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存,為了明天,一群蓑羽鶴振翅高飛,逆勢而上,衝擊地球之巔。它們亢奮的叫喊聲,在喜馬拉雅山群峰之間激蕩迴旋。

  每年春天,這種候鳥都要從印度次大陸返回中國北方的繁衍地。

  氣流、天敵、折羽而亡,都無法阻斷攀升前行的嚮往。它們挑戰艱險,穿越極限,飛越珠穆朗瑪峰,飛越九曲黃河,飛越萬里長城,重返生命的起點。

  在這裡,在三北——西北、華北、東北,有一群人,如同這些悲壯的蓑羽鶴,為了生存,為了明天,艱難向上,奮力前行。漫漫35年征程,他們構築着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態林帶——中國三北防護林

  這條綠色長城跨越三北,與古老長城共同挽起了這片土地的歷史和未來,見證着中華民族的苦難、憂患、奮鬥與夢想。

  滿斟烈酒的七隻土瓷大碗,高舉在七雙粗糙大手中,七張古銅色的臉凝如泥塑。

  黃沙撲面,白日慘澹。

  “死也要死在沙窩裏!”頭扎白羊肚毛巾的壯漢一聲大吼——“這事幹成,就沒白活這一遭!”

  酒碗相撞,一飲而盡。

  空碗摔在腳下,碎片八瓣。

  30年前那個春寒料峭的黎明,外號“石灰錘”的陜西定邊農民石光銀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國聯戶承包治沙先行者。七勇士大戰毛烏素沙地,就此開創一段石破天驚的歷史。

  三北,中華文化重要發源地。史前遺址、萬里長城、絲綢之路……千百年來,我們的先祖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歷史和燦爛文明。

  然而,放眼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中國版圖,橫貫北方萬里疆土的,是漫漫黃沙、溝壑縱橫、斷壁殘垣。風沙肆虐、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15.6萬公頃的速度擴張。

  1978年11月,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時,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一個彪炳史冊的重大決策——在我國四大沙地、八大沙漠南緣及黃土高原建設大型防護林。

  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歷史,也改變了億萬三北人的命運。

  當代人類最為悲壯雄偉的生態史詩,由此拉開帷幕。

  為了承包3500畝沙地種樹,石光銀賣騾子賣羊。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腦袋被驢踢了。這裡黃沙一片,哪見長過一棵樹?

  “石灰錘”,意思是“傻子”。“石灰錘”認準的事就是板上釘釘。

  樹真的種活了!在鄉親們驚異的目光中,石光銀大手一揮,把招賢榜貼到鄉政府門口:要想栽樹你就來,我出樹苗你來栽!

  “七勇士”壯大到127戶,浩浩蕩蕩開進“狼窩沙”。

  結果是鎩羽而歸。

  新承包的這5.8萬畝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樣險惡。

  一年失利,來年再戰。三戰“狼窩沙”,終於大獲全勝。

  那天,英雄們喝光了方圓20裏內的苞谷酒。3斤酒下肚,石光銀翻身騎上棗紅騾子,到地裏撒草籽。剛撒了幾把,便醉倒在騾背上。

  那騾子走30多裏路回家,腦袋頂開房門,臥下,把石光銀輕輕放到地上。

  騾子活了25歲,2004年歿了,石光銀把老夥計埋在已然滿目青蔥的“狼窩沙”,祭上兩瓶燒酒,大哭一場……

  漫長的三北工程線上,英雄與大樹並肩而立。

  陜西靖邊農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桿往沙丘上一插,桿頭係塊綠頭巾,用羊糞蛋計數,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萬畝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裏!”

  一隻三條腿的母羊和剛産下的羊羔——內蒙古烏審旗農家女殷玉珍咬牙賣了她的全部財産,換回200多棵樹苗……

  為了生存,為了子孫,一代造林人殊死奮戰,在三北大地譜寫了一部叱吒風雲、感天動地的英雄史詩。

  位於三北工程線東部的黑龍江拜泉,曾是全國出名的貧困縣。二十多年前,這裡的水土流失觸目驚心。照這樣下去,200年後,拜泉將無地可耕。

  時任縣長的王樹清像一位將軍,排兵布陣,給全縣3600平方公里土地劃上網格,帶領56萬大軍奮戰在綠化戰場。一天下午上工,誰也找不到王縣長。飼養員發現,他在馬槽裏睡着了。

  王樹清帶領大夥兒發展生態農業,將拜泉打造成全國平原地區第一個百萬畝人工林縣。遠涉重洋前來參觀的美國密執安大學校長擁抱他:“這是宏大的工程,你是了不起的領導者。”

  時勢造英雄。改革開放,為三北造林人開闢了廣闊的時代空間。

  王樹清説,是改革春風,吹綠了拜泉。

  石光銀感慨,沒有聯産承包,就沒有我“石灰錘”的今天。

  張生英説,沒有體制改革,哈巴湖畔仍是一片荒漠。

  在寧夏哈巴湖林場,張生英堅定地推動改革。實行責任制,打破“大鍋飯”,讓上千名職工吃飽了肚子,也讓昔日沙丘一片湖光山色。

  一個被改革觸動利益的人酒後一刀,砍瞎了張生英妻子一隻眼睛。

  多年後,砍人者刑滿釋放,走投無路時萬萬沒有想到,他被接納回林場。這人再次走進林場場長張生英的家,一進屋,“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張生英向他伸出雙手……

  英雄之心,比大漠更寬廣;

  英雄之淚,如歲月般蒼涼。

  石佔軍,石光銀的獨子,2008年在運樹苗途中車禍遇難。

  那天是植樹節。

  石光銀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打擊。這條錚錚鐵漢,走路都得兩人扶。

  在石光銀治沙展覽館,我們看到石佔軍的遺照,大個子,一表人才。

  “想他嗎?”我們輕聲問。

  “想——”

  石光銀雖然還笑着,但笑容剎那間凝固了,話語中透着無限淒楚和悲涼。

  當年石佔軍栽下的樹,如今已成廣袤林帶,鬱鬱蔥蔥,隨風起伏。

  石佔軍就葬在這裡。

  石光銀常到兒子墳前坐一坐,點支煙,説説話。只是此時,人們才發覺,“石灰錘”老了……

  奮鬥二十多年,石光銀領導着一個規模龐大的治沙集團,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營造了一條百餘公里長的綠色屏障。

  這是一個改革大潮奔涌的時代,這是一個造林英雄輩出的時代。

  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647萬公頃,這些樹按株距3米排成單行,可繞地球赤道2300圈。

  山河巨變,綠蔭遍野,三北人構築了一座當代中國的生態長城,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折。

  1989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三北工程題下四個大字:綠色長城

  一棵重生的樹,一棵遠古的樹,一棵孤獨的樹——我們的故事,就從這三棵樹講起。

  寧夏鹽池,有一片自古叫做“一棵樹”的沙窩子。當白春蘭33年前舉家遷來時,那棵不知年歲、四人合抱的老榆樹已被砍掉。風沙依舊茫茫,夫婦倆在原址種下了他們的第一棵樹,一棵矮小而堅硬的榆樹。

  要種糧,先治沙。挖個淺坑把三歲女兒往裏一放,白春蘭和丈夫冒賢沿着沙丘種樹,娃娃燙了一屁股泡也顧不上。第四年,苗苗終於長成小樹,樹旁的三畝地居然也打出了四麻袋小麥。

  這可是能磨出白麵的麥子啊!夫婦倆喜笑顏開,趕着驢車把麥子運回家。

  “糧食種出來了!”每見到路邊一叢灌木,丈夫都要大聲吼叫;路過一塊石頭,他還要再吼,驢卻搶先吼了一嗓子。

  兩個“瘋子”,一頭老驢。那一天,寂靜的荒漠上,笑聲與吼聲隨風遠去。

  第二棵是來自遠古的杉樹——

  2003年夏天,造林人在陜西神木挖沙時發現了它,樹皮已腐爛、枝條已枯萎,20多米高的樹榦,卻依然保持直立的姿態!

  人們難以推斷它的生命起點,可是能想象出昔日的慘烈:風沙呼嘯,林樹一棵棵倒下,唯獨這棵杉樹以站着死去的方式,封存下了沙漠前的綠色記憶。

  而今,這一幕再現於寧蒙交界的荒灘上。退休工人邱建成的11萬棵樹幾近死光,五六米高的枯樹仿佛一雙雙悲憤的大手,伸向天空。

  種樹二十多年,邱建成挑壞十來根扁擔、五六十隻水桶,還斷了一根手指。

  從2007年起,他的樹就開始成片成片枯死。林子裏從前一鍬就能掘出水的地方,現在挖六七米深也不見水。他説,是周邊新建的工業園抽幹了地下水。

  邱建成潸然淚下,仰天呼嘯。

  ——誰能救活我的樹?誰能救活我的樹?

  殘缺的手在枯萎的樹榦上顫抖地摩挲着,摩挲着……

  行走三北,這樣蒼涼的壯士悲歌,一次又一次激起我們心中的波瀾。

  在寧夏靈武農民顧芸香心裏,自己不知死了多少次。

  治沙,治沙,不斷的投入耗光了原本豐厚的家底,作為全家唯一收入來源的100多只羊又一夜之間中毒死亡。頭羊挺着不肯死去,一直到她回來,不捨地在主人腿上蹭了兩下,才閉上眼睛。

  追債的人來了,她躲進林子,躺在那些一天不見就掛念、卻又讓自己一貧如洗的樹下,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種樹?”

  ——“我為什麼要種樹?”三北大地的造林人,也許都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

  那些沙漠、那些荒地,似乎上天就決意讓它們徹底荒蕪、徹底枯寂、徹底貧瘠,但總是有人不甘、不棄、不離,要改變它們和自己的命運。

  後悔嗎?面對我們的問題,此時已是一敗塗地的顧芸香搖了搖頭:“我不放棄,我沒有別的選擇。”

  她嘴角微撇,眼睛斜望遠方,目光裏透着難以言説的悲傷與堅毅。一滴晶瑩的淚水,挂在了她飽經風霜的臉頰上,一直沒有落下。

  就是這個女人,她最好的年華都伴隨治沙而去了。而今,所剩的只有無錢醫治的胃出血,還有那無盡的苦澀淚水。

  第三棵是孤獨佇立、卻與守護者血脈相連的樹——

  在新疆庫車的極旱荒原上,千年石像無嗔無喜,目睹着大千世界的變遷,也目睹了石窟守護員熱合曼·阿木提20年間栽下的幾百棵樹漸漸死去。

  幾個月前,因為一項工程,僅存兩棵樹中的一棵也不得不挖除。

  站在挖掘機前,他想用自己的軀體擋住鋼鐵巨車。

  他也知道擋不住。鋼鏟落下那一刻,他緊閉雙眼,聽到樹根“咔嚓”“咔嚓”在折碎。一陣劇痛暈眩,他感到自己的血管被切斷了。

  熱合曼只能守護着僅存的那棵樹。枝條已經有些枯黃,不知道它是否能活過即將到來的冬天。

  牽動我們目光的這三棵樹,不同命運、飽經滄桑的三棵樹,如果在同一時空、在大漠長風中牽引共舞,它們會吟出一曲怎樣的悲愴之歌?

  白春蘭(有圖片)和她的同行者們染綠大漠的長歌,遠比這蒼涼得多、沉重得多。

  1980年至今,白春蘭每年春天都種樹,從不間斷。

  只有一年,沙地已經開凍,乾旱的大西北罕見地接連落了好幾場雨,白春蘭還把自己關在屋裏,從早到晚地哭。

  10年前丈夫病逝,讓她失去了堅實的依靠。而這一次,跟隨自己種樹多年的大兒子猝然離世,徹底擊倒了白春蘭。

  “媽,我進城了!”聽到兒子的道別,正在屋裏忙活的白春蘭頭也沒顧上回。她記得,那是個結了白茫茫一層霜的早上。

  幾個小時後,兒子去了,任憑母親用盡氣力搖他的身子,卻再也不會醒來。

  “我都沒有看一眼他的背影,就是看一眼,也好哇……”心裏裝得下風沙大漠的白春蘭,至今,無法裝下少了那一瞥的悔恨。

  如果不種樹,丈夫和兒子是不是不會這麼早離開?

  在有月亮的晚上,在沒月亮的晚上,她獨自坐在家門口,靜靜地看著遠方黝黑的樹林,看著林間星星點點的螢火,問自己這個永遠無解的問題,一次次,一遍遍。

  英雄在世,充滿傳奇;英雄謝世,宛如悲歌。

  甘肅古浪種樹老漢張潤元接二連三地失去夥伴。聯手治沙二十多年的“古浪六老漢”,如今已走了三人,三座墳塋都面朝生前種了半輩子樹的“八步沙”。他心中的最後歸宿,也是朝着那個方向。那是他永久的眷戀。

  山西吉縣造林隊失去了一位帶頭人。吉縣林業局長郭天才倒在他視如生命的山林下,全城百姓自發送葬,十里長街白花如雪。

  遼寧固沙所首任所長劉斌臨終前最大的遺願,是讓他永久地看護試驗林地。如今,他的墓地,靜靜地坐落在那片萬畝林間……

  那一處處曾經拒絕生命的荒原上,造林人的印跡,化為抹不去的生命標記。

  造林人總有一種不可折斷的堅韌。面對死去的樹,已經75歲、滿頭白髮的邱建成,一隻腳跺得塵土飛揚:“總有一天,我要把樹重新種起來!”

  熱合曼又拎起小桶,迎着風沙走向他那棵孤獨的樹:“還有一口氣,我就不讓你死掉。”

  兒子去世後的第二個春天,比樹更孤獨的白春蘭又站了起來,扛上鐵鍬,走向沙地……

  只是,不經意間,英雄也會流露出柔弱的一面。

  採訪結束時,白春蘭輕輕説了一句:“我旺樹不旺人啊。”

  此刻,我們無語相對。她的身後,是那棵當年她與丈夫一起種下的老榆樹。

  綠蔭如蓋,枝葉沙沙。

  滿樹紫紅的小花,在寧夏白芨灘林場最高處綻放,迎風狂舞。

  從黃沙穿行而來,我們的眼睛頓時被這嬌艷的色彩點亮。

  這種灌木學名花棒,林場場長王有德卻稱它為“沙漠姑娘”。不僅如此,每種植物在他嘴裏都有昵稱。楊柴,叫“沙漠小丫頭”;樟子松,叫“美人松”。

  怎麼都是女孩?我們好奇了。

  七尺男兒臉“騰”地一下紅了,少女般羞澀,搓着手,嘿嘿笑。

  忽然,遠處傳來一首深沉的歌——

  “放牧銀河,放牧山林,

  心海裏澎湃愛戀的激情。

  草原,草原,我的情人……”

  駐足聆聽,猛然間,我們讀懂了王有德臉上的沉醉——草原,我的情人。

  荒蕪貧瘠之地,心靈之花盛開得如此絢麗。

  造林人將生命色彩帶給大地,他們的人生也變得斑斕奪目。

  一件大紅上衣,一條油黑辮子,一輛大越野車——殷玉珍就像一團火,從沙漠深處一路燃燒到我們面前。

  這個當年窮得賣羊羔換樹苗的農家女,指點着自己的6萬畝林場,指點着正在興建的沙漠生態園旅游區,神采飛揚,顧盼生輝。

  如今,她生活富足,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就在我們寫作此稿時,還領取了一個國際獎項。評語這樣稱讚她——

  “勇氣、耐心、堅持的光輝典範,一位令人尊敬的沙漠綠化專家。”

  當年掙扎求生的大漠農民,如今許多已經蜚聲遐邇。石光銀、王有德是“全國治沙英雄”;牛玉琴則以86個國內外獎項,成為全國獲獎最多的女性。

似乎每一片叢林,都蘊藏着童話與魔力。

  黃昏時分,白春蘭帶我們走進她的樹林。

  在那條野花爛漫的林間小道上,她時而停下來,這兒指一下,那兒指一下,這是什麼花,那是什麼花,一邊笑着,一邊蹦蹦跳跳向前走。

  此刻,金色的余暉映透了林梢,把一片詩意般的祥和抖落在莽原之上,抖落在白春蘭的發梢和肩上。望著她的背影,我們宛如走進童話般的境地,不禁怦然心動:是什麼魔力,讓這60多歲的老人青春重現,宛若十幾歲的少女?

  這個兩次失去親人而滿心淒苦的女人,在親手栽下的草木之間找回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只有在這裡,她的心靈才能夠如此自由地徜徉,她的生命才迸發出如此神奇的色彩。

  生命的色彩,讓孤獨者感受溫暖,讓悲哀者獲得慰藉,讓傷痛者重獲生機,讓艱難者看到希望。

  1980年,寧夏彭陽青年農民李志遠雙腿骨折。在炕上一躺兩年,他越想越不甘心:不能就這樣等死,得活出個人樣。

  幾近癱瘓的他作出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種樹。

  他只能爬,爬到山坡上去,鐵鍬、鋤頭用繩子挂在脖子上。母親來送午飯,見兒子跪在地上挖樹坑,把土一點一點摳出來。母親老淚縱橫。

  癱瘓10年,日復一日,他跟黃土較勁,跟自己較勁。

  一天,照常幹了些活兒,忽然心有所感,仿佛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在等着他。他扶住一棵杏樹,試着起身,疼痛鑽心,雙腿顫抖,大汗淋漓。

  就在此刻,太陽穿破烏雲,一束光照射到他身上。一瞬間,仿佛有股神力注入軀體,他居然重新站立在大地上了!

  一聲長嘯,掠過山野。

  又過10年,連拐杖也扔了。

  我們前去採訪,他居然騎着摩托來村口迎接。一件不合身卻整潔的西裝,白白的襯衫,滿眼自信的光彩。這個曾經爬行在苦難中的人,如今迎風而立,猶如黃土高坡上一棵挺拔的青松。

  易解放,一位上海母親,原本在國外過着舒適的生活。2000年,風華正茂的兒子突然去世,將她拋入了絕望深淵。

  痛不欲生地煎熬了兩年,她猛地想起,兒子生前説過:“去內蒙古種樹吧?”於是,她變賣家産,來到“八&&瀚海”科爾沁沙地

  第一次栽下樹苗,她心急火燎地等雨,整夜整夜睡不着,一聽到風聲,就從床上一躍而起,赤腳衝向門外。

  第五天,終於下雨啦!站在雨中,淚水雨水一起滴進腳下的黃沙。她久久地仰望著科爾沁沙地的天空,哦,我的兒子,是你在冥冥中護佑着媽媽嗎?

  7年義務造林1萬畝,兒子的遺願完成了,易解放卻不願止步,她想為天下孩子留下更多的綠色。

  飽蘸生命的顏料,造林人一筆一畫勾勒出人生的畫圖。萬千動人的色塊,拼成了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

  採訪中,王有德帶我們登上高坡,看他親手繪就的“畫卷”:一條倣古長城,為的是激勵後人;一條綠色長城,護衛着古老的黃河。此刻,他豪情溢於言表:“二十多年來,我就幹了兩件事:讓沙丘綠起來,讓職工富起來。”

  我們連問王有德三個問題——

  假如林地一夜被毀,你怎麼辦?

  假如年輕30歲,你想幹什麼?

  假如更高的職位擺在面前,你怎樣選擇?

  三個“假如”,同一個回答——繼續治沙!

  遠處,古長城逶迤而過。

  人生是短暫的,雄偉的長城會衰敗,叢叢綠樹會凋零——不朽的,是造林人生命價值綻放出的奪目光彩。

  眼前這個女人,就是一個傳奇。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西北女人,一個堪比豪傑的巾幗英雄。

  夕陽西下,點點金光在青翠的枝葉間跳躍。64歲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後白裏透紅的蜜桃挂滿枝頭,拖曳在地。一側屋中,老母親正繡着布老虎枕頭……

  我們問:奮鬥幾十年,日子好了,荒漠綠了,你早年的夢想實現了,還有更大的夢想嗎?

  牛玉琴把頭抬了起來,眼睛在夕照中熠熠生輝:“我想回到當年,一個人,站在沙漠上。”

  我們驚呆了,感知到什麼是震撼。

  半生坎坷,終成正果,渴望的卻是重返人生的起點,依然在靈魂深處召喚着壯烈和孤寂。這是怎樣的女人?

  蓑羽鶴——我們聯想起在哈巴湖見過的蓑羽鶴。

  即便他鄉水豐草美,仍然嚮往故園。縱然凍死累死,縱然魂逝風暴,縱然命喪雕口,也要向北方飛越。每一次悲壯的飛越,都可能是它們在天空中劃出的最後一道弧線,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擋飛翔——飛翔,向着生命的起點。這,就是蓑羽鶴。

  奮力拼搏,從不止步,超越極限,又重返人生的起點——這,就是牛玉琴。

在牛玉琴的訴説中,我們一步步走進她的內心世界——

  1985年,她和丈夫張加旺承包了萬畝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動。架子車拉着樹苗,兩道車轍,幾行腳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鍋借米的夢中好光景。

  一次,突發闌尾炎,到醫院做手術,牛玉琴傷口沒長好就跑回來種樹。

  沒工夫去醫院拆線,她抄起一把剪樹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帶着血絲的線從肉裏抽了出來。

  她沒料到,還有更痛的痛在等着她。

  加旺病了——骨癌。她獨自挑起全家擔子。

  安葬好丈夫第二天,她就帶着造林隊開進了沙漠。

  一場暴雨,渾身透濕,發起高燒。她拔下一根縫衣針,給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來大把幹辣椒面,摻和到開水裏,連喝兩大碗。天亮了,搖搖晃晃進了林地。

  那幾年,牛玉琴人財兩空,倒楣透頂,幾乎山窮水盡。

  賣!她賣口糧、賣水缸、賣皮襖、賣棺材,家裏所有能賣的東西,全都賣了,換錢買樹苗。

  棺材賣了,一時還用不上;皮襖賣了,怎麼過冬?

  先把樹苗種上,冬天還沒想呢。

  不知多少人勸她改嫁,把林子賣了,過幾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話:“樹,我不能賣;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隻小小的銅鈴鐺,那是結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鈴鐺搖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夢。為了這個夢,再累,再苦,她不放棄。

  年復一年,牛玉琴種樹出了名,還作為改造人類生態環境傑出代表登上了聯合國講壇。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來了。有人説,她這個英雄摻了沙子,造林的畝數是虛報的。

  牛玉琴的兒子氣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

  不動聲色的牛玉琴摁住兒子。

  她坐下來,寫了這樣一封舉報信,寄了出去——

  “省林業廳領導:

  被譽為‘治沙英雄’的牛玉琴其實是個假英雄,其目的顯然是為了騙取名譽和個人得利,動機不純,請你們盡快派人測量核實。 1991年7月11日”

  專業人員來了,精確測量後得出結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萬畝,植樹100萬棵以上,植被覆蓋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謠言頓消。

  多年後,她在回憶錄中寫道:“艱難的生活磨煉出我堅強的志氣。”

  三北逐夢人共同的秉性——心氣高,脾氣倔,韌勁足。

  為了一個改變命運的夢想,他們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敢為。

  另一位逐夢人殷玉珍,就住在牛玉琴家6公里外。

  當初,殷玉珍嫁進沙漠,40天后才看見一個外人,興奮得揮手大叫,結果把人家嚇跑了。她找到那人的腳印,用臉盆扣起來,一連十來天,就和腳印聊天:“你是誰?為什麼來這裡?跟我一樣苦命嗎……”

  少女時代對愛情和生活玫瑰色的憧憬,破碎為一片黃沙。她暗下狠勁:“寧肯種樹累死,不叫沙子欺負死!”

  栽樹累得早産。狂風怒號,黃沙撲面,她靠墻根站着,長辮子咬在嘴裏,一使勁,孩子掉落在沙子上。她剪斷臍帶,一拍屁股,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兒啊,你命大,像娘。”

  又一個背樹苗進沙窩的春天,殷玉珍流産了。

  孩子埋在沙梁下,她圍着小墳栽下一圈楊樹苗,對還沒見過世間綠色的孩子説:“娘對不起你,娘一定把你身邊這些樹栽活……”

  愛與恨,笑與淚,生與死——夢想,與三北人血脈相連。

  採訪中,脖子總搭着一條白毛巾的牛玉琴帶我們再次登上林丘。她臉上泛着微笑,可又有一絲落寞,一閃而過。

  如今治沙11萬畝,已達到行政區劃允許範圍的極限。無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失落。

  這是一個逐夢人無夢可逐的痛苦和惆悵。

  此刻,驀然想起牛玉琴關於最大夢想的回答——回到當年,一個人,站在沙漠上。

  這個問題,我們也問過其他英雄。石光銀毫不猶豫地説——治沙;王有德的回答同樣是治沙。

  每個造林人,都是綠色夢的追逐者。一次次傷痕纍纍,一次次浴火重生,即便功成名就抵達終點,又都義無反顧地選擇返回人生的起點——重新出發。

  不甘命運,奮力拼搏,堅韌不拔,永遠向上。他們的生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這,就是三北精神!這,就是三北人!

  採訪車向毛烏素沙地挺進。

  窗外景色由綠到黃,最終只剩下棱角分明的層層沙丘,從眼前直鋪天際。包着各色頭巾的西北男女在打草方格,彎腰,佇立,推進。

  此情此景,恍若歲月倒流。由今天上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回到了三北工程的時間起點

  一幅幅久違的畫面再次閃回——

  “幹!”風沙深處,石光銀眾人酒碗相撞,誓言在耳。

  “走!”王有德帶領職工,鐵鍬掘進沙土,挖出第一行樹坑。

  “叮呤呤”鈴聲響起,牛玉琴和張加旺抱起樹苗,爬上沙丘。

  在自家門口種下第一棵榆樹,白春蘭和丈夫相視而笑。

  ……

星移斗轉,三十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少男少女已經兩鬢斑白,一些人隨風而逝。

  滄海桑田,曾經的貧窮和絕望逐漸遠去,埋葬了親人戰友的土地已是草木蔥蘢。

  ——綿延萬里的北中國遼闊疆土,經歷着由黃到綠的神奇轉換。

  三北治沙人,如一棵棵挺拔的大樹,編織起這無盡的綠。我們問:你像什麼樹?

  石光銀説,我像樟子松,百年死不了,治沙幹到老;

  牛玉琴説,我像新疆楊,不彎曲,向上長;

  白春蘭説,我像老榆樹,生命強,樹冠大,好乘涼;

  張生英説,我像小葉楊,能固沙,不張揚;

  殷玉珍説,我像香花槐,滿樹都開花,老遠聞到香……

  三北人的生命之樹各有不同的形態,又都是一樣的綠,一樣的堅,一樣的韌,一樣的向上,匯成心靈的綠洲。

  三北工程35年,是生態恢復與保護的35年。

  我們又想起了站在成片枯死林木之中的邱建成。

  他四處去討説法。人家爭辯:為了幾棵樹就得把工業園關了?

  邱建成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工業和種樹就勢不兩立?

  一面是生態工程艱難建設,一面是工業化狂飆突進。為工業文明的奇蹟歡欣鼓舞的我們,有時也不得不為青山不再、綠樹難留而扼腕嘆息。

  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發生衝突時,該如何看待?如何取捨?如何平衡?

  太中銀鐵路挺進河套時,在鹽池劃了道圓弧。有關方面增加上億元投資,繞道十多公里,只為保護張生英和職工種植的上萬畝林地。

  在這道漂亮的圓弧上,我們看到了文明和進步,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和希望。

  三北工程35年,是人類重新認識自然的35年。

  在陜西神木,新一代造林人張應龍10年種樹30萬畝。如今,他有新的擔憂。

  林場裏的海子,過去每年都飛來幾百隻野鴨,歡叫戲水。自從發展育苗産業、大量使用除草劑,這樣的畫面再也見不到了。

  “站在岸上,耳邊一片寂靜,樹林起來了,鳥卻少了。怎樣做才更符合自然規律?該如何與自然相處?”他不斷自問。

  於是,他盡量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對沙漠“九治一放”——九分綠化,一分保持原貌。

  在庫布其沙漠,內蒙古億利集團“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荒則荒”,科學治沙造林,盡可能使林區形成自我循環、自我修復的生態系統。同時,以“公司+農戶”方式開發沙産業,不僅實現植樹造林的可持續發展,還使大沙漠變成農牧民的“錢袋子”。

  從毀林墾植到治沙種樹,從懼怕沙漠到親近沙漠,從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數十年來,三北人精神世界發生着深刻的變化,與自然的單純抗爭,演化為和諧的對話與交融。

  車下高坡,平野千里。

  穿行在濃密綠蔭中,我們感慨萬千:是誰,為這曾經荒蠻的土地重披綠裝?是誰,使飽受生態惡化之苦的三北人民重展笑顏?

  35年來,在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勤勞智慧的三北人民創造了人間奇蹟。三北工程被稱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工程之難,效果之著,為世人矚目、驚嘆。

  國家引導,群眾參與,三北人民闖出了生態建設的中國道路。

  頑強生存,追逐夢想,三北人民彰顯了無愧時代的中國精神。

  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三北人民凝聚了不可戰勝的中國力量。

  1978年-2050年,三北工程恰與改革開放全程同步;工程全面建成之際,也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基本實現之時。

  民族復興道路不會平坦,三北工程也進入“啃硬骨頭”關鍵階段。建設美麗中國、發展生態文明,難點在三北,希望在三北。

  三北綠色夢,與中國夢同行!

車行原野,極目遠眺。遍染綠色的沙丘與依舊褐黃的沙丘交錯而立,相互守望。

  我們不禁遐想,在那人類感官不能觸及的時空裏,黃丘與綠丘是否也會喁喁私語?

  綠丘:人類的幾十年,改變了我們的千百年。

  黃丘:我是你遙遠的從前,你是我不久的未來。

  綠丘:人們終於找到了打開大自然寶庫的金鑰匙——平衡與和諧。

  黃丘:也許,找尋才剛剛開始……

  車行迅疾,語聲漸遠。那無盡的對話,消失在莽莽叢林中。

  夕陽下,古長城遺址與綠色林莽交相輝映。

  突然,一群蓑羽鶴直衝雲霄,在巍峨的烽火&上空低回盤旋。隨着頭鶴一聲長鳴,它們飛向晚霞燃燒的天邊,飛向生命新的起點,恰如一個代代相傳的古老寓言。

沙漠

沙漠(shā mò)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沙漠亦作“ 沙幕 ”,乾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

更多>>

石光銀

新華網寧夏鹽池8月13日電 站在石光銀帶領村民們栽種的枝葉婆,我們禁不住回望。

沙漠

沙漠(shā mò)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沙漠亦作“ 沙幕 ”,乾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

更多>>

石光銀

敢叫戈壁變良田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沙英雄”

四大沙地、八大沙漠

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八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柴達木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

牛玉琴

20多年來植樹近2000萬株,將7300多公頃荒沙變成綠洲。

王樹清

他以善待大自然的人格魅力征服當地老百姓,全縣沒有人偷砍樹。

張生英

“幹這幾年場長,最高興的是,社會上能夠看得起林場了”

石佔軍

石佔軍:石光銀之子。

白春蘭

她帶領一家人種樹,一種就是3000多畝,一種就是30多年。

陜西

陜西紀行

邱建成

她帶領一家人種樹,一種就是3000多畝,一種就是30多年。

顧芸香

每當看到村子周圍的茫茫沙海,顧芸香總有一種想改變這種現狀的衝動。

熱合曼·阿木提

“我是個小人物,為了千佛洞,死了也可以。”

白春蘭

三北造林記三北英雄譜之白春蘭(2013年8月13日攝)。一起進沙漠的10戶人家三四年間陸續搬走,只有白春蘭和丈夫冒賢還留在那塊叫“一棵樹”的沙地,繼續栽那些似乎永遠活不了的樹。

更多>>

甘肅

甘肅紀行

遼寧

遼寧紀行

寧夏

寧夏紀行

花棒

花棒:花棒是荒漠和半荒漠耐旱植物。在中國分佈於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的烏蘭布和、騰格裏、巴丹吉林、古爾班通古特等沙漠。花棒為沙生、耐旱、喜光樹種,它適於流沙環境,喜沙埋,抗風蝕,耐嚴寒酷熱,枝葉茂盛,萌蘗力強,防風固沙作用大。

更多>>

王有德

“我很平凡,20年來無外乎做了兩件事,讓沙丘綠起來,讓林場職工富起來。”

李志遠

一個殘疾人,用他的執着和堅強,譜寫了一個普通農民不一樣的人生讚歌。

易解放

重拾兒子“回中國種樹”遺願的旅日母親,在一萬畝沙地上傾灑熱血。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位於內蒙古東部的西遼河中下游通遼市附近,成為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是中國最大的沙地。科爾沁沙地面積大約5.06萬平方千米。

更多>>

王有德

30年築建沙漠綠色屏障

更多>>

牛玉琴

樹就是我的孩子

更多>>

殷玉珍

和沙漠較量的女人

更多>>

石光銀

永做不老樟子樹 敢叫戈壁變良田

綠色夢

更多>>

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在伊克昭盟南部,陜西省長城一線以北,面積約4.22萬平方公里。降水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長,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

更多>>

三北工程的時間起點

更多>>

邱建成

要不先去保護區看看吧,有一片四合木昨天沒澆完呢!

張應龍

不是我改變了沙漠,是沙漠改變了我。治沙讓我的人生回歸快樂。

庫布其沙漠

庫布齊沙漠: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西、北、東三面均以黃河為界,地勢南部高,北部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

更多>>

沙漠

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八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柴達木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

沙漠

三北造林記三北英雄譜之白春蘭(2013年8月13日攝)。一起進沙漠的10戶人家三四年間陸續搬走,只有白春蘭和丈夫冒賢還留在那塊叫“一棵樹”的沙地,繼續栽那些似乎永遠活不了的樹。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花棒

花棒是荒漠和半荒漠耐旱植物。在中國分佈於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的烏蘭布和、騰格裏、巴丹吉林、古爾班通古特等沙漠。花棒為沙生、耐旱、喜光樹種,它適於流沙環境,喜沙埋,抗風蝕,耐嚴寒酷熱,枝葉茂盛,萌蘗力強,防風固沙作用大。

科爾沁沙地

科爾沁沙地:科爾沁沙地位於內蒙古東部的西遼河中下游通遼市附近,成為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是中國最大的沙地。科爾沁沙地面積大約5.06萬平方千米。

王有德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黨委書記、場長王有德,在昔日黃沙滿天、生態條件極其惡劣的貧困林場,數十年如一日,帶領職工以每年治沙造林3萬畝的速度,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譜寫了一曲人進沙退的壯麗凱歌。他説:“我很平凡,20年來無外乎做了兩件事,讓沙丘綠起來,讓林場職工富起來”。

牛玉琴

聯合國糧農組織用“拉奧博士獎”表彰那些在改造人類生態環境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陜西省靖邊縣的牛玉琴便是1993年獲此殊榮的三人之一。20多年來,從一棵樹到上千萬棵,從11萬畝茫茫荒沙到林草覆蓋,她用堅韌和頑強把沙漠建成綠色家園。在這片家園裏,每一株樹都是她的孩子。

殷玉珍

殷玉珍,女,48歲,內蒙古烏審旗治沙女英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女傑提名獎獲得者。她從1985年開始種樹,20多年來,硬是讓6萬多畝荒沙披上了綠裝.

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在伊克昭盟南部,陜西省長城一線以北,面積約4.22萬平方公里。降水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長,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

庫布其沙漠

庫布齊沙漠: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西、北、東三面均以黃河為界,地勢南部高,北部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南部為構造&地,中部為風成沙丘,北部為河漫灘地,總面積約145萬公頃,流動沙丘約佔61%,長400公里,寬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形態以沙丘鏈和格狀沙丘為主。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