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旗袍如畫,她的針腳裏藏着鄉愁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7 08:39:05
來源:新華社

中國故事|旗袍如畫,她的針腳裏藏着鄉愁

字體:

  10歲生日時,袁念華收到了父親的禮物——一件小旗袍。幾十年來,針線在袁念華手中不斷穿梭,編織出一段與旗袍的繾綣情緣。

  走進袁念華位於台灣新北的工作室,不大的屋子內擺放了多張旗袍擺&,展示櫃中琳瑯滿目的布料、針線、配飾整齊排列。74歲的袁念華一輩子孜孜以求,努力賦予旗袍新生命,讓兩岸中國女性擁有稱心的霓裳羽衣。

  一襲旗袍,一生志業

  身穿一襲旗袍,手撐一把油紙傘,徘徊煙雨江南的青石古巷間……這或許是許多中國女子關於旗袍的美好憧憬,但袁念華與旗袍的初識並非那般浪漫。

  袁念華的父母1950年從大陸來到台灣,一家人生活在眷村。小時候,父親告訴她,等回江蘇老家時,不能忘了禮節,要穿着旗袍規規矩矩地敬拜家中長輩,這才有中國女孩的樣子。10歲的袁念華便在父親要求下,穿上了旗袍。

  “父親時刻都在思念家鄉。讓我穿旗袍,也是他鄉愁的寄託。”袁念華回憶説,“但那時,我覺得旗袍既累贅又不美觀。”

  為了追求自我認知的美,袁念華開始嘗試改良旗袍。“我那時常幫母親繡花,學了點針線技藝。覺得袖子不合適,我就拆掉重縫;覺得顏色單調,我就添上幾朵花。”

  兒時與旗袍的“較量”,反倒讓袁念華的針線功夫日益精湛,一編一織中更體會到了旗袍的魅力。她也逐漸理解了父親的苦心,對旗袍的態度很自然地從“抗拒”變為“鍾愛”。

  成年後,袁念華開課教授傳統“湘繡”和現代“機繡”,並在&&等地開設多家店舖,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旗袍。

  袁念華在新北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章利新 攝

  一把剪刀、一爐熨斗、一架縫紉機,從量身、設計、裁剪到縫紉、繡花、裝飾,袁念華可以獨立“一條龍”完成。能把興趣變為終身事業,袁念華將之視作幸運,更是幸福。

  數十年來,手中的每件旗袍,袁念華都當作藝術品來對待,各式花扣、滾邊、如意,都得一針一線去縫,不能取巧。袁念華説,每件旗袍少則耗時三五天,多則一月有餘。“幾十年從來沒有厭倦過,我樂在其中。”

  展現中國女性柔美線條和典雅氣質的旗袍,讓袁念華醉心不已,終身不渝。這一傳統服飾,在袁念華的巧手下逐漸鮮活起來。

傳統新編,衣韻新生

  曾幾何時,在台灣,傳統旗袍因行動不便、造價昂貴等因素,漸有式微之勢。為此,袁念華決定做“改良旗袍”。“旗袍本就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産物。隨着時代更迭,不斷變化着姿態。創新,本就是旗袍該有的樣子。”她説。

  改良旗袍,最吸引人的要素就是能“藏拙”。“比方説有人高低肩,那就需要墊肩;有人身材圓潤,就要在腰間輔以線條花紋修飾。”袁念華説,“不是年輕貌美、身材窈窕的女人才配穿旗袍。一件好的旗袍要合身,要按照客戶身材、神韻、體態去單獨設計。”

  曾有顧客問,明明未曾量身,怎麼就把旗袍做好了。袁念華笑答,有一天抱了她一下,尺寸大概便知曉了。幾十年的經驗,讓袁念華在保留傳統手藝的同時,對旗袍的“改良”游刃有餘。

  袁念華在製作旗袍(7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章利新 攝

  “改良”不是“為變而變”,最終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穿上旗袍。袁念華一直關注,在台灣年輕人眼裏,理想的旗袍是何種模樣?她在傳承基礎上,在旗袍的面料、剪裁、款式、配飾上注入現代風格,不失古典質感,更添活力。

  年輕人嫌傳統旗袍不便活動,袁念華就把旗袍設計成挂衫或短旗袍,配上長褲,依舊優雅;年輕人追求個性,偏愛時尚,她就將羽毛、流蘇等元素融入旗袍,別具一格;有的小孩子活潑好動,她就把旗袍加入拉鏈方便穿脫,輔以亮片、蕾絲點綴……

  “幾十年來我堅持手工製作,讓每件旗袍在不同人身上都散發獨一無二的東方美學。”袁念華説。

  育才傳藝,針繡兩岸

  在台灣,旗袍早在上世紀30年代曾風靡一時,但在日本殖民當局強推“皇民化運動”下,旗袍被列為“挑撥性服裝”而備受打壓。台灣光復後,旗袍風尚幾經起伏,綿延至今。

  如今,島內旗袍消費者愈來愈少,民進黨當局不願支持旗袍産業,街頭的旗袍店也愈來愈少,做旗袍的老師傅漸漸凋零,年輕一輩多不願再學。做了一輩子旗袍的袁念華,對此痛如切膚。

  “旗袍是代表中國婦女的傳統服飾,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袁念華説,“推廣旗袍文化、傳承旗袍手藝,已成為我的使命。”

  上世紀90年代開始,袁念華發起成立台灣中華旗袍文化企業交流協會等多家旗袍推廣機構,將自己的手藝傾囊相授給旗袍同好,並面向島內高校學生,創辦中華旗袍文化整體造型設計比賽,至今已舉辦30屆。

  比賽同台灣有設計專業的高等院校合作,讓年輕學子以旗袍為主題進行設計,涵蓋中華傳統服飾頭飾、化粧髮型、舞&呈現等方面。

  “年輕人的時尚品味會發生變化,不少台灣年輕人通過比賽感受到旗袍也可以很時尚、很酷。”袁念華希望通過比賽,將傳統服飾中所代表的中華文化深層含義,以及現代活力呈現給台灣年輕人。

  近年來,袁念華將目光投向大陸。“有些旗袍繡花的傳統手藝,台灣已面臨失傳,只有在大陸才能尋到。”袁念華看到,在古裝熱播劇帶動下,旗袍、漢服等傳統服飾收穫了年輕愛好者,甚感欣喜。

  為更好推廣旗袍,袁念華帶領協會會員數十次赴大陸各地參訪。“旗袍是兩岸的共同語言,穿上我們中華民族的服飾,推廣我們自己的文化,理所應當。”

  “讓每位中國女性的衣櫥裏,都有一件稱心的旗袍,這是我一直追求的。”這樣的理想,讓袁念華至今“不敢退休”。她相信,旗袍就像它的立領設計一樣,會永遠高雅挺立,歷久彌新。

  統籌:陳鍵興 衛鐵民 劉暢

  記者:王承昊 章利新

  新華社對外部港&部製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聶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