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雷鋒的伯樂——靜寧籍抗戰老兵余新元的故事
1960年1月,在鞍山火車站,他把一名鞍鋼青年——雷鋒送上運兵的專列;
1977年1月,他在同一車站,把另一名鞍鋼青年——郭明義送上運兵的專列。
他,就是兩代雷鋒的伯樂、我省靜寧籍抗戰老兵余新元。
9月24日,記者跟隨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雷鋒精神研究會組織的媒體採訪團,遠赴千里以外的遼寧鞍山,探訪慰問了這位傳奇老兵。
一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志強……”在鞍山市中華南路,一座20世紀三十年代的普通平房前,還沒有進門,記者就聽到裏面傳出的歌曲聲。
這裡便是原遼寧省軍區鞍山軍分區副政委、現鞍山軍分區幹休所正師職離休幹部余新元的家,兩間並不大的屋子,墻面已經發黃,墻根處有墻皮脫落留下的痕跡,室內陳設極其簡單,最吸引人的,就是滿墻雷鋒的照片。
余新元拿出雷鋒在部隊時寫給他的幾封信,以及雷鋒入伍時贈送給他的題字照片,給我們回憶起雷鋒入伍的那個冬天。
那是1959年11月,遼陽市冬季徵兵工作開始了。余新元時任遼陽市兵役局政委兼徵兵辦主任。11月下旬,在鞍鋼弓長嶺礦焦化廠的徵兵動員會上,焦化廠的推土機手雷鋒登上主席&,&&要當兵。
但他個頭小、身材偏瘦,自身條件並不符合當兵的標準,未能入選。
雷鋒心裏十分着急,便到兵役局去爭取。“我剛到局值班室,就看見雷鋒坐在那裏。他一見我進來,立刻從凳子上站起來,語氣堅定地説,‘首長,我要當兵。他們説我個子小,不夠條件,所以我來找你。’”余新元回憶説。他接着講述了雷鋒參軍的全過程:
我問他:“你是哪的?”他説:“我是焦化廠的,叫雷鋒!”
我仔細打量了一下他,個頭確實不夠高,還一臉孩子氣。
我問他:“當兵為什麼呀?”雷鋒説:“為人民服務。”
我又問:“前方、後方不一樣是為人民服務嗎?為什麼非要當兵呢?”
雷鋒很激動,他説:“您説的不對,毛主席都説分前方、後方呢!我要當兵,就是要到前方打仗,要給我的親人報仇!”
好傢伙,拿毛主席的話壓我!我覺得這小夥子挺難纏。我勸他説:“你先回去吧,我向你所在單位了解一下情況再説。”聽我這樣説,雷鋒站起身來握着我的手説:“謝謝首長!明天我還要來。”
第二天一早這小子真的又來了。我説:“好你個雷鋒,還賴上我了!”
雷鋒説:“我知道您是這兒的政委,這次,我把全部家當都拿來,不走了。您叫我去我去,您不叫我去我也得去。您不叫我當兵,我就在兵役局當兵,反正我不回去。”
我馬上説:“那可不行。”
聽了這話,雷鋒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我一看情況不對,就轉移話題問他:“雷鋒,你箱子裏帶的什麼寶貝啊?”
雷鋒説:“我打開給您看看。”
説着,他打開了箱子,只見裏面東西擺放得很整齊,最上面是《毛澤東選集》一至三卷。我順手拿起一本,發現雷鋒把所有的文章都讀完了,許多句子被畫上了紅道兒、藍圈兒,空白處也寫滿了眉批。
那個時候,我感到雷鋒不是一般的青年,在心裏已經有點喜歡他了。我從側面了解到,雷鋒是廠裏學毛著的積極分子,優秀共青團員,還常常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看著雷鋒那十分堅定的表情和迫切的心情,我説:“那你住下吧!”
雷鋒這一住就是58天。
在一次談話中,雷鋒告訴我,他爺爺被地主逼死,父親被日本鬼子害死,母親不甘受地主凌辱自盡而死,哥哥當童工累死,弟弟被餓死,“我一定要當兵,為親人報仇。”他堅定地説。
聽着雷鋒的苦難經歷,我心裏發酸,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我決定一定要把雷鋒送到部隊去。
我把雷鋒的經歷和志向説給了兵役局第一政委、遼陽市市委書記曹奇,他也很感動,當場就拍板:“政治上的合格比身體上的合格更寶貴,可以考慮破格送他去當兵!”
就這樣,雷鋒圓了自己的當兵夢。臨走那天,我和老伴一起去車站為他送行。
二
郭明義,是余新元發現的“當代雷鋒”。那是1966年,余新元從遼陽調到鞍鋼武裝部任政委,1970年任鞍山軍分區副政委。這期間,因為工作關係,他認識了郭明義的父親郭洪俊。郭洪俊曾經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範,還受到過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1976年冬季徵兵剛開始,郭洪俊來家裏找我,一進門就説:‘政委,我家那小子非得跟我鬧着要去當兵,要不我領來讓你瞧瞧,看他是不是那塊料。’”余新元回憶道。
“我説,‘好呀,你老郭的兒子想當兵是好事,政治上應該沒問題,我支持!雖説咱倆有交情,我把醜話説在前面,如果他身體不達標,老夥計,我可幫不上你的忙,到時可別怪我。’”
雖然和老郭是老相識,但他兒子是不是那塊材料,余新元還得親自考察。經過走訪了解,郭明義從小就崇拜雷鋒,喜歡幫助別人,工作任勞任怨,是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從群眾的反映中,余新元突然看到雷鋒當年的影子。
“部隊需要這樣的戰士。”余新元覺得,無論如何都要讓郭明義當兵,“後來,我就找到負責徵兵工作的軍分區動員科科長車文普,問郭明義的體檢情況和政審情況。車文普查了一下告訴我,郭明義的體檢、政審都過關了。”
1977年1月11日,余新元也像當年送雷鋒一樣,把郭明義送上了火車。
三
雖然行動不太方便,但余新元依然精氣神十足。看到從家鄉來的客人,他十分高興,連聲説:“感謝!感謝!感謝家鄉人民!”
“從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您曾參加過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等大小500多次戰鬥,為中華民族樹起了一座座豐碑,做出了突出貢獻,家鄉人民向您致敬。”9月24日上午,在余新元家裏,採訪團負責人將省委宣傳部、甘肅省雷鋒精神研究會和靜寧縣委縣政府寫給余新元的慰問信一字一句讀給他聽。
余新元卻説:“別這樣説,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産黨員,在黨的領導下,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我應該做的事情。你們應該把對我的關愛和這些話轉送給在抗戰中流血犧牲的戰士們,讓大家一定要記住他們,記住這段歷史!”
離開家鄉七十多年,余新元一直沒有忘記家鄉故土,他通過報紙、電視時刻關注着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今天家鄉的人來看望我,我非常激動。希望家鄉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蘋果産業,把經濟搞上去;同時,也不要忘記艱苦奮鬥的精神,大力提倡增産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余新元説。
隨後,余新元在一本雷鋒相冊上認真寫下一句話:“讓雷鋒精神在甘肅大地生根開花”,他把這本相冊贈給省委宣傳部,“這本相冊上,有雷鋒全部的照片,送給你們,希望宣傳部門和這些年輕記者們帶頭學習雷鋒精神,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
老人還將自己親自設計、製作的雷鋒像章贈送給採訪團的每一位成員。
告別時,余新元給大家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這位可敬的老人,他不僅發現了兩代雷鋒,而且傾其餘生踐行和弘揚着雷鋒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