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可以凝聚一個民族的信念。1945年黨的七大上,毛澤東以愚公移山的故事號召全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自此,愚公移山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一個故事可以聚集一個群體的力量。延安魯藝的新編歌劇《白毛女》,把“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深植人心,乃至於一名入戲太深的戰士舉槍就要射向舞&上的惡霸“黃世仁”。
一個故事可以激發一支軍隊的戰鬥力。1946年10月的象山戰鬥,官兵們就是在故事“拼彎的刺刀”的鼓舞下,一舉拿下了膠東保衛戰中這最慘烈的一戰。
時下,在全軍部隊廣泛開展的強軍故事會活動熱潮中,武警部隊政治部推出反映駐疆反恐維穩官兵火熱戰鬥生活的《兵的樣子——三班故事會》,深入邊疆一線為官兵巡演,廣受歡迎。這種官兵講述自己故事的做法,在動之以情中曉之以理、在潤物無聲中給人鼓舞和希望,實為新時期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的成功範本。——編 者
“聽完故事,生動鮮活的語言記住了,衝鋒陷陣的鬥志燃旺了!”看完《兵的樣子——三班故事會》,一個駐守邊疆的團政委拉着故事會總導演謝克的手,説了一遍又一遍。
故事的能量何止於此?走進觀眾群,答案逐漸明晰——
從春天到秋天,精心雕琢好故事
“我們是中國夢、強軍夢的宣傳隊,是激發戰鬥精神的戰鬥隊,是推動基層文化工作蓬勃開展的工作隊,走上舞&能歌唱、走向戰場能打仗,唱得了戰歌、打得了勝仗!”9月18日,武警部隊為下部隊巡演故事會的野戰文化小分隊隆重舉行出征儀式,25名隊員面對隊旗莊嚴宣誓,帶着一台激蕩昂揚戰鬥精神、閃爍士兵天然光澤的故事會,精神抖擻地踏上了深入基層巡演的征程,首站新疆。
為什麼首演地會選在新疆?因為這&故事會就“花”開自這片土壤。
3月,春寒料峭。武警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副主任、故事會總導演謝克就帶領故事會采風組一頭扎到了南疆。
一下車,采風組就體會到了戰鬥氛圍和官兵強軍精武。駐守喀什的武警新疆總隊四支隊的特勤中隊産生了7個一等功臣;武警新疆總隊七支隊二中隊有兩個“忠誠衛士”、1個反恐勇士、5個一等功臣、7個二等功臣……
每個立功者背後都有道不盡的傳奇,而比這更令人震撼的是其中充溢着親情、愛情、戰友情、軍民情、民族情、愛國情……每一份情觸動的都是軍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激發出來的卻是鐵一樣的凝聚力、鋼一樣的戰鬥力。
一個個故事如涌泉而出。武警阿克蘇支隊駐鄉村執勤點官兵除夕夜驚心動魄的捕殲戰鬥,被原汁原味地搬上舞&,就成為步步驚心的《最後一發子彈》。武警喀什支隊支隊長郭軍是個“老南疆”,表現維吾爾族群眾幫部隊拖車的《大雪夜》、排爆手與搜爆犬生死情誼的《大虎與小虎》都是他和他的兵們自己的事。
一句句妙語信手拈來。《鑒定》裏“列兵的牌子挂在身上,可中校的架子端在心裏,這是兵的樣子嗎?”《軍婚藥方》裏“都説女人能頂半邊天,我既然選擇了當軍人的女人,我一定給你頂起整個天!”《狙擊》裏“使命和親情,到底哪頭輕哪頭重?在我們當兵的心裏——兩頭都重。”等等這些撥動心弦的點睛之句,平中見奇。
采風歸來,幾經討論,匠心獨運的編導將那些形式不同、風格各異的故事,巧妙地濃縮安排到部隊最小的建制單位——“班”,以一個虛擬的戰鬥在南疆反恐維穩第一線的“三班”在戰鬥間隙的故事會,講出新時期武警部隊官兵的強軍風貌。
這個“三班”裏有機智勇敢的“班長周必成”、打仗“全天候”的“副班長侯天全”,還有“小諸葛方略”“神槍手萬強”“鼓王艾孜提” ……每個人身上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是“故事大王”。每個故事單拎出來是一個個完整的小節目,組合起來又是一台大戲。
好故事有了,講好卻不容易。小分隊官兵想方設法增強故事觀賞性與感染力,採取了一切可以豐富故事會形式的方法手段。有的是一個人講,有的是幾個人講,有的則是全班一起講;有的混入了音效,有的穿插情景再現,有的甚至與時下最流行的RAP對接。
從春天走到秋天,播下的種子結出了果實,“三班故事會”就要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