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唐代士兵裝備:有舂米工具 有“撬鎖”工具

2016年04月19日 14:31:03 來源: 廣州日報

  長樂公主墓壁畫上的唐朝官兵

  唐朝是中國古代軍事上一個值得驕傲的時代,其優秀的軍事將領層出不窮,早期的李靖、李勣、秦叔寶、尉遲恭,稍晚的薛仁貴、蘇定方、劉仁軌,盛唐後的郭子儀、李光弼、仆固懷恩,乃至後期的李晟、李塑父子,個個都有拿得出手的戰績。

  然而,軍事是個科學活、技術活,不僅要看將軍打得多威風,還得看單兵的裝備、兵團的配合及戰術的運用,這些枯燥的東西,往往能反映出戰爭的真實面目。

  本期國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唐朝士兵的裝備和組織情況。

  唐史料對裝備的記載

  具體到每支部隊有幾匹馬、幾口鍋

  關於軍隊的裝備,一些演義裏的描述是極其粗線條的,或者説是不靠譜的。例如《三國演義》,只有大將們叱吒風雲、橫掃戰場的大場面描寫,至於士兵穿什麼、吃什麼、帶多少裝備,那都是未知數。

  《説唐演義全傳》則開始涉及到軍隊基層單位,諸如薛仁貴,傳説他當過伙伕,但是薛大哥是英雄,一心想著上戰場廝殺,具體怎麼做飯,一餐做多少量,也是筆糊塗賬。

  歷史是瑣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得去翻史料,比如對於唐朝軍隊的裝備,《新唐書》的“兵志”就有記錄。

  唐朝初年實行府兵制,是民與兵合一的機制。這種兵制的特點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裝備得自己掏錢購置,“皆自備”。具體自備哪些東西呢?《新唐書》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張弓,三十支箭及一種叫胡祿的箭囊;橫刀一把——一種佩刀,日本現在有完整樣本。武器有了,還得有後勤裝備,即磨刀石、氈帽、氈裝、行李箱各一件。當然,還有吃的:人均攜麥飯九斗、米二斗。此外,還有着裝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鎧,騎兵還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鐵甲,背上有長槍。

  以上裝備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如果是這樣,那分量也不輕,不過根據記載來看,軍隊裏有馱馬。這些裝備在平時都儲存在折衝府的軍庫裏,當有軍事行動時,再看具體情況進行發放。

  隋煬帝時期遠征高麗,因為路途遙遠,糧食運輸艱難,所以每名野戰士兵身上要負重好多天的糧食,嚴重影響行軍速度和戰鬥力。也因此,有些士兵冒着殺頭和餓肚子的危險,將糧食埋在地下。

  如果是和平時期,這些府兵就配備橫刀和弓矢。

  個人裝備如此,那麼單位的配備情況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個團,每五十個人組成一個隊,每十個人組成一個火。火是一個很小的軍事單位,但仍會配備六匹馱馬,如果弟兄們實在差錢,可以用驢子代替馱馬。同時還有布幕、鐵馬盂、鏟子、鑿子、籮筐、斧頭、鉗子、甲床等各兩件,鍋子、火鑽、鹽袋、碓等各一件,馬韁繩三件。馬盂是什麼呢?據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陰經》記載,它是一種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鐵制的,容量為三升,能保溫,“冬月可以暖食”。

  唐朝的軍糧可能還是未脫皮的,上了前線,還得用舂米工具,這工具就是“碓”。

  還有火鑽這玩意,別以為這是取火工作,實際上它是一種兵器,打仗的時候,在火鑽上澆上油,點上火,直接往敵人陣地上扔,大約可以算是原始手雷吧。

  此外,每人還配備一把錘子,象牙做的。這錘子可管用了,可以用來開箱撬鎖,類似瑞士軍刀吧。

  這樣看來,大唐王朝單兵的裝備確實杠杠的。

  而對於戰馬,政府是有補貼的,不是直接給戰馬,而是每個騎兵發二萬五千錢,自個兒買馬去。如果戰馬過了服役年齡,就賣到民用市場上,用所得資金再買新的戰馬。不過這戰馬會不會和機動車一樣折舊,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唐朝歷時將近三百年,其軍制也是在變化發展中,後來的情況如何呢?

   1 2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891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