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象的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3 10:04:1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追象的人

字體:

  晨光透過熱帶雨林,密林中傳來低沉而悠長的象吼聲——這裡是雲南西雙版納,我國野生亞洲象的生存家園。

  亞洲象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雲南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三地。近年來,我國野象數量穩步增長,保護管理措施持續完善。調查顯示,雲南野象數量已由1976年的140多頭增加到如今的300多頭,呈現健康繁衍的良好態勢。

  在8月12日世界大象日前夕,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熱帶雨林,探訪追蹤象群足跡的“追象人”、悉心照料救助象的“象爸爸”、用科學方法求索野象奧秘的野象專家,探尋人象和諧共生背後的故事。

  “然然家族”野象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覓食。遠處,一列動車從中老鐵路上駛過(8月10日攝)。

  追象人:

  野象去哪兒,我們就跟到哪兒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黃昏時段,落日鎔金。幾天前,在一片靜謐的甘蔗地裏,野象監測員彭金福遭遇驚魂一幕——他與一頭野象狹路相逢,野象直衝他追過來。

  “拼命跑!只能拼命跑!”回憶起那一刻,彭金福的手指仍不自覺收緊。狂奔數十米後,追擊的野象才停下腳步。他立刻操控無人機升空,搭載的預警喇叭響起:“附近有亞洲象活動,請立即撤離!”廣播聲在甘蔗地上空回蕩。

  這樣的“短兵相接”,只是他與野象相處的日常之一。

  “我們的上班時間?得看野象的心情。”他説。最近象群頻繁出沒,他時常凌晨五六點收工,睡上幾小時,下午兩三點又出門。一天睡眠不到5小時,忙時就在車裏打個盹。無人機電量告警時,他能在幾十秒內利落完成電池更換,眼神始終不離開操控屏。

  “換成以前,得在山裏跑一天。”彭金福説,在沒有無人機的年代,監測全憑雙腿,望遠鏡視線常被密林阻擋,龐大的象群隨時有可能躥到身邊。如今,他站在山頭就能同時監測到三四群象。科技的加持,讓他的腳步更穩,也與野象的距離更安全。

  彭金福在大渡崗鄉長大,十三四歲前只聽過“大鼻子象”的傳説,如今全鄉幾乎每塊田地都有它們的足跡。

  2018年,他成了專職亞洲象監測員,將一輛舊麵包車改裝成流動工作站,無人機、乾糧、卷尺、記錄本塞滿車廂。追蹤象群、發布預警、核查農損,是他每天的任務。野象足跡延伸到哪兒,車輪就駛向哪兒。

  亞洲象監測員彭金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監測象群(8月9日攝)。本組圖片均為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超攝

  彭金福的手機裏,置頂着近20個帶有“大渡崗”名稱的預警群,一年365天他都要發布象群活動軌跡和預警信息:“大荒壩村委會動滿村小組回帕南一帶活動23頭”“曼岔村小組大石頭河菁一帶活動5頭”……這些信息為村民出行劃出安全範圍,避免了人與野象活動區域重疊,減少人象衝突。

  2022年起,彭金福自學視頻剪輯,把預警信息做成短視頻發群裏和視頻號。“一些老人不識字,但畫面配合聲音看得真切,一眼就知道是在哪片區域。”彭金福説。

  在西雙版納州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監測室主任周晨浩負責統籌全州野象監測工作。中心不僅承擔野外救助,還指導各縣市開展野象監測。

  鼻子稍短的“小短鼻”,獠牙如蟹鉗的“螃蟹夾”,監測員們為象群取的“昵稱”成了關鍵身份標識。周晨浩説:“認出一頭特徵母象,就鎖定了整個家族。”

  科技讓監測更精準,無人機配紅外熱成像相機掃描區域,由AI自動識別併發布預警信息。今年新增100多&紅外相機,根據象群路線調整位置,涉象鄉鎮已實現全覆蓋。

  “監測員是保障人象和諧的重要力量。”周晨浩説,“他們還收集象群活動數據,為科學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礎。”

  西雙版納州創新構建了一體化智能防護體系,築牢“地面、空中、掌上”三道防線:地面建300余公里脈衝電圍欄、1.35公里防象圍欄,安裝防象燈;空中布設紅外相機、智能廣播、攝像頭,試點無人機自動巡航;掌上通過App、微信、廣播、短信推送預警信息。2022年以來,發布預警信息3.5萬餘條,避免700余起人象衝突,傷亡事件減少超五成。

  下午5點,烈日仍炙烤着山林。“這時候象群該醒了。”彭金福抬頭望向西側山坳,無人機嗡地騰空而起。屏幕裏,幾叢灌木輕輕晃動,灰黑色的身影在葉隙間閃現,遠處,中老鐵路列車順利呼嘯而過。

  “象爸爸”:

  照顧480多公斤的小象崽是什麼體驗

  清晨的陽光透過北緯21度的雨林樹冠,灑在“象爸爸”莫詩宇的肩頭。他蹲下身,輕輕撫摸着小象“崽崽”的額頭,鼓勵它爬上山坡。480多公斤的小傢伙撒歡衝進林間,又踉蹌滑下,惹得莫詩宇滿臉笑意。

  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是我國唯一以收容、救助、繁育亞洲象為核心的科研基地。自2008年建成以來,這裡成了受傷受困大象的庇護所,累計救助野象30余次。目前,8頭暫時無法回歸野外的大象在21位“象爸爸”的照料下健康成長。

  2021年一場罕見的大象北上南歸之旅,讓“00後”莫詩宇感受到了人象和諧的魅力,萌生了從事相關工作的念頭。大學畢業後,他來到西雙版納野象谷,應聘成為“象爸爸”。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象爸爸”莫詩宇(左)、岩翁罕帶小象進行野化訓練(8月10日攝)。

  2024年8月22日傍晚,監測員在大渡崗鄉發現一頭落單小象,右後腿帶着明顯傷疤。

  送到中心時,它只有90厘米高、100公斤重,大家愛憐地給它取名“崽崽”。初為“象爸爸”的莫詩宇和同事岩翁罕輪流24小時守護——喂羊奶、敷藥、康復訓練,細緻到記錄每一次排便。夜裏只要有動靜,他們就爬起來查看,無論傷痛還是飢餓,連皮膚是否長寄生蟲都要記下。

  快一年過去,“崽崽”的傷口順利痊癒,平日裏活蹦亂跳,有時還調皮地咬破足球。莫詩宇解釋説:“崽崽”在傣語裏是“小夥子”的意思,它像個活潑男孩,還有點“人來瘋”。

  一名參加研學活動的男孩在野象谷給大象喂食胡蘿蔔(8月10日攝)。

  在前輩們悉心指導下,莫詩宇迅速成長。“從一開始覺得新鮮好奇,到現在越來越明白肩上的擔子有多重。”莫詩宇説,如今的“崽崽”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從100多公斤長到了480多公斤,調皮勁兒也跟着長。每天的野外訓練,它總愛故意撞“象爸爸”的後背,再撒歡跑進樹林。

  與莫詩宇的青澀不同,“象爸爸”陳繼銘是繁育中心的“老父親”了。二十余載光陰,他幾乎見證了中心救助每一頭亞洲象的歷程,對象群中每頭象的性格也瞭如指掌。從一手拉扯大的“羊妞”,到最新收容的“崽崽”,都是他的“心頭肉”。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象爸爸”陳繼銘給一頭救助的小象體檢(8月10日攝)。

  每年的世界大象日這天,陳繼銘都會為“羊妞”舉辦生日宴,今年的10歲生日宴上,“羊妞”又能享用16種水果組成的“生日蛋糕”了。10年間,他陪伴這只僅出生一週就被遺棄的骨瘦如柴小象,一路成長為如今體重約1.5噸的“大姑娘”。

  10年來,陳繼銘從未錯過“羊妞”的任何一個生日。然而提及自己11歲的兒子,他的聲音卻低了下來:“我的生活軌跡總是圍着‘羊妞’轉,錯過了兒子成長的許多重要時刻。”

  “爸爸為什麼總是不在家?”兒子的抱怨曾讓陳繼銘輾轉難眠。“但是現在,兒子會自豪地向同學介紹,‘我爸爸是保護大象的’,‘他的工作很酷’。”陳繼銘説。

  “羊妞”從小跟人長大,見到同類會緊張,如何讓它融入象群,是陳繼銘這幾年琢磨最多的事。在他看來,救助的終極意義從來不是圈養,而是順利融入大自然。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象爸爸”王波給“羊妞”衝涼(8月10日攝)。

  頂着30多攝氏度的高溫,終日和雨林裏的螞蟥、蚊蟲為伴,“象爸爸”們日復一日地帶着收容的大象,到森林裏進行野化訓練,只為有朝一日能幫助它們最終重返自然,這是所有“象爸爸”們的心願。

  最近,西雙版納的密林深處傳來好消息,我國首頭被放歸自然的救助象“阿寶”已在野外獨立生存一年多,目前狀態良好,活動範圍逐漸擴大。

  多年來,“象爸爸”們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先後編制完成了《收容救護亞洲象康復飼養技術規範》等8項雲南省地方標準,確保受傷受困的亞洲象得到有效救助和保護,實現了我國亞洲象保護標準“零”的突破,也為全世界大象保護分享了中國經驗。

  “不熱愛,或者沒有責任心,真扛不下來。”陳繼銘説,“象爸爸”這個職業,很苦,也很酷。苦,是因為這背後有無數個不眠之夜;酷,是因為他們守護着龐大而靈動的生命。“看到曾經傷痕纍纍的小象在林間撒歡,一切都值得了。”陳繼銘説。

  野象專家:

  科學求索守護“陸地之王”

  雨林深處,一台&紅外相機悄無聲息地“守候”了數月。記者在集中回收的紅外相機鏡頭裏看到,象群穿行在林間,有的低頭覓食,有的帶着幼象緩緩前行。

  “通過這些影像和數據,我們不僅能確定象群的數量、分佈,還能看出它們的活動規律和種群變化。”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説。他翻開電腦上的相機布點地圖,紅色標記點密密麻麻。

  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大渡崗鄉,亞洲象監測員許團明(上)和李紅江查看保護區亞洲象活動區域紅外相機監測情況(8月10日攝)。

  回望20世紀80年代,亞洲象棲息地呈現嚴重碎片化。“那個時候連有效監測都困難重重,系統性保護更無從談起。”陳飛説,轉折始於管護力量的強化:11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為亞洲象劃定了約50萬公頃的“生態家園”;棲息地修復工程使退化森林重煥生機;20萬公頃的“中老邊境聯合保護區域”更串聯起斷裂的生態通道。

  通過系列有效措施,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穩步增長,科技賦能也讓科學家解碼“陸地之王”的守護之道有了更多可能。

  長期跟蹤、採集糞便和毛髮樣本,用於基因分析,可以判斷象群之間的血緣關係和基因交流情況;安裝在林間的紅外相機、無人機巡航系統和AI識別&&,為科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時數據支持……野象專家的工作更多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野外。

  雨林裏的悶熱、蚊蟲和突如其來的暴雨,是日常考驗,耐心記錄象群的每一次遷移、交配和覓食行為的基礎數據,則是研究的核心。

  在人象重疊區域的示範點,陳飛與技術人員反復測試脈衝電圍欄的高度和電流,確保既能有效阻擋象群進入農田,又不會對它們造成傷害。這些看似細小的改進,背後是數百次實驗和4項新型實用專利的落地應用。陳飛説:“科技並不冰冷,它能讓人和象都更安全。”

  在雨林裏,長期研究野象的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曾整夜守在紅外熱成像儀前,捕捉象群夜間取食行為影像。“科學研究的意義,在於讓保護、管理行動更精準、更有效。”陳明勇説。

  陳明勇團隊基於大量野外科學觀測數據,分析了我國野生亞洲象種群動態及遷移擴散規律,為保護政策制定提供重要支撐。

  此外,陳明勇團隊採用生態位模型開展了亞洲象保護廊道規劃與設計,對亞洲象食性植物多樣性開展了長達20年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對亞洲象取食行為及偏好和亞洲象取食天然礦物質的習性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亞洲象棲息地改造、恢復和食物源基地建設,提升了我國野生亞洲象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管理水平,助力亞洲象國家公園規劃與建設。

  近30年來,在全球亞洲象總量不斷減少的形勢下,雲南野生亞洲象的種群數量逆勢大幅增長,較20世紀80年代翻了一番。在陳飛看來,這個數字背後蘊藏着更深刻的變化。

  “從‘被動救助’到‘主動保護’,從‘關注單一物種’到‘維護生態系統’,我們讀懂的不僅是亞洲象,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陳飛説,透過象群逐漸壯大的身影,世界看到的是中國用科學方法書寫的生態治理答卷——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記者伍曉陽 趙珮然 王賢思 胡了然)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