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日 向“新”而行——因煤而興的內蒙古準格爾旗發展新質生産力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8 10:23:1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追光逐日 向“新”而行——因煤而興的內蒙古準格爾旗發展新質生産力見聞

字體:

  數億年前,炙熱的陽光在樹影重重間流轉,水汽氤氳中實現能量循環。斗轉星移,滄海變桑田,巨大的太陽能量隨綠葉被大地封印,海量翠植在歲月壓縮中變成“烏金”。煤炭,因此也被稱為“太陽石”。

  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接呼包,連陜晉,被黃河“幾字彎”擁攬入懷。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鑿開混沌得烏金,蓄藏陽和意最深”,準格爾與光和熱的攜手,早在數億年前就已孕育。

  這片被眷顧的土地,擁有582億噸“太陽石”,內心如火一般赤誠,承擔着全國25個省份的煤炭供給。

  如今,經歷了從國家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從傳統農牧業到現代工業的巨大變遷,準格爾旗在追光逐日的征程中再次開啟全新篇章。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政協副主席、準格爾旗委書記蘇新亞説,準格爾旗以完成兩件大事為高質量發展坐標,依託“頭上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加速産業從“一煤獨大”向“多業支撐”轉型,集能源生産、裝備製造、應用示範於一體的“風、光、氫、儲、車”産業集群全面崛起,有力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向“新”而行:一塊煤由“黑”變“白”

  因煤而興,絕不止步於煤。在“雙碳”目標下,準格爾人有着清醒的守與變、慢與快、退與進的邏輯思考。黃河邊的能源重鎮,以水的靈動、水的堅韌、水的包容,擇“綠”而立、向“新”而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促進各類先進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集聚。這為內蒙古和準格爾旗下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謀篇布局,錨定未來。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準格爾旗在新能源、煤化工領域,一年內創全自治區“九個第一”。準格爾旗尋求高質量發展的“答題”思路,正轉化為創新驅動的産業深度轉型。

  2006年7月,準格爾旗大路工業園還是一望無際的荒地,只有一條丁字形斷頭路尷尬地顯示其工業園的定位。篳路藍縷、玉汝於成。如今,曾經的斷頭路四週蔓延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機械吊塔高聳林立,多個廠區星羅棋佈。

  在遍地是礦的準格爾,大路工業園區地下無煤,但這裡地勢開闊平坦、地上人口少、開發成本低,水電資源價格也低於鄰近省份。

  7月6日,大路工業園久泰馨遠新材料有限公司機械轟鳴,在萬噸級二氧化碳制芳烴工業試驗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加緊施工。生産車間裏,一車車黑色煤炭經過化學反應,變為白色聚乙烯、聚丙烯顆粒。

  從可吸收手術縫合線、碳纖維自行車架、芳綸防彈衣等高端産品,到食品包裝袋、行李箱、可降解餐具等大眾消費品,都能以這些白色顆粒為原料生産出來。

  “我們以煤為基,技術賦能,逐步構建以烯烴、芳烴、液氫能源、新材料等為主要發展方向的産業格局,已建成年産100萬噸煤制甲醇和60萬噸煤制聚烯烴以及在建的年産100萬噸乙二醇等項目,可生産近百種高端化工産品,實現了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內蒙古久泰集團副總工程師崔宇説。

  清華大學畢業的崔宇,開發的技術此前一直得不到工業應用,準格爾成了他夢想起飛的福地。4年前,奔着自我價值實現的念頭,崔宇來到這片煤化工産業發展的熱土。

  他聯合清華大學成立了二氧化碳制芳烴聯合技術中心,先後突破多個世界級難題,迅速上馬了世界首套萬噸級以碳氫化合物為産品的二氧化碳利用項目。

  企業從産品研發、中試、製造再到量産交付,都得到了旗政府的全方位扶持,科技成果從“書架”一路走到“貨架”。

  世界在走近準格爾,準格爾也在走向世界。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會上5項重大前沿科技成果重磅發布,來自久泰的二氧化碳加氫一步法制芳烴技術獲得廣泛關注。

  “這項技術的工藝流程更簡潔,生産成本更低,污染物排放更少。項目建成後將技術由實驗室規模放大到工業化生産,補齊了煤化工生産芳烴産品的短板弱項。”久泰馨遠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忠保説。

  在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面,與久泰一路之隔的中科合成油內蒙古有限公司(下稱“中科”),同樣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在中科,煤制油産業鏈條進一步延伸,研發中心在國際上首次打通生産高品質綠色航空燃料全技術鏈條。

  久泰和中科的煤化工産業發展之路,是準格爾旗現代煤化工産業發展的縮影。目前,準格爾旗有現代煤化工企業8家,全旗年就地轉化煤炭數量約3000萬噸,預計到2026年,將實現現代煤化工産值突破1000億元。

  這組沉甸甸的數字,是準格爾作為煤化工大旗的實力證明,也是創新驅動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底氣所在。

  綠色跨越:一束“光”強筋壯骨

  世界級的光伏制氫項目猶如一把“破題之鑰”,開啟了“風、光、氫、儲、車”五大産業鏈高質量發展之門。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光伏産業築牢“綠色低碳”發展底色,煥然迭代間蓄勢騰飛。

  進入8月,大路工業園區納日松光伏制氫産業示範項目已經完成單機測試,正在準備聯排測試。項目運營部副值長於永龍同工友兵分兩路調試氫氣壓縮機等設備,為下一步正式投料試車做準備。

  這是全國首個萬噸級綠電制氫項目,在國內首次突破60公里長距離光氧一體化技術,可以將太陽能與氫能兩大清潔能源高效融合。

  在採煤塌陷區和採煤回填區遍佈的85.4萬餘塊光伏組件,年平均發電量約7.4億度,發出的綠電通過高壓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大路工業園制氫區,再通過水電解技術製造氫氣。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相當於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2.6萬噸。

  於永龍説:“以水為原料、全流程‘綠色化’是我們最大的優勢。預計年産氫氣約1萬噸,氧氣約8.5萬噸。”

  眾多項目選擇在準格爾落地,不僅是因為這裡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健全的化工産業鏈,更因為有“鏈主”“群主”帶來的廣闊市場潛力。

  放眼鄂爾多斯市,集聚的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企業以及毗鄰的包鋼都有較大的氫氣需求。同時,環鄂氫能管道正在規劃籌建,將進一步帶動氫氣的運輸和銷售。

  同在園區內的內蒙古玉晶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玉晶”)也是氧氣的需求方,目前正在商討供氣方案。

  玉晶在玻璃行業深耕多年,産品銷售覆蓋京津冀魯豫蒙陜等地,項目全部投産後年産值可達230億元。

  在準格爾的布局,是其打開北方市場的關鍵一環,3至5年內打造“北方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現代化光伏玻璃産業園”的目標,彰顯了公司扎根準格爾發展的巨大決心。

  玉晶廠房一眼望不到頭,各類車輛進進出出有條不紊。一包包捆好的玻璃剛出爐不久,被穩穩地碼放在叉車上,兩米開外仍能感受到余溫。從山西大同來的質檢員工李楊,拿着手電筒,通過光線折射做質量檢測。

  李楊今年44歲,飲食習慣相似,語言交流相通,更優厚的薪資待遇和寬鬆的工作條件,讓她義無反顧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

  “這就是準格爾的吸引力!”企業管理部部長高楊説,當初建廠的時候,各項設施不完善,員工吃飯不方便,經過旗政府協調後,前期工人直接去別的廠區食堂就餐,大家其樂融融像一家人。

  玻璃行業受房地産及汽車市場影響,4到5年是一個周期,行業利潤很透明。來到準格爾,是實實在在“用腳投票”。

  高楊&&,在準格爾,生産所需的原料凈砂、天然氣等價格很有競爭力。而且這裡地勢平坦,用地審批流程快,少去了前期平整土地的工序。

  企業成本核算精益求精,單單天然氣成本,每年就可以節省600萬到800萬元。多個利好因素折算後,哪怕客戶在南方,需要多支付運輸費用,整體利潤水平依然不錯。

  巨大的市場潛力更是玉晶瞄準的未來。準格爾眼下正圍繞光伏産業全鏈條招“鏈主”、引“群主”,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企業的快速聚集。玉晶既是産業集聚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作為鏈上重要一環,玉晶和準格爾的故事將更加精彩。

  能進駐大路工業園區的企業,有着耀眼的光環。比如,玉晶的目標客戶、內蒙古天晟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晟新”),就是天合光能在準格爾的“落子”。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入選《全球能源轉型TOP100創新者》名單的中國企業,多次榮獲各類國際榮譽。跨國企業的深度布局,從側面顯示了準格爾光伏産業的全球影響力。

  天晟新項目於2022年3月開始建設,當年8月,其生産的內蒙古首塊大尺寸光伏組件下線,填補了內蒙古光伏全産業鏈在組件製造端的空白。自此,光伏産業上下游聯通,産品與終端市場緊密銜接。

  天晟新的生産車間裏一塵不染,少數幾個工人來回巡視,一排排自動化生産線有條不紊地運轉。人事行政負責人王小明説,未來將大力推進光儲技術的産業協同,實現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

  “組合拳”效應之下,“貴客”紛至沓來。國內産能最大的常州硅源負極材料、碳-硅-碳負極材料、新能源礦卡等項目落地,一縷風、一束光産生的清潔能源也隨之“駐足”準旗。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在全力推動“風、光、氫、儲、車”五大産業全鏈條精彩蝶變之路上,準格爾闊步前行。

  精耕細作:一輛車搶“智”高點

  喜新,但不厭舊。傳統産業高端化,是産業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準格爾持續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既要“換道領跑”,更要“彎道超車”,印象中“苦、累、險、重”的礦區生産正在改變。

  隸屬於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下稱“準能集團”)的黑岱溝露天煤礦被國家能源局評為“中國最美礦山”。在該礦的智能礦山南500米作業區,地表土壤以15米一個&階層層剝離,逐步露出地下煤層。藍天白雲、黃土黑煤,一輛輛無人駕駛的百噸級礦車在巨大的礦坑裏平穩運行,硬核工業美學氛圍拉滿,震撼人心。

  在指揮中心,數個邊坡監測雷達全天候運轉,實時獲取各個生産&&毫米級監測數據,迅速識別潛在滑坡危險區域,可提前2至48小時發出預警,有效保證人員和設備第一時間撤離。該系統應用以來,預警精準率達100%。

  在作業&&,全亞洲唯一一台“巨無霸”吊鬥鏟,自重5300余噸、作業半徑100米、鬥容90立方米,與300噸級礦用無人駕駛卡車協同作業。

  如果前一道工序出現了小問題,無論是百噸級還是千噸級設備,都會自動停止。黑岱溝的智慧系統,具備了會感知、能思考、自主決策執行的能力。

  在調度室,七八個年輕小夥子輕點鼠標,精準調度無人駕駛礦車、調整卡車參數與運行路線。他們不時向工友通報各類參數,“挖礦”場景更像在連一場網游。

  土生土長的準格爾旗人杜培文也享受到了這一波“科技紅利”。他今年51歲,從2006年起在黑岱溝露天煤礦開車運煤,曾常年熬夜加班吃盡駕駛的苦。

  巨大載重量的礦卡對駕駛員的身體素質要求極高,礦道上任何一個微小的不平整都會造成大幅顛簸,臨近交接班時,五臟六腑感覺都快被顛錯位了。

  隨着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去年10月,杜培文正式“下車”,轉為加油、檢修等工作。

  “全天候不間斷生産作業是對礦卡駕駛員最大的考驗,無人駕駛技術正將礦工從危險辛苦的環境中解放出來。”準能集團黨建工作部部長張新説,智能化開採新格局讓露天煤礦逐漸向“少人化、無人化”變革,但“減人”不等於裁員,“把人解放出來,去更安全的用武之地。”

  目前,礦區的無人駕駛礦卡平均運行效率已經達到有人駕駛的85%以上。

  不僅是實力雄厚的準能集團,多個露天礦也實現了礦車無人駕駛。這離不開內蒙古鐵辰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下稱“鐵辰”)新能源礦用車製造項目。

  一個項目就是一個增長極。鐵辰扎根準格爾,服務各類露天礦山,在6月份被認定為內蒙古自治區專精特新企業。鐵辰研發的礦車,無論動力源是燃油、新型燃料,還是電動、混動、氫能,均可實現5G無人駕駛。

  今年年初,鐵辰生産的71&無人駕駛油電混動寬體礦用車順利運抵新疆,經過緊張調試,已在春暖花開之時全面“上崗”。這批礦車價值2億多元,是國內首次大噸位無人駕駛寬體車的批量化應用。

  目前,準格爾共建成智能化煤礦49座,其中36座煤礦已完成智能化建設的驗收,爭取今年年內100%完成在産煤礦智能化改造。

  立足準格爾,輻射大西北,面對全國礦山智慧化建設的千億級市場,造車新勢力鐵辰借勢而進,在這場智慧化礦山建設浪潮中,贏得先機。

  “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生産更多優質新型産品,致力於成為‘成套裝備製造+新能源+智能化’行業先行者和實踐者。”鐵辰辦公室副主任楊軒説。

  布局未來:一堆渣吃幹榨凈

  據國家能源局公開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一次能源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明顯上升,石油佔比基本穩定。預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比達25%,煤炭佔比應再降約10個百分點。

  能源綠色發展,並非不要煤炭,而要立足國情,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向高端化升級,漲身價、拓銷路;向智能化轉型,增安全、提效率;向綠色化發展,添“顏值”、更低碳。

  煤、水和少量添加劑,經過納米化工藝製成的煤基納米碳氫燃料,激發出煤炭産業的全新面貌,印證了“傳統産業不能説是落後産業,傳統産業裏面也有新質生産力,也有高科技”的深刻判斷。

  在準能集團的0.7MW碳氫燃料燃燒實驗&&,長約5米的灰色金屬罐嗡嗡作響,罐內溫度已超900℃,兩米開外都能感受到熱浪撲面而來。在金屬罐側邊,煤基納米碳氫燃料製備車間主任甄鵬從容打開一個小窗口,透過黑色的護目鏡觀察,內裏金黃色烈焰依然耀眼。

  玻璃燒杯中黝黑黏稠的煤基納米碳氫燃料加入一點分散劑,充分攪拌後液體瞬間變稀薄,再加入40%的柴油,就可以使小型實驗用車兜上好幾圈。

  準能集團哈爾烏素露天煤礦循環經濟産業孵化基地副經理王連蒙説,這種燃料點火溫度低、安全性能好,可以維持自主穩定燃燒,能夠大幅降低火電廠發電煤耗。

  目前,煤基納米碳氫燃料“工業化製備”以及“火力發電”兩項技術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鑒定為“國內外首創,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廣應用經濟效益巨大。按2021年全國燃煤發電量5.34萬億度計,年可節約標煤2.67億噸,節約燃料費用4000多億元。

  能源領域的現有格局正在被改寫。煤基納米碳氫燃料可以替代柴油生産銨油炸藥,替代重柴油作為發動機燃料、製備吸附劑,甚至替代水煤漿應用於煤化工多個領域,形成循環經濟産業鏈。

  “雙碳”背景下,由科技賦能的煤炭,最佳消費路徑正在向“燃料+原料”轉變。

  準格爾的煤炭“天賦異稟”,燃燒後産生的廢固粉煤灰“高鋁、富鎵、富鋰”。而這三種金屬都是短缺或重要資源。

  過去技術水平受限,煤炭中豐富的金屬資源一直得不到有效開採,燃燒廢固的處理手段也簡單粗放,大部分被挖坑填埋,還有環境污染的風險。

  只有科技領先一步,産業才能領先一路。有能力的企業發揮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經過數年艱辛摸索,準能集團研發形成國內外首創的“一步酸溶法”,不僅能從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及稀有金屬,還能生成白泥綜合利用産品,將煤炭“吃幹榨凈”,經濟效益較原煤提高18倍。

  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準格爾不滿足於“小富即安”,而是通過“揚優勢、補短板、強體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點、順應時代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的增長之路,為北疆地區高質量發展積極探路、闖關、破題。

  蘇新亞説,準格爾旗將繼續因地制宜、向“新”發力、逐“綠”而行、奮力突圍,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徵的生産力”為主攻方向,加快走出一條資源型地區轉型新路子,勇當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田”。(記者 易艷剛 劉婧宇)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