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國家衞生健康委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指導,新華網主辦,中國社區衞生協會、寧波市第二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鎮海分院和寧波市鎮海區龍賽醫療集團共同支持的“健康素養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基層動員會(浙江站)在寧波召開。
會上,寧波市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範偉女就腦卒中救治領域的最新進展與臨床實踐經驗進行了深入分享。
靜脈溶栓時間窗不斷拓寬,24小時生命線成現實
近年來,腦卒中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在我們神經內科,腦血管病一直是發病率居高不下的疾病。但近三十年來,靜脈溶栓的時間窗從最初的3小時,已經延長至現在的24小時。”范偉女説道。
她進一步介紹,1995年,NINDS研究奠定了靜脈溶栓的基礎,證明發病小於3小時的急性腦卒中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後,能顯著改善其三個月後的臨床結局。隨後,2008年的ECASS-Ⅲ研究將時間窗擴展至4.5小時,而2018年的EXTEND研究則進一步突破至9小時,基於影像學指導下的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原則,使得更多患者受益。到2024年,TIMELESS研究將替奈普酶(TNK)靜脈溶栓時間窗拓展到了24小時,這得益於影像學的巨大進步。范偉女強調,“核心梗死和灌注區的不匹配,讓我們能夠更精準地判斷哪些患者可以從超時間窗的溶栓治療中獲益。”
特殊卒中人群納入溶栓範圍,個性化治療顯成效
隨着溶栓時間窗的不斷拓寬,溶栓治療的適應人群也在逐步擴大。范偉女錶示,過去,我們往往將輕型卒中、高齡患者、發病時間不確定、前循環大血管閉塞和遠端中等血管閉塞的患者排除在溶栓治療之外。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這些患者同樣可以從溶栓治療中獲益。
她列舉了多項研究數據,如在輕型卒中患者中,使用rt-PA靜脈溶栓治療後,三個月的良好預後率顯著提高,且7天內致死性顱內出血的發生率極低。對於高齡患者,替奈普酶的研究顯示,80歲以上人群接受溶栓治療後,90天良好功能結局的比例呈更優趨勢,且出血發生率並未顯著增加。
對於前循環大血管閉塞的患者,范偉女指出,儘管指南推薦早期靜脈溶栓治療,但橋接取栓的爭議一直存在。然而,隨着薈萃分析和中外指南的推薦,橋接取栓已成為共識。“如果符合機械取栓適應症的患者,應盡快接受機械取栓。但如果患者更符合靜脈溶栓治療的適應症,則應進行橋接治療,其結局好於單純的取栓治療。”范偉女解釋道。
卒中中心建設提速,DNT時間顯著優化
在溶栓治療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卒中中心的建設也在加速推進。范偉女介紹説,近二十年來,中國靜脈溶栓DNT(門-針時間)持續縮短至43分鐘,部分中心已經縮短到30分鐘以內。
“我們成立了急診卒中單元,簡化流程,提高診療的精準和效率。通過相關研究,已經將腦卒中患者醫療質量的綜合指標提升了3.4%,卒中一年的致殘率下降了2%。”范偉女補充道。
面向未來,范偉女提出,我們將加快創新藥物的研發和循證,保障卒中患者人才的培養,進一步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加強卒中中心建設。她強調,“時間就是大腦,卒中救治分秒必爭。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卒中救治水平將提升到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