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之光培育未來之才——訪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5 20:27:18
來源:新華網

以科學之光培育未來之才——訪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

字體:

  4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新華社香港4月25日電(張雅詩 查文曄)“現在可以説是香港創科的‘黃金時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強調,科研要落地,為社會帶來效益。今年初履新的盧煜明為學校繪製了未來藍圖,着力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人才,為香港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注入堅實動力。

  成立於1963年的香港中文大學(簡稱“港中大”),是一所文理兼備的綜合研究型大學。根據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公布的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港中大名列第36位。

  2025年1月8日,盧煜明就任港中大第九任校長。在香港出生的盧煜明,1980年代初於香港聖若瑟書院高中畢業後赴英國升學,分別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求學,並取得博士學位。1997年,他返回香港並加入港中大投身教學與科研。如今盧煜明是國際公認的液體活檢領域領導者,他開發的“無創産前診斷”技術已獲全球廣泛採用,近年他的團隊成功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

  在過去28年的科研工作中,盧煜明見證了香港創科從萌芽到繁榮的發展歷程。“20多年前,香港在創科上的資源跟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他&&,從英國回港後第一個研究項目的資助金額是數十萬港元,後來隨着特區政府推出創新及科技基金等多項措施,本地科研資源不斷增加,近年特區政府成立重點創科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不少研究項目的資助金額達數億港元,反映香港科研環境日漸完善。

  4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在翻閱圖書。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盧煜明積極將科研成果落地和産業化,早年開設了生命科學公司,他希望借助這些經驗推動港中大在科研轉化方面更上層樓。他認為,在國家大力鼓勵技術創新落地的當下,科研工作者更需肩負起時代使命,通過産學研結合的方式,把科研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貢獻力量。

  “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作,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實踐。”盧煜明&&,港中大早在2006年已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聯合成立內地第一所先進技術研究院,至今已發展成為全球卓越的科技發展與應用轉化基地。他提到,一些科研項目需要採集大量樣本,在香港人口較少以及DNA數據難以過境等情況下,在深圳設立研究基地有助解決這些問題。

  多年來,港中大在內地建立了多個研究及創新&&。2007年,港中大在深圳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2018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迎來了第一屆畢業生,港中大與港中大(深圳)在各領域優勢互補,推動兩校在大灣區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此外,港中大自2023年起在北京和上海等建成多個産學研基地,促進官産學研互動合作。

  在盧煜明帶領下,該校目前正積極規劃未來的發展藍圖。其中提升學生體驗、推動研究及創新、建設人才樞紐、促進校友和社區參與、加強國際化等,將是港中大2026年至2030年策略計劃的重中之重。

  盧煜明説,作為一所肩負社會責任的大學,港中大近年來積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會在新生迎新活動中舉辦愛國教育講座,以及在日常課程中教導學生國家安全的知識,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此外,港中大的國旗護衛隊成立短短兩年已有出色表現,近日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青少年軍升國旗比賽”中獲得亞軍。

  身兼科學家和大學校長的角色,盧煜明主張科研與育人並重。港中大實行書院制,為各專業的本科生搭建了交流&&,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很重視學生的全人教育發展,書院制營造了多元互動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培養待人接物的能力和服務社會的精神,讓不同專業的學生交流切磋,從而拓寬人脈和視野。”他希望未來將書院制擴展至研究生群體,為更多學生提供綜合的人文與科學培養模式。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