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深讀丨“Z世代”在讀什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3 10:03:0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深讀丨“Z世代”在讀什麼?

字體:

  “Z世代”是數字世界的原住民,在中國擁有約2.6億的龐大群體。在信息洪流與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這群年輕人還看書嗎?

  答案超乎想象——他們不僅讀,而且也在重新定義閱讀:電子書、聽書是日常,“讀書搭子”成社交新寵,彈幕評論裏尋找共鳴……閱讀,演變成全感官、強互動的沉浸式體驗。

  這股浪潮猛烈衝擊着傳統出版業。出版人如何接招?經典讀物如何在數字洪流中得以新生?更關鍵的是,當“幾分鐘讀懂一本書”成為潮流,“深閱讀”的習慣是否還能延續?

  “Z世代”的閱讀選擇與方式,不僅關乎個人習慣,更可能影響未來的文化生態。

  本文約7000字,閱讀時長約15分鐘。

  “Z世代”,從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這群成長於互聯網、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普及時代的年輕人,還看書嗎?他們偏好讀什麼書、又如何閱讀?

  一方面,他們的紙質書書單,似乎與此前的區別不大——既有經典文學、權威著作,也有流行讀物。

  另一方面,他們又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重新定義閱讀。他們習慣於在手機、平板電腦下載電子書而不是到書店、圖書館獲取紙質書。他們閱讀大量網絡文學,在網絡&&分享書評註解,追更“讀書博主”,尋找“讀書搭子”……“Z世代”的閱讀呈現明顯的數字化和社交屬性。

  閱讀,正如何影響“Z世代”的精神世界?他們又在如何改變傳統出版業?

  “Z世代”的書單

  “Z世代”被稱為“網絡原住民”。在中國,“Z世代”約有2.6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作為“土生土長”的“網生代”,“Z世代”的閱讀呈現鮮明的數字化特點。今年世界讀書日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6.7億人,其中26歲至35歲的用戶是主力。

  在浩如煙海的圖書海洋裏,“Z世代”的讀書偏好是什麼?

  多個數字閱讀&&的熱門書單反映出,“Z世代”的閱讀呈現鮮明的多元特徵和時代印記。

  特徵一:傳統經典讀物和文學名著長盛不衰。

  由閱文集團聯合上海圖書館等發布的《Z世代數字閱讀報告》顯示,單年討論度最高紀錄由《資治通鑒》創造,全年留下近1.5萬條評論。

  “讀完只覺得天長地久,好像經歷了一番滄桑世事”“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心臟停跳了一秒”“教會我用‘千年尺度’思考一些事情”……這部濃縮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史學巨著,“Z世代”不但接受了,而且還擁有了深刻感悟。

  《論語》《道德經》等傳統經典在“Z世代”電子書單上持續“霸榜”。《西游記》《我與地壇》《百年孤獨》《追風箏的人》等古今中外經典文學讀物也是榜單常客。

  熱播影視劇是經典作品重要的“引流器”。“《狂飆》播出時帶動了《孫子兵法》,《人民的名義》播出時帶動了《萬曆十五年》,這種書影的聯動對年輕人來説很有吸引力。”掌閱科技總編輯馬艷霞説。

  此外,《我的阿勒泰》《人世間》《繁花》等圖書也隨着影視劇的播出受到年輕人關注,位於多個數字閱讀&&榜單前列。

  特徵二:政治、經濟、社會類書籍不斷升溫。

  如今,各大書展上,佔據“C位”的精品主題出版物吸引了眾多目光。《之江新語》《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等圖書廣受年輕讀者歡迎。“這些書通俗易懂,又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讀後頗受 啟發。”大學生郭馨語認為,通過閱讀這類書籍,對了解當今中國快速發展的深層邏輯和個人成長都有重要啟示。

  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相關書籍熱度上升。微信讀書&&上,《紅星照耀中國》登上熱搜榜,近期被&&收錄的《苦難輝煌》也廣受年輕讀者歡迎。

  此外,最新暢銷書如《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等深入剖析中國經濟與政治發展內在成因的圖書,受到年輕人歡迎。《鄉土中國》等傳統社科類書籍則多年熱度不減。

  “當前一些政治、經濟類圖書,以講故事、舉例子的方式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熱點,滿足年輕人深度了解國內外政經大事的需求。”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李昶説。

  特徵三:心理學和個人成長類書籍受青睞。

  《終身成長》《認知覺醒》等心理學和個人成長類書籍持續佔據暢銷榜,在“Z世代”和年輕職場人群中熱度極高。

  當下,不少年輕人喜歡用“原生家庭”“情緒價值”等心理學概念深層解讀生命成長的內在邏輯。

  “這一方面反映了‘Z世代’成長於物質不再匱乏的年代,他們更關注自我感受和精神健康,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需求,同時也折射出這一代人在社會和技術變革中面臨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王帆説。

  特徵四:歷史類書籍流行。

  通過《大明王朝1566》的生動故事觸摸歷史風雲,在《滿世界尋找敦煌》記錄的鮮為人知的故事中尋找吉光片羽,跟隨《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的考古實證探索文明起源……故事性強、敘事輕鬆的歷史科普讀物持續受到年輕人歡迎。

  《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等圖文書更以新穎的表達方式吸引年輕人。“這類圖書解讀迎合了大眾的通俗閱讀需求。”廣州圖書館文獻流通部副主任黃新慧説。

  特徵五:網絡文學“吸睛”又“吸金”。

  今年3月的一天,北京大學人文學苑205會議室座無虛席。“網絡作家進北大”活動預告一經發布就引起轟動,過道都站滿了聞訊而來的師生。“天瑞説符”“青鸞峰上”“狐尾的筆”等20余名知名網絡作家及眾多網絡文學愛好者齊聚一堂,交流創作經驗和閱讀感受。

  “什麼是網文的爽感?”“閱讀網文帶來的暢快感、成就感等,就是‘爽感’”;

  “爽感之外還有什麼?”“網文讀者同樣渴求哲理性與思想性的內容”……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認為,網絡文學的“爽文”特質對年輕人特別有吸引力。網絡文學的全球化傳播、跨文化交流特點及其具有的互動性和即時反饋機制,也是使其深受年輕人歡迎的重要原因。

  多份研究報告顯示,“Z世代”是網絡文學的消費主體,他們樂於付費訂閱網絡文學作品,打賞喜愛的網文作家。

  以閱文&&為例,“Z世代”去年在閱文新增用戶中佔比近四成,人均在讀作品數從2023年的28部提升至31部。奇幻、現實生活、輕小説、科幻、歷史是增速最快的前5大網絡文學題材。

  據青年文學評論家孫濤觀察,“Z世代”願意為喜愛的作品“買單”。一旦某個作家或作品(角色)成為個人“偶像”,便會激發強烈的持續消費慾望。

  讀書成了全感官體驗

  手捧書本靜靜閱讀的場景,越來越多地被數字閱讀替代。無論上班路上還是出差旅程,打開手機、電腦或是手持電子書閱讀器享受海量書籍內容,是“Z世代”的閱讀新常態。

  微信讀書數據顯示,在&&月活躍用戶中,“Z世代”數量有656萬,佔比46%。掌閱科技&&月活躍用戶中,“Z世代”佔比30%左右,平均單日使用時長達120分鐘。

  “90後”陳文婷是讀書軟體的年付費會員。她認為,電子閱讀能實現“隨時想讀就能讀”“想看哪本看哪本”,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而且相對來説“性價比高”。

  登上地鐵,打開手機裏的讀書App、戴上耳機,投入科幻小説《三體》的世界——這是剛工作不久的“00後”李梓寧最近通勤路上的習慣。

  “剛剛‘入坑’科幻小説,先從經典開始。”她做飯或跑步時都會同時聽書,不知不覺已經啃下好幾本科幻作品。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去年有38.5%的成年國民通過聽書方式進行過閱讀。

  書不僅可以自己“看”,也可以聽別人“講”。

  大學生程楠最近“沉迷”在B站上看《百年孤獨》的解説視頻。“面對這一大部頭的世界經典,我翻開書好幾次都沒有勇氣看下去,但B站‘up主’的解説視頻看了好幾個。”她説,這類視頻不僅有故事情節,還有背景和延伸介紹,配上動畫或影視劇片段視頻,很吸引人。

  不少網絡博主以視頻講書的方式解讀經典名著,在年輕讀者群中迅速走紅。

  “本視頻耗時5個月製作,共計240分鐘,為你深度解讀名著《白鹿原》”。這是讀書博主“一隻蕭包子”解讀《白鹿原》單個視頻的開場白。視頻發出後,短時間內收穫了2000多萬播放量和眾多網友的轉評讚。

  視頻中,他詳細講述了《白鹿原》故事的情節,還加入了人物特效、配音演繹以及時不時抖出的“包袱”。“我想讓大家更容易走進黃土高坡上白鹿原的故事。”他説。

  看視頻講書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潮流。抖音&&上一條講解《紅樓夢》的視頻點讚量近1300萬次,評論有72萬條。

  去年,抖音&&上時長多於5分鐘的讀書類視頻數量同比增長336%,播放量同比增長137%;同時,書評類視頻和圖文播放量增長135%,累計分享次數增長518%。

  “講書”視頻走紅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定爭議。一種觀點認為,長期以這種“淺閱讀”方式讀書,會影響讀者的理解力。山東大學特聘教授趙德發認為,沉迷於短視頻式的閱讀,會加速審美體驗的即時性與感官化轉向,削弱主動思考與解讀文本的能力。

  還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幾分鐘帶你讀一本書”“文改視頻”這類閱讀模式,容易突破合理使用邊界,侵害圖書作者的知識産權等。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對此持負面看法。

  “觀看圖書解讀類視頻並非傳統的‘讀字’,它本質上依然是獲取知識。”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認為,圖書講解、圖書導讀的視頻和直播,都是廣義的閱讀。

  浙江少兒出版社社長鄭重也認為,新媒體沒有削弱閱讀效果,而是在推動全民閱讀率提升,大量客戶端、公眾號、視頻號提供了巨大的閱讀黏性。

  “看”和“聽”之外,書還可以“玩”。

  噹噹網副總裁張玲發現,年輕人會關注圖書鏈結跳轉的同名短劇、漫畫,推薦的文創周邊、游戲等,紙質圖書出現了與之配套的周邊“穀子”。

  “穀子”,即英文“goods”(商品)的諧音,特指以動漫、游戲、偶像等流行文化元素為主題的周邊商品。

  此外,借助可穿戴設備進入小説場景與角色互動的“VR+小説”模式、掃描實體書觸發劇情影像的AR模式等,以其游戲化、互動性強的特點,備受年輕人喜愛。

  讀書,甚至成為一種新的社交行為。

  通過豆瓣、微信讀書、小紅書等&&分享註解、書評,閱讀彈幕文化興起;以某些作家為標籤吸引同好,建立閱讀群、尋求身份認同;和讀書博主積極互動,甚至自己成為讀書博主分享閱讀感悟……閱讀與社交靠網絡“一線牽”。

  《Z世代數字閱讀報告》揭示了一組數據:2023年“Z世代”在作品中的評論總數有1.89億條、總字數40.8億。

  “讀書不再只是私人的事,‘Z世代’更樂於通過網絡&&交流閱讀心得。”帆書首席內容官樊登説,“他們在彈幕、評論區非常活躍,享受找到共鳴的興奮。”

  一些“Z世代”讀者還喜歡尋找志同道合的“讀書搭子”。

  大學生小夏説,和“搭子”一起閱讀,既可以對齊進度,督促自己及時讀完一本書,更重要的是獲得新鮮的觀點和知識,發現思想盲區。

  “讀書搭子”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在微信讀書&&,用戶可以通過劃線等形式和其他人互動,還可以針對某個句子評論交流,進行“共情共景”的閱讀。

  “可以隨時記錄自己當時看這本書、這句話時的心情,不太明白書中某句話是什麼意思時就看看別人的想法,有時會恍然大悟。”陳文婷説,尤其是讀大部頭作品時,邊看書邊看書友評論,增加了閱讀的趣味。

  值得關注的是,“Z世代”的閱讀選擇,容易受互聯網榜單、主播“大V”等網絡推薦的影響。

  “先在知乎搜索,點讚量比較高的推薦會考慮看一下”“在豆瓣榜單找感興趣的書,再去豆瓣小組了解別人看書的想法”“書荒的時候就看關注讀書博主的薦書視頻”“在閱讀榜單看好書目後,會再到社交&&看看評價”……

  《抖音電商2025年一季度圖書消費報告》顯示,“90後”“00後”在直播間買書訂單量佔比超60%,“00後”直播買書消費額同比增長206%。

  網絡主播直播帶貨,帶火了《額爾古納河右岸》等純文學經典;余華、莫言等作家“接地氣”的言論經社交媒體傳播迅速走紅,帶動作品銷量。

  京東電子書業務相關負責人説,由&&助推書籍銷售是新趨勢,一些傳統書籍通過具有話題性的推介或“大V”帶貨成了“爆款”。

  倒逼傳統出版業變革

  抖音旗下的番茄小説是一家年輕的數字閱讀&&,已與全國近400家出版機構達成深度合作。約38萬冊出版物電子書在此上架,同比增長60%,其中不乏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經典文學正以輕盈的字節形態,觸達更廣泛讀者。番茄&&上已有140餘部原創作品實體出版,累計銷量突破400萬冊。

  “我們正處於一個重新定義産品形態和行業規則的關鍵期。”中國出版集團董事長黃志堅認為,出版業的核心是知識傳播,不應局限於紙質圖書。在他看來,社會永遠需要出版業。

  面對年輕人圖書消費習慣的變化,一些出版界人士認為,出版需要“年輕態”融合發展。

  B站跨年晚會的集體狂歡、“哪吒”系列點燃的民族情感、“穀子經濟”的蓬勃發展、“拉布布”等潮玩引發的追捧……在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教授叢挺看來,這些文化現象不僅是觀察年輕人的窗口,更是出版業破局的契機。

  “出版業要主動使用新技術,讓優質內容更可親可感。”他説。

  數字技術不僅重塑了閱讀行為,也在改變圖書出版格局。一些出版機構利用大數據分析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偏好,實現精準內容推送和個性化閱讀服務;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興渠道成為傳統出版營銷的重要陣地……

  《2024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提出,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滲透,數字閱讀行業的服務能力得到持續提升,智能終端快速升級,數字閱讀&&不斷加強無障礙技術在閱讀生態中的應用。

  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賀礫輝介紹了他們的經驗:線上,直播、場景電商讓好書“找”到讀者;線下,“岳麓書會”等品牌活動與搭載AI智能檢索的智慧書店,正重塑着閱讀的物理空間與體驗。

  “出版行業正從‘線性生産’轉向‘生態構建’。”賀礫輝説,未來,出版人需要將智能技術融入出版産業全流程,把出版從相對專業的領域推向“人人可參與”的廣闊舞&。

  從甲骨鐘鼎、竹木簡牘到造紙術和印刷術,再到電子媒介成為“頂流”,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意味着書寫與表達向更廣泛人群擴散。這是人類文明之樹得以長青的密碼。

  讀書仍是一件“深刻的事”

  今年世界讀書日前夕,浙江圖書館“文瀾讀書島”向廣大書友發出倡議——“每天讀書半小時,每月閱讀一本書”。

  “文瀾讀書島”是個讀書組織,舉辦過180多場讀書分享活動。發起人岳耀勇直言,短視頻等碎片化信息的盛行,侵蝕着人們的閱讀能力。

  杭州市余杭區瓶窯第一中學語文教師項丹利説,長期沉浸於碎片化信息的學生,面對需要綜合理解與深度分析的題目,顯得力不從心。

  一些文化學者&&,通過讀經典能夠在思想和精神上汲取人類文明的精華。讀《史記》能夠領略中國人的歷史觀,讀《平凡的世界》理解苦難中的尊嚴……

  “爬山要爬泰山,讀書也要讀經典名著,要去人類精神的‘頂峰’走一走。”文化學者曹文彪認為,經典作品有助於滋養年輕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表達能力。

  “深閱讀”習慣,可以讓大腦“更聰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張立群説,深度閱讀在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讀者在字裏行間構建的思維導圖,實質上是大腦中神經元突觸進行物理重構的過程。這一重構過程促進了知識模塊的系統性建構。

  面對碎片化信息充斥網絡的情況,“深閱讀”猶如建造一座“認知防波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孫曉艷説,通過精讀某一類書籍建立的知識譜係、歷史坐標和思維模型,是人們分類存儲各類信息的精神“貨架”,而這種知識架構能過濾90%的無效信息噪音。

  學校是培養“深閱讀”的重要場所。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倡導“每天閱讀半小時”,培養孩子成為終身閱讀者。教師圍繞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將閱讀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讓閱讀在各學科教學中“潤物細無聲”。畢業時,同學們感慨“6年來讀的書壘起來比身高都高了”“‘深閱讀’這位‘好朋友’是母校送給我們的,要帶着這位‘好朋友’一起邁入中學生活”。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導下,經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組織評選,2025年“中國好書”青少年專榜5月30日在京發布,共有100種圖書入選。《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第二卷、《共和國之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誕生記》等圖書入選榜單,為青少年提供了滋養心靈、啟智增慧的寶貴精神食糧。

  政策方面,今年,教育部辦公廳、中央宣傳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深入實施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的通知》,鼓勵開展“每天閱讀一小時”“周末閱享半日”行動,建立健全學生閱讀長效機制。

  儘管如此,無論是對課業壓力大的學生還是對快節奏的職場人士而言,“深閱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數字信息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浪潮的當下,“深閱讀”一定要捧起一本紙質書嗎?數字閱讀能否真正帶領人們游向知識海洋的深處?

  這並不是一道簡單的對錯題。出版界人士普遍認為,從“讀紙”到“讀屏”,變化的是載體與空間,不變的是讀者對知識的渴望。傳統與數字,是可以兼容並蓄的結合體。

  用“深閱讀”照亮“Z世代”的成長之路,是出版業的新使命。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暉提出,打造立體、開放、有個性和創意的閱讀空間,通過創新青少年閱讀活動形式,鼓勵青少年分享體驗、表達感受,在讀寫共創中點燃興趣、收穫成就。

  守護思想的火種,開拓精神的疆土。讀書,對“Z世代”、對每個在知識海洋中暢游的人,都是一件值得的事。(記者史競男 楊湛菲 鄧瑞璇 馮源 邢拓)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