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雷鋒生前戰友傳播雷鋒精神 組建100多個學雷鋒組織

2016年03月15日 11:24:36 來源: 解放軍報

    老驥伏櫪撒春風

    ——雷鋒生前戰友退休後傳播雷鋒精神紀實

    在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53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位於撫順的雷鋒生前所在團,與多位雷鋒昔日戰友座談。據了解,許多雷鋒生前戰友數十年如一日,傳播雷鋒精神,受到廣泛讚揚。

    一

    “民間雷鋒團”“花甲雷鋒團”“塞外雷鋒團”……這一個個響噹噹的民間學雷鋒組織,他們的組建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雷鋒生前所在團的老同志。這些已經退休的老同志,發揮餘熱,把雷鋒精神的種子播撒在祖國大地。

    “通過成立學雷鋒組織,把更多的人凝聚到一塊,持之以恒地弘揚雷鋒精神。”在古城西安,“雷鋒團”政治處原副主任陳碩從地方退休後,牽頭組織出租車司機成立“雷鋒志願服務隊”。目前,全市30%的出租車司機都是服務隊成員。拾金不昧、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等好人好事在這個組織裏層出不窮。

    在營口市,曾在雷鋒生前所在連任副連長的曹玉德退休後,倡導成立“雷鋒文化促進會”。在該組織的帶動下,當地學雷鋒活動蔚然成風,這個促進會成為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張響亮名片。

    在瀋陽市,90多位與雷鋒同年入伍的該團瀋陽籍老同志,從各自崗位退休後,在雷鋒排長薛三元等人帶領下,成立了“瀋陽市雷鋒戰友志願者服務團”,踐行雷鋒精神,撒播愛心種子。

    從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53年來,“雷鋒團”走出來的老同志在各地陸續組建起100多個學雷鋒組織。誠如已經76歲的“編外雷鋒團”第一任團長、原“雷鋒團”團長宋青梅所説:“雷鋒的戰友個個是‘雷鋒精神種子’。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們建立組織就是要眾星匯聚,讓弘揚雷鋒精神的前行路更加明亮!”

    

    “書寫雷鋒故事,就是要呈現給人們一個立體的真實的雷鋒,教育人們真學雷鋒、真信雷鋒、真做雷鋒。”夏孝棟曾任“雷鋒團”宣傳股長、副政委等職。他退休後,始終堅持弘揚雷鋒精神,被人們譽為“夏雷鋒”。他先後整理出幾十萬字的雷鋒資料,出版了《雷鋒班的故事》《我所認識的雷鋒》等多部作品。

    同樣用筆書寫雷鋒故事的還有“雷鋒團”原俱樂部主任——陳廣生。年逾七旬的陳老退休後每天伏案耕耘,整理撰寫了大量書稿,至今已出版《雷鋒的故事》《雷鋒傳》等多部有關雷鋒的著作。為了核實雷鋒的年齡和他父母的身世,陳老曾在雷鋒的家鄉湖南望城一住就是半年。他尋遍雷鋒的親友、鄰居、同學和老師,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其作品《雷鋒的故事》,僅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就再版3次,重印15次,累計銷售2000多萬冊。針對近年來社會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肆意歪曲雷鋒形象,陳老又先後發表了《雷鋒的母親》《雷鋒的“姐姐”》等大量報告文學,有力回擊了不實之言。

    陳老告訴記者,曾經在“雷鋒團”服役、如今已經退休的幹部中,像他這樣在晚年依舊筆耕不輟書寫雷鋒的還有27人。“用筆為雷鋒精神著書立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一直有個願望,那就是開設一個具有權威性的雷鋒網站,讓真實的雷鋒、真正的雷鋒精神佔領網絡輿論陣地,搭建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平台。”“雷鋒團”原政委張懷先退休後,致力於利用網絡傳播雷鋒精神。他利用閒暇時間努力學習互聯網知識,率先在互聯網上建立了“學雷鋒網站”,積極參與學雷鋒常態化的討論,累計發布信息8萬多條,網民跟帖15萬餘條。

    幾年前,在“雷鋒班”第2任班長龐春學的倡議下,雷鋒的老戰友們開始把宣傳雷鋒精神向手機移動終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拓展。他們努力克服自身知識短板,積極學習新知識,利用新媒體傳播弘揚雷鋒精神,建立起雷鋒微信公眾號等,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比雷鋒早三年入伍來到“雷鋒團”的冷寬將軍離休後一直致力於利用網絡宣傳雷鋒精神。他告訴記者:“‘互聯網+’的學雷鋒新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寬了學雷鋒、獻愛心的渠道,能夠匯聚更多的愛,幫助更多的人。”

    得益於老一輩雷鋒戰友的努力,雷鋒精神在網絡空間越傳越廣。人們可以隨時上網瀏覽和下載學雷鋒資料,學雷鋒、做雷鋒傳人已成為眾多網友的自覺行動。(郭修通 王立軍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姜玉坤)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朋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8801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