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淄博燒烤”火爆出圈,讓淄博這座不太知名的山東城市一躍晉陞“網紅”城市。
線上線下雙重大流量讓淄博在聚光燈中、顯微鏡下接受全方位檢視,所幸,淄博迸發出超越自身體量的城市能量,人們記住了燒烤,更記住了淄博。年末回望這座城市,其網紅變“長紅”的“淄”味愈加濃郁。
2023年,“淄博燒烤”火爆出圈,讓淄博這座不太知名的山東城市一躍晉陞“網紅”城市,慕名而來者摩肩接踵,“歸若流水”。
“淄博燒烤”讓大家記住了“靈魂三件套”,也認識了“淄”這個平時不太會用到的漢字,還對這座城市産生了更大的興趣。網友調侃,上一次淄博來這麼多人的時候還是在齊國。
線上線下雙重大流量讓淄博在聚光燈中、顯微鏡下接受全方位檢視,所幸,淄博迸發出超越自身體量的城市能量,人們記住了燒烤,更記住了淄博。年末回望這座城市,其網紅變“長紅”的“淄”味愈加濃郁。
游客在淄博市一家燒烤城吃燒烤。新華社發(朱偉攝)
燒烤“淄胃”——看淄博火爆的人文基因
大雪節氣剛過,冷空氣襲來,淄博晚間最低氣溫降到6攝氏度。位於淄博市張店區水晶街的一家網紅燒烤店裏,服務員們往來穿梭,為顧客端上各色烤串。店門口,排隊叫號顯示候位還需5桌,老闆王霜從裏間出來,微笑道:“很快,現在翻&很快,不用等太久。”
確實,比起春季夏季淄博火爆出圈的時候,等候這幾桌實在算不得什麼。“你不知道,最火的時候,我們中午都不敢開業,實在忙不過來。下午4點半開業,早上9點多就有人在門口排隊,太瘋狂了!”連店老闆都對當時游客的行為感到些許“迷惑”。
天氣沒轉涼之前,店門前也擺放着桌子。國慶假期之後,服務範圍就僅限於店內的二十多張桌子了。隨着人流量下降,門店的日營收也從當初火爆時最高的四五萬元,回落到現在的萬元左右。“我們在淄博沒火之前就經營得不錯,這個季節能有這個水平,挺好了。”王霜説。
冬季天氣轉冷,以戶外露天燒烤為主的淄博燒烤城海月龍宮也不再火爆,從11月1日起暫停對外營業。
幾個月前跟着淄博一起火起來的,還有在八大局便民市場賣衢州鴨頭的“鴨頭小哥”。“鴨頭小哥”名叫伊揚,原本是一名普通創業青年,4月被路過的網友拍下一段視頻,畫面中他健碩的肌肉和看上去靦腆的性格形成了一種“反差萌”,讓這位小哥迅速走紅。
不久前,記者找到了站在檔口後招呼顧客、售賣鴨頭的小哥。比起之前游客多的時候,小哥目前的工作壓力顯然小了不少。在與記者交談好幾分鐘後,才出現第一個手持自拍桿、前來直播打卡的女孩,其間店舖也只接待了一撥顧客前來買鴨貨。
八大局的幾條街巷裏,行人三三兩兩,各大商鋪的人流量都很一般,難以想象這幾條再普通不過的城市老街,竟然能在今年五一當天吸引超過20萬人前來。
現在的淄博,就像一盆涼水澆在了烈日下氣喘吁吁的馬拉松運動員身上,不是透心涼,而是消減過熱體溫後的清爽。
“我們經營很不錯,火的時候我們沒考慮開新店,現在趁這兩個月好好規劃規劃,提升提升管理。”王霜夫婦對燒烤店的發展有着自己的規劃,他們熱愛學習管理知識,希望通過加強管理為這家連鎖燒烤店的未來擴張鋪平道路。巧的是,記者走訪當天,王霜的妻子、淄博市張店區燒烤協會會長劉靜正在濟南培訓學習。
“(走紅網絡後)沒有壓力,很多人都關注我,我得努力越變越好。”鴨頭小哥對進入淡季後的經營現狀也&&認可,“來年如果人流量還是很多,品牌打出來的話,會考慮要不要開個分店”。
這個冬季,即使淄博燒烤降溫,廣大網友交口稱讚的熱情與厚道並沒有降溫的跡象。
剛到淄博,看記者是外地來的,出租車司機隨即推薦了幾家有名的燒烤店,末了還補充道:“我們淄博燒烤味道都差不多,只是這幾家比較有名。”
看記者站在共享電動車邊擺弄手機許久,有小夥兒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忙。
熱情厚道是廣大網友給淄博的一致好評。現實中,人們的感受也的確如此。
鴨頭小哥是山東泰安人,被問及為何幾年前選定淄博創業,他説在淄博有家的感覺,吃的用的很親民,人也好,周邊鄰居經常互幫互助。“有時候鄰居做的飯會帶給我吃,甚至有時買他的東西都不要錢,讓我拿去用就是了。”
在新加坡籍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專家、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激光中心負責人鄭宏宇眼裏,淄博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當年在淄博,凌晨4點多從酒店大廳準備返程時,發現學院的書記和院長已經在大廳等我們,當時還是冬天。”
淄博格萊璽宴會中心銷售總監郝靜受淄博火爆出圈影響,今年7月毅然從鄭州轉戰淄博工作。短短數月接觸下來,她覺得淄博人“都很接地氣,像家裏人”。她也將平時感受到的點滴善意化作對他人的真心善待,每天見到保潔阿姨都會道一聲“您辛苦了”,貼心照應每個需要幫助的顧客……“都是一些小事。淄博為什麼火?我覺得大家也是衝着這個名氣來,看看有沒有讓自己失望。發現這裡真的是這樣的,然後大家才自發去幫淄博做宣傳。”
今年3至6月,淄博相關話題引發了不少網絡流量,又經歷網絡博主“B太”和王海“打假”,淄博卻始終未被流量“反噬”。
擺脫“網紅塌房”的普遍遭遇,淄博深厚紮實的人文基因功不可沒。淄博人“日用而不覺”的熱情厚道,維繫着這座城市的日月更替。
一如幾年前火爆網絡的“海底撈式服務”,很多成功企業都會培育自己的企業文化,但放大到一個行業、一座城市,要培育起記得住叫得響的行業文化、城市文化並非易事。如今,淄博人更加重視和珍惜這份難得的城市名片,正如劉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的那樣,“淄博燒烤可以涼,生意可以淡,但是人情味絕對不會淡”。
因圍爐燒烤相識,靠熱情厚道結緣。淄博燒烤的人間煙火氣,還將延續。
齊地滋味——看陶瓷、邦國、商業的歷史交織
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裏,靜靜地躺着幾千年前當地用於烤炙食物的陶琉容器。如今人們吃的燒烤,工藝、原料、調料等自然與古昔先民的生活相去甚遠,但身處淄博,這小小陶琉容器卻分明讓人嗅出那縷來自歷史深處的獨特味道。
趁熱打鐵,今年淄博將陶瓷、琉璃、蠶絲織巾作為與“燒烤三件套”對應的“文化靈魂三件套”推向市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功提升了“流量”價值,燒烤之外的淄博,更有滋味。
這裡是我國最早生産和使用陶器的地區之一。2005年發掘的扁扁洞遺址,出土文物令人驚嘆,將淄博地區使用陶器的歷史一舉推至距今8000多年前。
在淄博市博山區顏神古鎮也有13座古窯,它們歷經千年風雨依舊佇立在世人面前。圓窯與村落渾然一體,燒痕斑駁的匣缽墻充滿厚重的歷史感,傳遞出當年窯民生活的細節。據史籍記載,明清時期,這裡有圓窯170余座,規模傲居博山六大窯場之首,燒制出的雨點釉、茶葉末釉等名瓷蜚聲海內外。作為淄博陶瓷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顏神鎮有“中國陶瓷古窯村”的稱號。新中國成立後,當時全國最大的陶瓷廠山東博山陶瓷廠誕生於此。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燒窯制陶,為人們日用生活提供了數不清的陶瓷製品。
古窯村早年因地制宜地將陶瓷輔材用於建築之上,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街巷與建築風情。已定居意大利米蘭的“90後”張雪正是看中了這一點,2020年來到顏神古鎮,與她的團隊一起,在當代與傳統之間尋找靈感的最佳契合點。這片曾輝煌又落寞的古窯村,如今成為融遺跡觀賞、旅游度假、文化體驗、團建研學、藝術創作與展覽等於一體的旅游綜合體。
而淄博的琉璃生産最早可以追溯至漢代,到了唐代已具有較大生産規模,明清時期成為中國琉璃的製造中心,延綿於淄河兩岸的琉璃爐,燒制出如寶似玉的琉璃製品。其中,雞油黃雕刻的花瓶、文具等有“黃玉”的美稱。內畫壺風格獨特,博得“袖裏乾坤真正大,壺中日月盡包羅”的讚譽……
一代代匠人淬煉出的琉璃藝術結晶,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筆,更是借今年“淄博燒烤”火爆出圈,作為淄博“文化靈魂三件套”的重要一寶,走向了全國各地。游客不僅品嘗燒烤,還發掘了博山琉璃市場,“清空了商家二三十年的庫存”。
淄博所轄臨淄區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國都。鮮為人知的是,陶瓷與齊國的興盛竟有不可分割的&&。
姜太公以滅商首功之臣的身份被封於營丘(齊地),但當時的齊地“地潟鹵,人民寡”“辟草萊而居焉”。齊國瀕臨渤海、黃海,是當時我國最大的海鹽産地。鹽的大量需求帶來制鹽業的大規模發展,社會對煮鹽用的陶制工具需求激增,淄博制陶業日漸繁榮。在這樣一個瀕海地薄、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姜太公選賢任能、獎賞有功,使齊國從“方圓不過&&”的草萊之地逐漸強大起來,偏僻荒涼的東夷之邦逐漸興盛。
燦爛的齊文化給淄博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文脈,不僅有齊桓公、扁鵲、管仲、鮑叔牙、孫武、田忌等眾多歷史人物,還有稷下學宮、齊長城等諸多文化遺跡,更有“民本”“尊賢尚功”等時至今日都發揮着重要社會價值的思想財富。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也是中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歷經幾十年的艱辛探尋,臨淄區齊都鎮小徐村西於2022年被確認為稷下學宮遺址。戰國時的齊國執政者不惜財力物力創辦稷下學宮,實行各種優惠政策,招攬天下有識之士,最終促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發展學術、繁榮學術的中心。目前,稷下學宮的考古發掘工作仍未結束。這裡雖不是帝侯墓葬,預期不會給後人留下太多傳世文物,但看著這些普通甚至簡陋的考古坑,順着破碎的陶制排水道,遙想兩千多年前一大批舉世矚目的學者和思想家曾雲集於此,仍會為之所動。
春秋戰國時期,齊都臨淄是全國最大工商業聚集地,手工業興盛至極,被譽為“東方古羅馬”。此後淄博所屬各地發展命運各不相同,這其中,周村是淄博繁盛的領頭羊,山東商埠文化正發源於此。
從廣為人知的“周村燒餅”到“中國活着的古商業街市建築博物館群”,周村的興盛之路可以説是淄博古代商業繁華的投影。唐宋時期伴隨着宗廟文化的發展,周村商業已經初具雛形,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天下之貨聚焉,商客絡繹不絕,逐漸發展成為北方重鎮。清朝康熙年間,周村已成為擁有72條商業街、8大專業市場的“三齊重鎮”,乾隆南巡時更是御賜“天下第一村”。
在曾經的“旱碼頭”,如今的山東淄博周村古商城景區之中,絲市街與銀子市街的交界處矗立着一塊六角形的石碑,上面刻着“今日無稅”四個大字。清朝初年,為化解官府的苛捐雜稅和惡棍的敲詐勒索,曾任刑部尚書的周村人李化熙,主動請求由自己“歲備周村市稅”,負擔周村市場的稅款,無形中造就了一個“免稅城市”。受“免稅”的吸引,全國各地的商人紛紛前來經商開店,經營絲綢、布匹、染房、票號等,周村逐步成為全國知名的商業重鎮。
守着傳統文化這座富礦,淄博也在探索讓深藏於歷史的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讓文化可親可近、可學可研、可感可觸。
齊文化進餐廳、成語故事端上餐桌、齊國成語之旅……齊文化和成語故事走進淄博餐飲酒店,屢屢成為當地熱門話題。走進淄博知味齋大酒店人民路店,一個大型轉盤惹人注目,上面寫滿了“圍魏救趙”“老馬識途”等與齊文化有關的成語,顧客可以轉動轉盤參與酒店活動。酒店客房裏還放着齊文化讀物,餐盤旁邊的書簽寫着成語故事,餐桌上還有一個木壺,裏面有許多木簽。據了解,木壺和木簽是給顧客喝酒娛樂用的。酒令是中國傳統的酒飲文化,在齊文化中,行酒令有投壺和抽令等方式,知味齋大酒店結合齊文化成語故事,讓顧客在行酒令的同時體驗到齊文化的魅力。
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凜凜寒風中仍有參觀者走進來,一睹當地特色文化魅力。“我們什麼時候能看到恐龍?”“這裡沒有恐龍,我們來看的是陶瓷。”一位小朋友在家長的牽引下,來到一件件展品前。青釉蓮花尊、宋黑定碗、黃地粉彩盤……小朋友也許很難理解各種文物,但文化的傳承已經悄然播下一顆種子。
文旅之位——看後流量時代的老城新面
淄博燒烤不僅帶火了淄博,也讓一批熱詞深入人心,“魯C”就是其中之一。大家賦予了“C”多重含義,“central”(魯中,山東的地理中心部位)、“china”(陶瓷)、“carbon”(碳),還有代表淄博機動車牌號標誌的“魯C”。對淄博來説,“魯C”的背後也不儘然是驕傲。
30年前談到淄博,沒人會把它跟燒烤沾上邊。淄博曾經是僅次於濟南和青島的山東“第三城”,經濟實力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都高居山東第三。但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淄博整體發展略顯乏力。至2022年,淄博地區生産總值在省內排名第七。
進入新時代,不以GDP論英雄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新舊動能轉換的當下,火爆出圈的淄博燒烤為淄博文旅業發展搶得先機。淄博的歷史文化、特色物産、城市積澱,與燒烤一起送達大家面前,讓更多人記住了“淄博味道”。
淄博老工業遺存眾多,歷史包袱如今成了當地文旅産業發展的時尚資源。
格萊璽宴會中心的郝靜如今的工作地點就在一片舊廠房裏。這片老廠房被打造成集餐飲、文化藝術培訓、婚慶宴會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金鼎1948文創園”,仍保留着當年的外觀,一些極具年代感的口號、標語清晰可見。郝靜説,這裡如今也成了網友的打卡點之一。
同樣的故事還在張店區唐庫文創園上演。這裡最早叫馬尚糖酒站,2020年,17個老倉庫被改造一新,引入時尚體育、陶瓷手作、皮藝、餐飲、雜貨小店等多業態商業,人流量隨之大漲。
對老廠房、老倉庫等工業遺存的改造,不僅産生了經濟效益,還大大提升了本地市民的獲得感。唐庫文創園相關負責人説:“這裡荒了十幾年。改造後照明有了,瀝青路也有了,來這裡帶孩子、遛狗的居民也多了。”
淄博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也給企業留下了施展文旅拳腳的廣闊空間。
淄博陶瓷歷史悠久,現代發展起來的陶瓷加工企業眾多,淄博華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其中提早布局轉型、發力文創産業的代表性企業之一。走進公司總部園區裏,不見傳統陶瓷生産廠房,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感十足的建築綜合體。樓裏不僅有辦公人員、設計人員,國家3A級旅游景區華光國瓷文化藝術中心也藏身其中。偌大的展&上陳列着難以計數的精美日用瓷文創産品,雖然都是碗盤碟勺,但在銷售人員的講解下好似活靈活現各具生命。
2022年起,公司還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推出“春碗”産品,日前登上熱搜的“龘龘”春碗就是龍年新品。
“中國最美圖書館”——海岱樓鐘書閣是今年爆火的打卡點。這座位於齊盛湖公園的倣古樓,甫一落成就是當地的地標性建築,但空有其表,一直未能有效利用。2021年起,淄博市有關方面多次赴上海與鐘書閣對接,成功引入該文化品牌。海岱樓鐘書閣項目負責人郝麗認為:“書店+多業態運營在全國各地已經做了很多年,但我們將這裡打造成一個文化綜合體,可以説是樹立了一個行業新標杆。”
今年淄博爆火,政府部門和當地企業、居民一樣,成為淄博贏得好口碑的重要因素。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嚴旭説,燒烤熱潮把淄博文旅推到了最前&,很多行業、部門都來“+文旅”,以此帶動整個社會管理體系的提質升級。他舉例,“五一”假期外地游客多集中在主城區張店,後期淄博通過實施“游客倍增計劃”,加大對其他區縣景點的宣傳,提升服務水平,把游客從單純的吃燒烤引向體驗各區縣的特色文化、物産等,使得“十一”假期淄博其他區縣的游客接待量有了大幅增長。
“文旅消費場景,不僅要服務外地游客,更好讓當地百姓去享受,讓他們也願意去消費。”“主客共享”是嚴旭對當地文旅行業長遠發展的期待。近日,淄博市周村區婚姻登記服務中心的結婚登記業務遷入了古商城景區具有百年歷史的明清建築——楊家大院裏。在這個兩進院落裏,登記處將一進院打造為古代結婚場景和上世紀80年代結婚場景,游客、新人可隨時免費體驗院落場景。二進院的登記區除了頒證&等常規設置,還懸挂有喜慶的幔帳、紅綢、倣古燈飾等。
初雪過後,記者來到這裡,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一週以來共為13對新人辦理了結婚登記。這裡不單單提供辦證服務,還做大文旅消費蛋糕。景區工作人員説:“我們準備結合院落裏的古建為新人定制特色婚禮套餐,包含跟拍、漢服出租、住宿等服務,後期將陸續推出。”
“人好、物美、心齊”,是當地為淄博出圈作的注解。淄博市主要負責人日前在出席相關活動時&&,“文旅産業發展不計朝暮之久、不計山海之遠”。暫時停業的淄博燒烤城在公告中説,將於2024年春季擇機開業:“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年春暖花開時再見!” (記者劉加佳 邵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