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預計5年內點亮第一盞“核聚變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6 15:32:56
來源:新華網

中國科學家:預計5年內點亮第一盞“核聚變燈”

字體:

  “我相信,最遲到2030年,一定能讓第一盞‘核聚變燈’在中國點亮。”4月25日在上海舉行的“好望角科學沙龍”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家大科學工程“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總指揮李建剛&&,他“點亮聚變燈”的願景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作為一個科創融合公益活動,此次“好望角科學沙龍”以《核能雙擎:裂變與聚變的協同創新》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學術界、産業界、資本界人士,共同研討裂變(小型堆)與聚變的協同關係。李建剛院士分享了他從事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心路歷程與未來展望。

好望角科學沙龍現場

  核聚變反應即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在高溫、高密度條件下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陽之所以發光放熱,正是源於其內部不斷進行的核聚變反應。“一旦實現聚變發電,一杯海水就能提供相當於300升汽油的能量。”為了實現聚變發電,李建剛自1982年起,便懷着對核聚變研究的執着追求,投身到位於安徽合肥的“科學島”,開始了對“人造太陽”的研究和嘗試,至今已超過40年。

  2006年,他帶領團隊建成世界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近二十年來,EAST多次刷新世界記錄,並在今年1月實現了1億攝氏度1066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的世界紀錄。

  目前,合肥正在建設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BEST裝置將在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基礎上,首次演示聚變能發電,引領燃燒等離子物理研究。李建剛在活動中&&,“我們預計將在2027年建成BEST裝置,大家最遲會在2030年看到‘核聚變點亮的第一盞燈’。”

  “人類的最終能源結構是一小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再加上大部分的聚變能。”在李建剛看來,核聚變發電有燃料無限、零碳排放、固有安全性三大優勢。聚變反應燃料的氘取自於海水,反應産物僅為氦氣和中子,並且沒有堆芯熔毀風險,可以隨時終止反應。因此,聚變發電能夠很好地實現能源調峰,並保障能源安全。

  “好望角科學沙龍”由中科創星發起,東壁科技數據、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管理中心聯合主辦,旨在圍繞前沿技術領域,搭建以跨界交流為特色的公益性科創社區,推動未來技術、未來産業的融合發展。前兩期分別圍繞量子計算和“RISC-V芯片”主題,舉辦了交流活動。本期“好望角科學沙龍”,共聚集了包括核能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科技企業創始人、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等在內的70多位參與人員,共同探討核能從科學研究到商業應用的進展與前景。

  圓桌交流環節,李建剛與核能領域專家田佳樹、翌曦科技創始人金之儉、星能玄光創始人孫玄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曉晶、未來産業基金總經理魏凡傑、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就核能創新生態構建、裂變與聚變的協同創新、核聚變商業化與投資邏輯等話題,進行共同探討。李建剛&&,國際社會將聚變能發電視為破解能源困境的重要路徑,各國都在推動加速其從科研邁向商業化的進程。聚變技術不光是未來發電的希望,而且技術外溢效應顯著,過去幾年超導、加熱、診斷等聚變相關技術用到了國民經濟上,實現了很好的“沿途下蛋”。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 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