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就應該各有各的精彩

來源於網絡

朱慧卿製圖 圖片來源:新華社
做不一樣的“星巴克”
今年3月,譚衛衛在福州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曾經留學瑞士和馬來西亞的他,先後辭掉了五星級酒店和奢侈品公司的工作,為的就是開一家能夠聞名中外的,中國人自己的咖啡連鎖店。
“現在咖啡店的轉型就是從小店向大店轉型,賣的東西也從單一的咖啡向多元産品過渡。”譚衛衛説。他在設計自己的咖啡店的時候,特意分出了不同的區域,空間上製造隔斷,讓大家可以得到一個相對比較私人的空間。
現在,在年輕人中間,咖啡、果茶這類飲品越來越受歡迎,但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的茶飲,尤其在福建地區,喝茶已經成為了各個年齡層的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不過,傳統的茶館、茶樓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譚衛衛説,把茶和咖啡結合起來售賣,不僅迎合了年輕人的口味,也能夠成為中式咖啡廳的一大特色所在。
現在海歸回國創業,大多往金融、互聯網方向發展,而在譚衛衛看來,實體的咖啡店能提供更多實際的就業機會。“一個社會的經濟是要靠實體經濟來支撐的。”他説,“通過擴大實體的生産,下游的供應商們能不斷達到一定的收入。”
獨闢蹊徑佔據市場
目前從事海外醫療服務創業項目的曾凌雲,創辦了一家專業的海外醫療網站,給國內一些重大疑難疾病患者提供赴美國、加拿大等國接受先進醫療的服務。選擇海外醫療服務與曾凌雲的個人經歷有關。他學的是醫學專業,同時擁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的背景,並對中外醫療市場有過調查研究和思考。其次,他認為,海外醫療服務目前屬於一種中介服務,投入和風險較小,對初次創業的海歸比較合適。
曾凌雲對他的創業項目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為,在創業者扎堆的行業,自己的商業模式一開始不能讓別人抄了後路,同時還要對市場需求有長遠的判斷。把國外最先進的醫療技術資源介紹到國內,這種市場需求在未來15年到20年還會越來越多。“因為經過改革開放的積累,越來越多的人有條件接受海外醫療服務。”
目前,除了一家專業的海外醫療網站,曾凌雲還創辦了兩個微網站。消費者的反應也良好,不少人來電來函詢問赴美醫療事宜。已經有患者登錄美國,接受海外醫療幹細胞治療,並組團到美國接受防癌體檢。
曾凌雲説,“我對事業的把握就是所賺取的利潤永遠要來自於為顧客創造的價值。”堅持這一點,哪怕做得小一點、慢一點,但走得一定要穩。”
觀點:
王強:不同思維疊加是海歸的優勢
在第十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關於“人才強國、創新驅動與海歸發展機遇”的主題討論中,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指出,海歸人員如今創業的優勢在於留學本身帶來的國際視野和開闊思維。
王強認為:與二三十年前相比,如今留學人員在純粹知識領域和技術層面的競爭優勢已不再突出。他們帶回來的管理經驗和商業模式的優勢也幾乎蕩然無存。導致這兩個層面優勢減弱的主要因素是互聯網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開放。
“但是互聯網無法改變的,是留學生真正獲得的更多思維維度和不同思維的疊加。”王強認為,這是海歸人員的最大優勢。他幽默地説,“如果留學生完成這個使命,你的優勢一定超過所有的‘土鱉’。”
汪潮涌:打破海歸創業的制度壁壘
作為一名“老海歸”,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涌認為,海歸創業的最新趨勢和16年前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從前的創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模式的本土化移植,這促生了中國互聯網創業第一批浪潮,其成就在於使中國成為全球互聯網行業最大的市場,佔據了全球互聯網最有價值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而今天的海歸創業在各個行業都有非常好的團隊和模式,創業者越來越資深,帶來了更多的資源、産品和市場。
為推動海歸創業創新,汪潮涌建議,政府應打破海歸人才創業和工作的制度壁壘與障礙。政府可以對“海歸”人才分類界定,對擁有海外國籍的人才、在國外擁有長期居留權的人才以及有“海歸”關係的人才,分別制定相應的政策,讓更多的海歸低門檻進入公共領域和政府工作。
(以上消息綜合自: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