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最具鋒芒的不是武器,而是不懼生死的血性膽氣
不斷吸收“時代營養”,讓好傳統在新體制的新枝幹上發新芽
“兒子,聽説你在部隊進步很大,我們很高興,為你點讚……”3月20日晚上,某炮兵旅大禮堂內,正準備看電影的四營上等兵劉彪,突然看到大屏幕上播放父母的視頻影像,激動萬分,身邊的戰友也為他鼓掌歡呼。
劉彪剛入伍時身體素質比較差,訓練跟不上趟,一度比較消沉。旅裏開展“送榮譽到家鄉、送親情到戰位”活動,把訓練尖子立功受獎的喜訊以打個電話、寄封喜報、傳段視頻的形式送回他們的家鄉,並鼓勵他們的親屬錄製祝福視頻寄回部隊,在每週觀看電影之前播放。
看到戰友收到家人祝福時的陽光笑容,劉彪很是羨慕,主動與連隊訓練尖子結對子。經過近半年刻苦拼搏,劉彪的訓練成績一路飆升。在上個月參加旅比武競賽中,劉彪榮登炮手專業“龍虎榜”,被評為“進步之星”。
“緊跟時代才能踩準鼓點,走進內心方能撬動心靈。”集團軍領導認為,優良傳統的生命活力在於主動擁抱時代,與時代同頻共振,只有不斷吸收“時代營養”,才能在新體制的枝幹上不斷綻放新芽。
“50多年前,郭興福教學法走向全軍。現在,我的名字能和郭興福那樣,一起進入連史館,真是莫大的榮耀!”回憶起去年初那一幕,郭興福生前所在連、某機步旅二連戰士邢奧林依然激動不已。當時,在旅野外8000米戰鬥體能比武競賽中,他勇奪第一。當天,他比武奪冠的“出彩”視頻,便被載入網上連史館“喜看當代‘郭興福’”欄目中。
創新的源頭在基層,動力在官兵。為激發官兵主人翁意識和首創精神,這個集團軍建成網上連史館、連史冊、重大活動影像庫、連史展示屏等“一網三實體”活動&&,開展“人人進連史、個個當主人”教育實踐活動,激發官兵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
去年初,某旅一名教導員精心準備的教育課遭到“吐槽”。老兵紛紛埋怨,形式雖然很新穎,但內容卻是老一套,沒有多大新意。新兵也私下議論,我們剛到連隊,專業訓練都還沒開始,對課件中提到的專業知識,聽得雲裏霧裏,搞不明白……
“不論什麼教育,最終的落腳點都是人,必須緊跟時代變化不斷改進和創新,才能打通育人化人的‘最後一公里’。”他們針對教育“一鍋煮”“不走心”等問題,創造性開展話題式分層教育,設置22個基本課題66個具體話題,走開精準化教育方法路子,一把鑰匙解一把鎖。
對準“胃口”才可口。這名教導員根據官兵反映,重新選定主題,區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精準施教,讓老兵“吃得好”,新兵“吃得飽”。
圍繞開展改革強軍主題教育活動,他們全力推開話題式分層教育模式,團以上幹部突出“職業精神和表率作用”、基層幹部突出“事業心進取心責任心”、技術幹部突出“愛崗敬業、崗位建功”、戰士突出“精武強能”,營造了投身改革強軍、忠誠使命職責的濃厚氛圍。
實踐無止境,創新無止境。他們緊跟時代節拍,將互聯網接到連隊,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開放使用智能手機,開通“亮劍東南”微信公眾號,讓政治工作走進網絡、佔領網絡,開掘增長點、發揮新優勢;豐富王克勤運動內涵,實現思想零距離、心靈零距離、感情零距離,讓“三大互助”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新活力……
新枝發新芽,傳統育傳人。在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集團軍官兵高擎先輩的旗幟弘揚優良傳統,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奏響強軍興軍新樂章!
本版照片由謝浩、李元慶、張潔、李庶民、王磊、李國、趙聰提供
版式設計:胡亞軍
(《解放軍報》2016年04月28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