矩陣與風電“風車”也在源源不斷輸送綠電。統計顯示,截至2025年8月,賓陽已建成6座集中式光伏電站、8個集中式風電場,新能源裝機突破148萬千瓦,比2023年底的76.2萬千瓦增長超90%。

  新能源消納能力也穩步增強。去年11月30日,南方電網首個配電網分佈式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在賓陽縣古辣鎮古辣社區建成投運,這不僅讓古辣社區供電能力進一步增強,也提升了當地分佈式新能源的上網和消納能力。

  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電網“大動脈”的支撐作用不斷提升,2024年以來,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累計投入2.57億元改造升級賓陽電網,新增配變容量6.96萬千伏安,建成一批智能配電台區,為綠電穩定輸送築牢“高速公路”。今年二季度以來,分佈式光伏承載能力預警均保持“黃區”,電網承載能力同比提升6.2倍。

  據了解,通過持續加強電網建設,充足的綠電不僅滿足了賓陽本地需求,更實現了向外輸送的突破。今年前7個月,賓陽全社會用電10.79億千瓦時,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12.3億千瓦時,綠電不僅“自給自足”,還可向外輸送約2億千瓦時。

  綠電點亮鄉村綠色生活

  在剛剛過去的暑期,賓陽古辣稻花香裏旅游區吸引了不少研學團隊與自駕游客。依託古辣鎮稻花香裏綜合能源站建設,一些新能源車輛實現就近補能,方便了廣大游客綠色出行。

  古辣鎮稻花香裏綜合能源站是廣西最早的縣域光儲充一體化項目之一,配置了2座光伏車棚和1&儲能設備,光伏板發的電直接存入儲能設備,再通過充電樁輸出,實現了“陽光到動力”的閉環。300多平方米光伏車棚下,33個充電槍隨時為新能源車補給綠色動能。

  據統計,古辣鎮稻花香裏綜合能源站投運不到1年,已服務萬餘輛車,累計充電超28萬千瓦時。其中,僅今年6至7月,就完成充電6.17萬千瓦時。

  加速織密的充電網絡正成為激活鄉村旅游活力的重要支撐。南方電網廣西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銀玲介紹,截至2025年7月,南方電網在賓陽縣累計建成59個充電樁站點、205個充電槍頭,實現16個鄉鎮全覆蓋。從縣城到村屯,綠色出行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能源革命的觸角,更延伸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古辣鎮村民陳志蓮的四層“全電民宿”裏,電熱水器、電採暖、空調等設備一應俱全,一部小型電梯平穩運行。“以前農村廚房煙熏火燎,新刷的墻幾天就變黑。”陳志蓮感慨,現在用綠電,乾淨又環保。

  為讓村民更好享受綠色能源,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分片區成立7個新能源服務站,推出“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古辣新能源服務站工作人員陳龍介紹,從申請到並網,流程已壓縮至5個工作日內。“前天申請屋頂光伏,今天就上門勘察了。”廣西維伏匯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業務員黃榮貴説。

  智慧電網托舉百萬千瓦級綠電

  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營配指揮中心的巨幕上,電、氣、油、煤的數據實時跳動,形成一幅動態的能源流轉圖譜。“這是我們的‘能源大腦’,能實現全域能源全場景監測。”南方電網廣西南寧賓陽供電局副總經理韋昌孚介紹,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通數據壁壘,&&已整合全縣水、電、氣、熱及重點用能單位數據,可精準監測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為低碳發展提供量化依據。

  從“經驗決策”到“數據決策”,這個“能源大腦”推動着管理模式的變革。通過實時追蹤清潔能源佔比、碳排放強度等指標,既能為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參考,也能在能源監管、低碳路徑優化等工作中提供相應的信息支持。

  技術創新不止於“大腦”,更深入到電網“毛細血管”。2025年,南方電網區域首個配電網分佈式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在古辣鎮古辣街3號公變投運,新賓所蓮塘陳屋&區、古辣所廖村2號公變&區的柔性直流裝置也順利安裝。“鈉電池儲能安全性更高,柔性直流技術能減少電能損耗。”韋昌孚解釋,這些技術讓綠電輸送更高效、更穩定。

  智能微電網的探索則為村屯供電開闢了新路徑。今年6月,賓陽在10千伏武林線林場支線成功完成微電網向村屯供電試點,實現光伏、柴油發電、儲能等多種能源互濟。“遇到災害天氣線路故障,通過微電網技術也能首先保障村民用電,還能有效提高綠電本地消納率。”韋昌孚説。

  技術賦能下,賓陽能源革命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8月,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佔比、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增量中佔比、新能源利用率、新能源閉環控制率、綜合電壓合格率、農村戶均配變容量等6項核心指標,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標。

  “廣西電網公司將深入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等技術,以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助力農村能源革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規劃發展部副總經理李小偉説。(記者 王楚然)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