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指揮官該為部下的暴行負什麼責?
資料圖
1945年9月25日,也就是盟軍統帥麥克阿瑟以聯合國軍最高總司令部的名義發布首次戰犯逮捕令的兩周後,身在菲律賓的日軍第十四方面軍司令山下奉文收到了指控他戰爭犯罪的起訴書,他於10月8日受到審訊,3周後即進行了審判。此時的東京,戰犯抓捕工作還未結束,而千里之外的馬尼拉法庭已將有“馬來之虎”之稱的日本陸軍大將山下奉文送上被告席。馬尼拉審判是一場極具爭議的審判,但同時它又意義深遠,被普遍認為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大審判的預演。
陸軍大將淪為階下之囚
山下奉文是日本陸軍中威望極高的名將,後世對他的了解大多因為馬來、新加坡之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時任第25軍司令官的山下奉文率部進攻馬來亞、新加坡,此役山下出奇制勝,擊敗了數倍於己的英奧聯軍,迫使新加坡的英軍統帥帕西瓦爾於1942年2月投降。攻佔英國重要的海軍基地新加坡使山下奉文名聲大噪,並成為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第二個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日本人,不過由於當時美日剛開戰,山下奉文的肖像與上一位登上該刊的山本五十六受到了同樣的待遇,都被畫得猙獰而猥瑣。
二戰中,山下奉文並非只是橫掃東南亞的“馬來之虎”,早在1937年七七事變時,身任步兵第40旅團長的他就踏上了侵華之路,並於7月28日率部在南苑對中國軍隊發起猛攻,是役國軍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陣亡。全面侵華戰爭的起點也是山下奉文的首戰。與戰場上屢戰屢勝相比,山下在軍政界的仕途則要坎坷得多。從學歷上而言,山下奉文與後來居於陸相高位的阿南惟畿同為陸軍士官第18期生,但在考陸軍大學時,阿南第四次才考上,而山下則順利邁上陸軍主流的道路,阿南對山下也向來是“以兄事之”。未料天有不測風雲,1936年“二二六事件”後,日本軍部的“皇道派”勢力被以東條為首的“統制派”全面打壓,身為“皇道派”軍人的山下奉文官運急轉直下。戰爭後期,日本內部雖一度出現以山下擔任陸相的呼籲,但因其身份的影響,最終未能實現,反而“無黨無派”的阿南惟畿順利登上此位。軍事上的卓越“貢獻”與仕途上的處處遭排擠形成鮮明對比,讓當時和後世的許多日本人對山下充滿同情,這大概也是盟軍對山下的審判歷來頗具爭議的原因之一。
日本戰敗前夕,已升任第十四方面軍司令官的山下奉文正在菲律賓北部呂宋島的碧瑤城指揮部隊與盟軍作戰。早在7月下旬,十四方面軍的參謀長武藤章與山下奉文就達成協定,即一旦作戰失敗,二人在指揮殘部撤離後就切腹自盡,並指令設立了剖腹場。8月15日,陷入苦戰的山下奉文通過斷斷續續的廣播收聽到天皇宣讀停戰詔書的消息,4天后又收到南方總司令部傳來的停戰令。9月3日,山下奉文在碧瑤正式向西太平洋盟軍武裝部隊副司令兼參謀長的利威少將投降。9月25日,盟軍發布了山下奉文要以戰犯身份被提交審判的通告,曾經橫掃馬來亞的陸軍大將淪為階下之囚。
被捕後,山下奉文曾對囚犯教師森田説過“我在那時,甚至想到要自裁”的話,不過,在面對美國新聞記者提出的“將軍為什麼不剖腹”這樣尖銳的問題時,山下的回答是:“陛下沒有下達讓自決的命令。”當時東京傳來東條英機自殺未遂的消息,山下認為東條這是“想回避責任的不忠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