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在我國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簡稱三北工程,下同)的重大決策,開創了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截止2010年(三北1~4期工程),經過工程區廣大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三北工程已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2647.17萬公頃,與1977年相比,森林蓄積量由7.2億立方米增加到14.4億立方米,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2.40%,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7.8萬平方千米,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8.6萬平方千米,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通過前四期工程的持續建設,工程累積效應有效發揮,區域生態狀況呈現出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發展態勢,重點治理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和沙化程度呈“雙降”趨勢;局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雙減”趨勢;平原農區林網化面積和糧食産量呈“雙增”趨勢,特色林産業和農民收入呈“雙長”趨勢。

五期工程(2011~2020年)以來,各地前兩年造林作業面積1416521公頃(2013年的造林作業面積數據暫無統計數據)。

35年來,三北地區的廣大幹部群眾以三北工程建設為契機,以實現三北地區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己任,克服重重困難,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創新實踐,譜寫了重塑人與自然關係、重整山河的壯麗詩篇,展示了三北地區人民不畏困難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勇氣,三北地區面貌、林業面貌、環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大事記

  • 1978年,《國務院批轉國家林業總局關於在三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的規劃》(國發〔1978〕244號)。明確指出:“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西部,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産低而不穩。大力造林種草,特別是有計劃地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是改變這一地區農牧業生産條件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這一工程開創了我國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先河。

  • 1979年,國家林業總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成立,地址設在寧夏銀川。同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協調解決工程建設重大問題。

  • 1980年,國務院批轉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會議紀要。明確指出:“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是我國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工程。各有關省區和有關部門,一定要加強領導,大力協作,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堅持不懈地把這件事辦好”。

  • 1986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啟動。同年,經國務院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批准,成立京津周圍地區綠化領導小組。將京、津、河北省中北部造林綠化作為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點建設項目,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組織實施。

  • 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全球500佳”稱號。

  • 1988年,林業部組織完成《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規劃建設範圍包括我國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規劃新增森林植被5.34億畝,使區域內的森林覆蓋率從5.05%提高到14.95%,建設期限為73年,分八期工程進行。同年,鄧小平同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題詞——“綠色長城”。

  • 1991年,國務院在蘭州召開全國治沙工作會議。批准《1991-2000年全國防沙治沙規劃要點》,全國防沙治沙工程啟動,具體由三北防護林建設局負責組織實施。

  •  1995年,林業部成立沙棘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三北局。

  • 1996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三期工程啟動。同年,《林業部關於印發三北地區四大林業生態工程九五實施計劃的通知》,明確三北局統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黃河中游防護林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工程四大生態工程的建設管理工作,承擔組織實施的全面責任。

  • 2001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期工程啟動。

  • 2003年,吉尼斯世界紀錄英國總部總裁理查茲為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頒發“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紀錄證書。

  • 200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30年總結表彰大會在京舉行。會議指出,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惠及當代、蔭及子孫、造福人類的歷史豐碑,是世界生態建設史上的偉大創舉。要堅定不移地將三北工程建設推向前進。

  • 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快三北工程建設意義重大,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是改善三北地區乃至全國生態環境,拓展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空間的戰略選擇。

  • 2012年,國務院在山西朔州召開三北防護林工作會議,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工程啟動。除了繼續組織新造林以外,五期工程增加了退化林分修復的建設內容。

建設背景

環境背景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維護生存空間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分佈着我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形成了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這一地區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有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糧食産量低而不穩,有1000多萬公頃草場由於沙化、鹽漬化,牧草嚴重退化,有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據調查,三北地區在上世紀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區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乾旱等自然災害十分嚴重。三北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5.4萬平方千米(水蝕面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為嚴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萬噸以上,相當於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黃河每年流經三門峽16億噸泥沙,使黃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億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為地上“懸河”,母親河成了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乾旱、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災難,嚴重制約着三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各族人民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境地,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實現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區,聚居着漢、回、蒙、滿、維吾爾、哈薩克、鄂倫春、塔吉克等22個民族,總人口1.67億。

三北地區戰略地位突出,有我國重要的國防基地。工程區橫跨我國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羅斯、蒙古等10多個國家接壤,國境線長達7000千米。三北地區有許多革命老區,由於生態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群眾生活困難。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增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有着重要意義,而且對維護國家安全,鞏固國防建設起着積極的作用。

建設三北工程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地域遼闊,光熱資源充足,物種資源多樣,礦産資源豐富。人均農地、草地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極具開發潛力的農業區;已經發現的礦産有170多種,約佔全國的70%,其中有多種礦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佔有明顯的優勢,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區植被稀少,農村木料、燃料、肥料、飼料俱缺,農業生産低而不穩,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地制約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農民脫貧致富。建設三北工程不僅對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區生態環境、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三北地區在農田保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少地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工程建設前,三北風沙區造林保存面積達187萬公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造林保存面積達140萬公頃,為大規模進行沙害、水患治理積累了經驗。實踐證明“治水之本在於治山,治山之要在於興林”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植樹種草是解決生態災難的根本措施,生態災難只能用改善生態的辦法來治理。

工程規劃

根據總體規劃,三北工程建設範圍西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孜別裏山口,東至黑龍江省賓縣,東西長4480千米,南北寬560~1460千米。包括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千米,佔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2.4%。

編制三北四期工程規劃過程中,根據國家整合六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需要,從三北工程總體規劃範圍中劃出86個縣納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的建設範圍,將東北三省的98個縣納入三北四期工程範圍。加上行政區劃調整和其它省區的微調,調整後的建設範圍為600個縣(旗、市、區)。

在編制三北五期工程規劃過程中,為體現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完整性,實現統一規劃和管理,進一步對工程布局進行了調整,將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設範圍整體回歸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加上行政區劃調整和其它省區的微調,調整後的建設範圍為725個縣(旗、市、區)。

包括造林、森林經營、商品林基地建設等。

(1)造林任務:73年規劃期共規劃造林面積為3508.3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為2559.4萬公頃,佔規劃造林總面積的72.9%;機械造林77.7萬公頃,佔規劃造林總面積2.2%;飛播造林111.4萬公頃,佔規劃造林總面積3.2%;封山育林759.8萬公頃,佔規劃造林總面積21.7%。四旁植樹52.4億株。

(2)森林經營:內容主要包括幼、中、成林撫育,森林保護,低産林改造,更新採伐等,建設期森林經營總任務量為13171萬公頃,總出材量32850萬立方米,其中幼、中、成林撫育3338萬公頃,出材量為6832萬立方米;更新採伐629萬公頃,出材量25446萬立方米,低産林改造197萬公頃,出材量572萬立方米,森林保護面積9007萬公頃。

(3)商品林基地建設:發展商品生産,是促進體系建設,增強自我積累能力,根據三北地區現有多种經營布局和名、特、優産地資源分佈和發展的可能,規劃了紅棗、山楂、沙棘、山杏、水果、乾果、黑豆果、豐産林、沙柳等9大商品林基地。

  三北工程建設之初,確定了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使三北地區的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從根本上改變三北地區生態面貌,改善人們的生存條件,促進農牧業穩産高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維護生態安全、國土安全、糧食安全的總體目標。提出了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建立一個符合三北地區自然和經濟規律,高生産力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龐大生物群體”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思想。同時,確定了“從實際出發,緊密結合群眾生産和生活,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由近及遠、先易後難、有重點有陣地的推進;實行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用材林、四旁植樹相結合,網片帶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造封管相結合,植苗造林、直播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和多種造林方式相結合”的工程建設基本思路。

  遵循這一基本思路,工程建設出現了“三個突破、一個改變”。一是以防護林為主體,多林種相結合,突破了過去在“三北”地區片面強調營造用材林的做法。二是實行網帶片相結合,突破了過去單搞林帶的舊模式。三是實行喬灌草結合,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區以灌木為主,突破了過去栽樹就栽喬木的老框框。四是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並重,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人工造林的思想和做法。

  一期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基本原則,在農牧交錯地帶的長城沿線緊密結合基本農田和基本草牧場建設,確定了194個重點建設縣,通過實施主體工程和區域工程相結合,將70%的國家專項投資和70%的建設任務安排到這些重點縣,重點開展了以營造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重點地區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為主體的防護林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期間,其主要建設任務是造林533.33萬公頃,其中:固沙林帶7155千米,造林面積68.73萬公頃;農田防護林68.67萬公頃;基本草牧場防護林16.93萬公頃;水土保持林85萬公頃;水土保持薪炭林210萬公頃;經濟林28.87萬公頃。同時,確定祁連山、賀蘭山、羅山、六盤山、子午嶺、喬山、黃龍山和天山等林區為水源涵養林區。內蒙古潮格旗的天然梭梭林、克什克騰旗的紅皮雲杉林、科左後旗的大青溝珍貴闊葉林、新疆塔裏木河中游的胡楊林為自然保護區。

  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建設目標是:萬里風沙線上的667萬公頃耕地和334萬公頃基本草牧場將得到保護,糧食和牧草産量將顯著提高;水土流失嚴重的115個縣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18%,水土保持作用明顯,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木料、燃料、飼料、肥料俱缺的狀況得到緩解,促進這一地區的農牧業生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一期工程七年,各地造林作業面積10109800公頃。實際保存面積534720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4591160公頃,封山育林718347公頃,飛播造林37693公頃。

  二期工程,隨着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深化,為進一步調動群眾投身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工程建設提出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指導思想,即以生態效益為主,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結合,使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生態建設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統一,改變單一生態型防護林建設模式,做到農林牧、土水林、帶片網、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林工商七個結合,使防護林體系達到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結合,增強工程建設的持續發展能力。

  二期工程在鞏固完善已有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同時,重點安排跨越西北東部和內蒙古中部三省區的毛烏素沙地防風固沙林工程、跨越內蒙古東部和遼寧吉林西部三省區的科爾沁沙地防風固沙工程,跨越華北和西北六省區的京包--包蘭鐵路兩側的防護林工程,首都周圍兩市三地綠化工程,跨越西北、華北四省區的青少年黃河護岸林工程等五個重點工程,並在重點平原區開展了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主要風沙區防沙治沙示範區建設和重點水土流失區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設。1989年又將山西昕水河流域6縣和陜西永壽縣、內蒙古科左中旗、甘肅省景泰、古浪縣等確定為生態經濟型防護林示範區,把防護林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有效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了三北地區生態經濟兼用林的發展,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

  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期間,根據在繼續鞏固一期成果的基礎上,堅持以保護和發展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同時特別注意經濟效益,在主攻方向的確定上,林種、樹種的布局上,既要考慮防護作用,又要注意市場需要,做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由生産型轉向生産經營型,力爭少投入、多産出、早産出,增強防護林建設內部的經濟活力的要求,規劃的建設任務是人工造林637萬公頃;封山封沙育林育草155萬公頃;飛機播種17萬公頃。與此同時,還要管好現有林3200多萬公頃,撫育幼林398萬公頃,防治林木病蟲害368萬公頃,重點搞好142萬公頃森林的護林防火。

  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建設目標是:在保護好現有森林植被,鞏固提高一期工程造林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人工造林、飛機播種、封山封沙育林育草,擴大森林植被,力爭到二期末有五十個縣(旗)實現綠化,建成一批帶、網、片有機結合,農、林、牧比例協調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5.9%提高到7.7%,進一步減輕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林業産值和收入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二期工程十年,各地造林作業面積14842164公頃。實際保存面積10776235公頃。其中人工造林7266884公頃,封山育林3054423公頃,飛播造林454928公頃。

  三期工程,為充分發揮防護林體系的效益,推進防護林建設由點向面展開,從三北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由近及遠,突出重點的方針,在三北農牧業生産迫切需要、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選定一批黨政領導重視、基礎工作紮實的縣旗,進行重點扶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成一批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提出到2000年,在東北西部和內蒙古東部、京津和河北北部、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新疆綠洲等地建成一批規模不等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根據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省級標準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縣級標準,經檢查,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五省市和西部八省73縣基本建成縣級防護林體系雛形。

  三期工程在鞏固已有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又提出率先在東北三省和京津兩市以及西部八省73個縣建設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的奮鬥目標,把建設以農田防護林為主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作為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在計劃資金上優先予以保證,在科技推廣上重點給予支持,在政策措施上優先予以扶持。目前,東北三省和京津兩市許多地區都建成了跨流域、跨省區、跨山系、集中連片、規模浩大、布局合理的大型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三北防護林三期工程期間,按照全面啟動,重點突破,由東向西全面梯次推進的要求。規劃造林任務量為4000750公頃,年平均任務量為80015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2557366公頃,飛機播種造林287439公頃,封山(沙)育林1155945公頃,四旁植樹149124萬株。按林種分,其中防護林面積2759568公頃,佔總規劃面積的68.98%;,用材林面積422281公頃,佔總規劃面積的10.55%;經濟林面積595902公頃,佔總規劃面積的14.89%;薪炭林面積為189851公頃,佔總規劃面積的4.75%;特用林面積為33148公頃,佔總規劃面積的0.83%。同時,2000年前全面建成遼、吉、黑、京、津五省(市)省級防護林體系;在一、二期工程建設的基礎上集中資金、重點突破,建成毛烏素沙地、河西走廊、京、津周圍地區綠化工程和京包—包蘭鐵路兩側南口—巴彥高勒段防護林體系及以樟子松為主的三松造林工程等五項工程;與此同時在陜、甘、寧、青、新、晉、冀、內蒙古八省、區建成73個縣級防護林體系。

  三北防護林三期工程建設目標是: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10%以上,約有2670萬公頃農田受到林網的保護,70%的農田實現林網化,年增産糧食1300多萬噸;使2000萬頃草場得到保護,增産牧草750萬噸;使25萬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治理,佔應治理面積的50%以上;使 10 萬平方千米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到本世紀末,在東北西部和內蒙古東部、京津和河北東北部、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新疆綠洲等地區將分別建成一批不同等級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有30%左右的縣實現三北防護林體系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目標;使三北地區的環境質量得到很大改善,人口容量明顯增加,為下個世紀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三期工程五年,各地造林作業面積9584925公頃。實際保存面積5913773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527990公頃,封山育林1996719公頃,飛播造林389064公頃。

  四期工程,在堅持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下,為進一步提高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把質量管理的理念貫穿於工程建設之中,推進工程建設初步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質量概念的轉變, 從過去注重成活成林、面積數量,轉向注重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綜合發揮,實現生態效益最佳、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優。二是管理模式的轉變,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在工程建設中,找準位置,科學定位,轉變職能,把着力點放在研究政策、制定規則、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搞好服務上,把側重點放在調整管理模式、推行先進的管理方法上,實現了行政推動與政策調動相結合,政府決策與建設者自主決策相結合,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在工程建設中切實把適地適樹、造林任務、造林方式、樹種配置、管護措施等落實到了山頭地塊。

  近幾年,根據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在工程建設中提出了“建設一個亮點、統籌三大區域”的工程建設思路,開展了新農村試點、農防林更新改造和重點農區、重點沙區和水土流失區的高標準防護林建設。

  四期工程根據國家批復三北工程建設以防沙治沙為重點的基本要求,在工程建設中又把科爾沁、毛烏素、呼倫貝爾、河西走廊、新疆綠洲外圍等作為工程建設的重點,將國家下達投資和安排建設任務的70%以上用於防沙治沙,新治理沙化土地32.68萬公頃。據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表明,從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間,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等省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別減少了40925平方千米和7921平方千米,其中內蒙古通遼和鄂爾多斯、寧夏鹽池、陜西榆林等重點治理區域沙化土地實現了逆轉。

  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是在管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採取造、封、飛三種造林方式,大力植樹種草,擴大和恢復森林植被,防止沙漠化,減少水土流失,優化生態環境,並根據不同類型區治理的需要分別營造農田牧場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建設結構合理、穩定高效的防護林體系。按林種規劃。規劃950.0萬公頃防護林中,農田防護林面積111.0萬公頃,佔防護林面積的11.7% ;水源涵養林面積180.7萬公頃,佔19.0%;防風固沙林面積260.0萬公頃,佔27.4%;水土保持林面積325.0萬公頃,佔34.2%;牧場防護林15.5萬公頃,佔防護林面積的1.6%;其它防護林面積57.4萬公頃,佔防護林面積的6.0%;按造林方式規劃。人工造林的面積630.2萬公頃,佔規劃造林總任務的66.3%,封山(沙)育林面積為193.7萬公頃,佔規劃造林總任務量的20.4%,飛播造林面積為126.1萬公頃,佔規劃造林總任務的13.3%。按造林樹種規劃。喬木樹種規劃面積佔造林總任務的60%,其中針葉樹規劃面積佔喬木的35%左右,佔規劃造林總任務量的20%左右;灌木樹種規劃,佔規劃造林總任務量的40%,其中沙棘為主的經濟灌木佔灌木樹種造林面積的50%左右,成為混交造林灌木樹種的優選樹種,其它一般灌木面積佔50%。

  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建設目標是:到2010年,工程建設區內的森林覆蓋率凈增1.84個百分點,建成一批比較完備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初步遏止了三北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在沙區,力爭用十年左右時間,使4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風沙危害程度和沙塵爆發生頻率有效降低。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基本得到治理,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在水土流失區,使5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基本治理,治理區的土壤侵蝕模數下降30%以上,流入黃河的泥沙量明顯減少。在平原農區,以現有農田防護林為基本框架,建成多林種、多樹種、網帶片相結合的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

  四期工程十年,各地造林作業面積6980393公頃。實際保存面積4434463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232377公頃,封山育林1194246公頃,飛播造林7840公頃。

  五期工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以造林為重點,以生態修復為核心,以防風固沙為主要任務,以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科技、機制、管理和政策創新,促進工程建設由數量型向數量質量並重、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由單一造林向造林和經營並重、由人工措施為主向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復相結合轉變,逐步形成穩定的防護林體系,努力構築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增長作出貢獻。

  五期工程的建設重點是,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意見》,將三北五期工程區劃為東北華北平原農區、風沙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西北荒漠區4個建設區域,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定位,規劃建設“四大防護林體系”,即,東北華北平原農區構建高效農業防護林體系,風沙區構建喬灌草相結合的防風固沙防護林體系,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構建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西北荒漠區構建以沙生灌木為主的荒漠綠洲防護林體系。

  按照突出重點,規模治理的建設思路,在四大建設區域的框架內,針對國家發展戰略區、經濟發展活躍區、關係國計民生重點區的生態需求,進一步區劃18個重點治理區,重點進行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建設。在此基礎上規劃32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涉及11個省(區)及新疆建設兵團。在基地建設中,以營造混交林為主。在樹種選擇上,充分考慮建設區域的立地條件和水資源狀況,盡可能喬灌草結合,做到適地適樹。

  五期工程仍以增加和恢復森林植被為主要任務,建設內容以工程造林為主,兼顧三十二年來林分出現的質量問題,適度開展退化林分修復。本期規劃確定工程造林總面積1647.3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769.2萬公頃,佔46.7%;封山育林782.0萬公頃,佔47.5%;飛播造林96.1萬公頃,佔5.8%。同時,為鞏固以往造林成果,提高林分質量,五期工程規劃退化林分修復總任務193.6萬公頃。

  五期工程的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五期工程規劃任務完成後,將在三北地區新增森林面積988.4萬公頃,為工程區森林覆蓋率貢獻2.27個百分點,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得到初步治理,60%以上的退化林分得到有效修復,70%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80%以上的農田實現林網化。

  五期工程十年,剛剛進行三年,各地前兩年造林作業面積1416521公頃(2013年的數據暫無統計)。其中人工造林814514公頃,封山育林595341公頃,飛播造林6666公頃。保存面積有待達到規定年限後檢查。

建設投入

總投資完成情況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1978~2010年累計完成投資7158272萬元,其中群眾投工投勞折資金4693813萬元,國家投資2052840萬元,個體等社會投資411619萬元。

國家投資中,中央投資990969萬元,地方配套1061871萬元。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中,扣除群眾投工投勞,一期工程投資36625萬元,二期工程投資198940萬元,三期工程投資491125萬元,四期工程投資1737769萬元。累計無償投工480160萬工日,折合資金4693813萬元。

在總投資中,群眾投工投勞佔65.57%,個體等社會投資佔5.75%,中央投資佔13.84%,地方配套佔14.83%。群眾無償投工投勞對完成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佔主導地位,起到了決定的作用。群眾投工投勞主要是來自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實行的“兩工”制度,在“兩工”制度取消以後,群眾投工投勞投入難度加大,投入結構出現重大轉變。三北1~4期工程期間,群眾無償投工投勞佔比分別為96.14%,90.79%,75.61%,14.64%。

五期工程前兩年累計完成投資647303萬元,其中群眾投工投勞折資金102484萬元,國家投資419043萬元,個體等社會投資125776萬元。群眾投工投勞佔15.83%,個體等社會投資佔19.43%、國家投資佔64.74%。五期工程前兩年群眾投工投勞有所回升,主要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促進作用。

中央投資到位情況

三北工程1978-2010年規劃中央總投資2800054萬元,實際完成中央總投資990969 萬元,為規劃中央投資的35.39%。其中一期為規劃中央投資的28.81%,二期為90.26%,三期為62.43%,四期工程為32.91%。中央規劃投資到位情況見下圖:

一期工程實施時逢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之初,中央財政比較困難,根據工程建設需要,規劃投資100453萬元,全部為中央投資。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國家投資非常緊張,實際完成總投資36625萬元,投資到位率為36.46%,中央專項投資到位率為28.81%。

二期工程,根據工程建設需要和物價上漲水平,規劃投資243454萬元,全部為國家投資。其中參考一期工程中央投資水平,規劃中央投資70000萬元,佔總投資的29%。二期工程建設期間,隨着國家和地方財政狀況的不斷好轉,投資逐年增加,投資到位率為81.72%,中央專項投資到位率為90.26%。

三期工程規劃投資481929萬元。其中中央專項投資113661萬元。工程建設期間,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日益重視,地方財力進一步增強,三北工程的投資也逐年增加。完成總投資為規劃的101.91%,中央專項投資到位率為62.43%。

四期工程規劃投資3541240萬元,其中中央專項投資2515940萬元。規劃投資額較前三期增幅較大,這主要是由於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物價用工上漲以及國家對生態建設的投入增加等因素決定的。完成總投資為規劃的49.07%,中央專項投資到位率32.91%。這主要是因為國家相繼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在三北地區中央安排了大量森林資源管護和種苗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四期工程規劃中這方面的中央投資沒有安排。這些工程的啟動,加大了整個三北地區投資力度,加快了三北地區造林綠化進程。

建設成本變化

三北工程1978-2010年累計投資和群眾無償投勞摺子合計為7158272萬元。按照造林保存面積計算,建設成本為2704.13元/公頃。其中,一期工程為1776.61元/公頃,二期工程為2003.41元/公頃,三期工程為3404.70元/公頃,四期工程為4591.09元/公頃。

五期工程前兩年投資和群眾無償投勞摺子合計為647303萬元。按保存面積計算的成本有待將來核算。目前按作業面積計算的成本為4569.67元/公頃。

投資標準變化

三北工程1978-2010年規劃造林平均投資標準1143.61元/公頃,按照實際保存面積計算,實際投入標準為930.98元/公頃,中央投入補助標準為374.35元/公頃(每畝24.96元)。其中:一期規劃投資標準為169.3元/公頃,實際投入標準為68.49元/公頃,中央投入補助標準為54.13元/公頃(每畝3.61元);二期規劃投資標準為301.2元/公頃,實際投入標準為184.61元/公頃,中央投資補助標準為58.63元/公頃(3.91元每畝);三期規劃投資標準為1204.6元/公頃,實際投入標準為830.47元/公頃,中央投資補助標準為119.99元/公頃(每畝8元);四期規劃投資標準為2443.14元/公頃,實際投入標準為3918.78元/公頃,中央投資補助標準為1866.93元/公頃(每畝124.46元)。

五期工程規劃造林平均投資標準為4718.33元/公頃,按實際保存面積計算的補助標準有待將來核算。目前按作業面積計算的投入標準為3846.18元/公頃。

群眾投工投勞

三北工程建設1978-2010年群眾無償投工投勞累計480160萬工日(工日數僅統計前三期工程,四期工程統計時直接折資),折合資金4693813萬元。其中一期投工投勞折資913363.5萬元,二期投工投勞折資1959977.95萬元,三期投工投勞折資1522338.98萬元,四期投工投勞折資298132.46萬元。五期工程前兩年投工投勞折資102484萬元。年均投工投勞折資趨勢分析見下圖:

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期間,群眾年均投工投勞折資呈上升趨勢,四期工程呈明顯減少趨勢,五期工程有所回升。前三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實行的“兩工”制度。本世紀以來,隨着我國工業化加快,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鎮流動,特別是“兩工”制度取消後,組織群眾無償投工投勞難度加大。隨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對群眾投工投勞産生了新的吸引力。五期工程又有所回升。

政策措施

工程管理

  國務院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研究確定工程建設的重大事項。工程建設由國家林業局主管。國家林業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原林業部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簡稱三北局)具體負責三北工程的規劃、計劃、督導、檢查。三北地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林業主管部門內部成立工程建設專管機構,或固定專管人員,負責本省區工程建設的組織管理工作。工程建設範圍內的地、縣林業主管部門全權負責工程建設的組織管理工作。各鄉鎮林業站負責工程的組織實施工作。造林成果驗收合格後,按林業行業內部的職責分工進行資源的經營管理。工程建設中先後制定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技術管理辦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計劃管理辦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資金管理辦法》等11項管理辦法,使三北工程建設從種苗準備到檢查驗收全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管理都有章可循,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和組織實施措施,推進了工程建設組織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隨着改革的深入和工程建設的發展,在計劃管理中不斷引入新的機制,加強計劃的實效性和嚴肅性。一是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推行招標制。對一些重點建設項目公開招標,專家評議,民主決策,擇優扶持。對競標的工程項目從建設規劃,組織技術措施,配套資金落實,領導重視程度等方面進行評議打分,擇優安排,提高了工程投資效益和建設成效。二是投資計劃與任務挂鉤,推行合同制管理。在工程建設中,層層簽定建設任務合同書,明確項目規模、內容、質量、建設期限及職責,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兌現國家補助資金,並進行獎懲,做到任務、資金和責任三落實。三是加強計劃的嚴肅性,推行檢查通報制。對計劃執行落實情況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及時通報,同時將其結果作為下年安排計劃的依據,確保計劃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

  三北工程建設的中央專項資金管理措施為:一是專款、專帳、專用,單獨管理。二是一般補助同準報帳制相結合。對大部分地區按建設任務下達年度補助費;對重點項目,根據責任狀先預撥70%的專項資金,於年底檢查驗收合格後,再撥付剩餘部分。三是實行“以獎代投”,從工程建設中拿出部分資金對建設成績顯著的地、縣進行“以獎代投”。四是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定期對三北工程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五是實行資金使用和流向的審計制度。對三北專項資金進行嚴格的財務審計,杜絕擠佔、挪用、改變投向等現象,確保國家投資的效益。

  工程建設實行全面質量管理。一是實行技術承包制,對造林各環節由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和技術把關,實行技術承包,做到責、權、利相結合。二是實行質量檢查驗收制度,對造林質量層層堅持年度檢查、中期評估、竣工驗收和縣上自查、省上抽查、國家林業局核查的檢查驗收制度。三是進行質量跟蹤,實行全過程管理。各級工程管理部門對工程建設實行質量跟蹤管理,定期進行多方位的質量評估。四是建立重點項目通報制度。將重點項目檢查驗收的結果進行通報,有效地促進了造林質量的不斷提高。

技術措施

  三北工程建設自始自終把依靠科技進步,強化工程管理,作為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

  一是實行“四位一體”促成果轉化的運行機制,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科研成果,提高造林質量。80年代,從三北地區乾旱少雨的實際出發,為了突破工程建設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技術瓶頸,重點在單項技術上實現突破。推廣應用了容器育苗技術、鑽孔深栽技術、開溝深栽旱作林業技術、匯集徑流抗旱造林技術等為主的系列抗旱造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3%。同時,在飛機播種造林上推廣應用了選擇飛機播種時機、種子大粒化等技術,突破了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不宜飛播的“禁區”。

  二是從工程建設中劃出10%的資金用於科技推廣,實行計劃單列、項目單批、資金單下、專款專用。從2004年開始,國家又專門從工程建設中央政府投資中每年拿出500萬元科技推廣經費,有針對性的選擇技術成熟、推廣價值高、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關鍵技術進行推廣和應用,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建設。

  三是按不同地域類型區,組裝配套造林、營林、經營等綜合技術措施,建設科技試驗示範區,探索總結治理模式,發揮示範輻射作用。按照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農田防護林建設的要求,總結推廣應用了100多種造林模式。並按照功能布局需要,在三北地區推廣了生態防護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景觀型防護林建設。

  四是加強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工程區科研院所、科技推廣站和鄉鎮林業站的職能作用,加強技術推廣和指導,提高造林質量。

  五是建立激勵機制,設立“三北工程科技推廣獎”,調動科技人員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先後推廣了深受農民歡迎的先進適用技術1200多項,推廣面積達到300多萬公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工程質量,造林保存率由過去的60%提高到85%以上。

  六是通過開展科技推廣年活動,編寫技術推廣指南,召開技術推廣會,組織技術考察等,普及林業科技知識,增強科技意識。

  七是注重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形成了省、地、縣、鄉四級推廣網絡體系。

  八是廣泛開展多形式、多內容、多層次的技術培訓,提高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林農的科技水平。

  九是制定工程建設的各項技術標準和規程,強化工程建設全過程的管理,提高工程質量和建設成效。同時為了不斷提高工程建設的質量與成效,在工程建設中也逐步探索建立質量標準化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切實把造林規劃設計,種苗質量、造林任務、造林方式、樹種配置、林種配置、管護措施等具體落實到地山頭地塊,切實按照工程建設規劃進行作業設計,按照作業設計組織施工,按技術標準進行檢查驗收,按效益進行考核。

  三北工程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而啟動建設的一項大型林業生態工程,30年來,工程建設始終稟承改善中國北方生態環境,締造綠色家園,造福全人類的一貫宗旨,從建設一開始就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重視與支持。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發展態勢,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和熱點,三北工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影響力不斷增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臻活躍。

  30年來,根據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工程建設始終以改革為動力,始終把創新作為促進工程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投資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完善的需要,切實調整、改革和完善工程建設的管理體制、營造林機制和投資模式,努力創造有利於工程建設良性發展的經濟政策環境,促進了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外援項目的組織與實施。截止2006年底,三北地區有德國、日本、美國、意大利等25個國家和全球環境基金、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開發設計署等10多個國際組織和社會團體援助的林業或者以林業為主體的項目58項,援助資金超過16億元人民幣,援助領域涉及防治荒漠化、濕地恢復與重建、治理水土流失、樹木育種與改良、機械化造林、森林病蟲害防治、林業産業開發、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森林資源監測管理和信息系統建設等方面,三北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分佈。
中國三北地區造林、林業研究、規劃與開發項目(簡稱“中國三北 009項目”)。  該項目建設期為1990—2002年,項目建設區位於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東北部的科爾沁沙地,建設區包括內蒙古奈曼旗、遼寧彰武縣、凌海市(僅執行一期工程)和吉林通榆縣。
中德合作三北防護林工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項目。“該項目是德國政府援助我國的一項林業技術合作項目,項目執行期為六年(1999年12月~2005年11月)。項目以三北局監測中心建設為重點,在三北工程建設區的東北、華北、西北各選擇一個省、縣作為試點。建成一個功能完備的三北防護林工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以滿足工程建設管理、監控、監理、評價、方案(計劃)的制定和優化等信息化的需要。
中國三北地區防護林管理與天牛控制項目。該項目是糧農組織援助我國的一項技術合作項目,項目從2003年4月開始,到2005年8月結束,項目試驗示範點在內蒙古臨河市和寧夏青銅峽市境內。項目成果及影響:
1對三北工程楊樹天牛防治工作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2儲備了豐富的技術方法和理論依據,是三北工程今後深入開展楊樹天牛控制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
3豐富了基層林業工作者關於天牛防治的理論知識,對於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保護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拓寬人類的生存空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
1、誰造誰有、允許繼承、轉讓的政策。一期工程上馬不久,各地結合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大力推行了承包造林、“誰造誰有,允許繼承和轉讓”和“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促進了造林生産責權利的結合,明晰了産權關係,調動了農民的造林積極性。推行這一政策之後的三年(1983~1985年)成為三北工程二十多年的建設歷程中完成造林最多的時期。其中1984年,三北地區人工造林作業面積達到222.2萬公頃,為三北工程建設歷年之最。伴隨國家體制改革深化和政策的調整,營造林機制進行了重大調整與改革。90年代後期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林權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的實施,把集體林分家到戶,國有林家庭承包,明確了林地的使用權,放活了林地經營權,落實了林木的處置權,農民成為了山林的主人,極大地促進了農民造林的積極性。
2、統分結合和“兩工”政策。隨着農村改革的深入,結合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改革和全民義務植樹等政策的實施,推行“兩工”(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造林和“四統一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造林、統一驗收、分戶經營)的統分結合的造林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探索了工程建設新的組織形式和利益激勵機制,較好地解決了三北這項勞動密集型工程的勞力問題,促進了按山系、按流域的規模治理,推動了工程建設的穩步發展,提高了建設質量。
3、“四荒”拍賣和股份合作製造林政策。進入九十年代後,隨着我國法制的不斷建立,生産要素市場的日益發展和農村經濟情況的大幅度改善,開始推行“四荒”拍賣和股份合作製造林政策。這一時期,各地在工程建設中通過完善“四荒”拍賣辦法,進一步加大“四荒”拍賣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四荒”拍賣的政策和辦法,打破行政區劃、所有制和購買者身份的界限,鼓勵不同經濟成分主體,購買“四荒”植樹造林,允許繼承、轉讓,進一步穩定林地所有權、搞活林地使用權和經營權,保障了農民收益權,並對個體造林、育林大戶給予一定的經濟扶持和必要的信貸支持,充分調動了社會團體、個人和農戶投身於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解放了林地,保證了防護林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活勞動投入。90年代後期,許多地方涌現出了大戶、聯戶造林、租賃造林、購買“四荒”造林、股份製造林和股份合作製造林等多種民營林業的發展形式。這一政策的推行,使生産要素投入與造林收益分配相&&,促進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份並存格局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造林積極性,而且激發了各行各業參與工程建設的熱情,吸引了社會資金和勞動力投入工程建設,拓寬了工程建設的投資渠道,為工程建設增加了活力。
4、地方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八十年代中期,遼寧、內蒙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區先後制定了從水資源費、風景區、礦産等部門的收益以及從國家工作人員的工資收入中提取生態建設補償費的地方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雖然沒有真正實現公益林建設的價值補償,但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工程建設投資不足的狀況。五是實行青山流轉,積極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政策。九十年代後期,一些地方逐步建立了中幼林賣買市場,創辦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盤活林地和林木資源,積極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為有經濟實力的投入主體參與林業建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促進了林業投入主體的多元化。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