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全國見義勇為道德模範阿不力孜:追雷鋒的腳步停不下來
6月3日,和田地區皮山縣發生地震,災區裏再次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
他忙着從車上往下搬運救災物資,可有誰知道,兩天前,他還躺在烏魯木齊的一家醫院的病床上,正在治療嚴重的糖尿病引發的併發癥。
時間再往前推一年,遠在千里之外的雲南魯甸發生地震,他獨自一人趕到災區,親自為災區的群眾做了兩個星期的抓飯。
2013年,他帶着5000個和田月餅,1萬個馕,232箱礦泉水,隻身一人開車,千里迢迢為四川蘆山地震災區送去溫暖。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9年到2015年這6年時間裏,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為社會捐出的物資和錢款就超過300萬元。
在24年的時間裏,他還見義勇為救了60多人;他還傾其所有資助困難群眾,僅救助的孤兒就有60多名。
當問起為什麼這樣做?他鏗鏘地回答道:“我從小就知道雷鋒,一直在學習着雷鋒,我是個追着雷鋒不停奔跑的人,現在想停也停不下來了。”
這是一個人的馬拉松,起點如鳳凰涅槃,過程充滿勇氣與果敢,還有難以想象的艱辛。41歲的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瘦小、溫和、內斂、寡言,裸露在短袖襯衣外的頸部和手臂上,如藤蔓般縱橫交錯的深紅色疤痕,很是刺目。
這些疤痕是他第一次“豁出去”救人留下的紀念。那一次,他差點兒送了命,落下三級傷殘。
那是1991年5月30日發生的事,這一天他正隨師傅跑長途拉運煤。他們在途經墨玉縣時,車壞了,師傅讓他趕緊搭一輛中巴車回去搬救兵。他上一輛中巴車剛剛坐定,車的引擎部位突然傳來一陣輕微的“啪啪”聲。他急忙下車察看,腳剛一落地,車頭便騰地燃了起來。不一會兒,整輛車籠罩在火海中,濃煙滾滾。
“快救人!”他大喊一聲,上車扶起一對被煙嗆暈的漢族母女,拉開車窗,將她們推了出去。緊接着,是渾身發抖大爺、哇哇大哭的小孩……11人得救了。當他最後一個跳出車窗時,已經被燒成了“火人”。
醒來時,已是3天后。母親笑了,臉上帶着淚。父親對他只説了5個字:“巴郎,好樣的!”
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全身80%燒傷,幾乎看不見一塊好肉,護士每天給他清創、消毒、換藥,手都在發抖;他牙齒全部掉光了,氣管、食管嚴重被灼傷,足足喝了兩個月湯水;他雙臂嚴重感染,險被截肢。
起初,他也覺得自己“完了”,每天都從夢中哭醒。從不敢照鏡子,不願和人説話。他甚至暗自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想只要能下床走路,就從樓上跳下去,不再給社會和親人增加麻煩。
燒傷科的大夫看出了他的心思,給他講了“鳳凰涅槃”的故事。
他聽進去了,腦海裏掠過一個個畫面,深刻而清晰:為湊齊30萬元醫療費,年邁的父親四處舉債,日夜加班;他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母親和兩個妹妹悉心照料;隔壁病房的李大媽輕輕往他的傷口上吹氣止疼;護士茹鮮古麗每次換完藥都會誇“小夥子真堅強”……。
3個月後,他終於站了起來,站在窗前往外看,天真藍。
17歲的他突然長大了。救人時,他啥都沒想就“豁出去”了;現在,他想了很多:大難不死,是因為還有重要的事要做。什麼最重要?命比天大。做什麼?對!救人,幫人,愛人。
“重生”後,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大眾緊緊綁在了一起,和這個社會緊緊地綁在了一起。最初是承諾,後來漸漸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行動,行動成自覺,自覺變信仰。
2001年6月的一天傍晚,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開車行至315國道民豐段時,目睹了這樣一幕慘狀。一輛摩托車一頭撞上停在路邊的翻鬥車,駕駛員的脖子被鋒利的鋼板割開,鮮血噴涌而出,生命危在旦夕。
翻鬥車司機報了案,説要等交警來處理。他一聽火了:“再等人就沒命了!”他加大油門,將傷者趕緊送到就近的民豐縣人民醫院搶救。
2006年12月的一個深夜,他開車載着4個朋友由塔中沙漠公路前往輪&。途中看到一輛皮卡車側翻在地,兩個穿着石油作業服的人渾身是血。他疾馳400多公里將傷者送到輪&縣人民醫院。醫生説,多虧送得及時,再晚一點,喪失了搶救時機,這兩個人就沒有命了。
2009年6月的一天,塔中沙漠公路,一輛旅游大巴翻下路基,13名日本游客被困。他恰好路過。他先幫司機將游客們救出車外,又頂着40℃高溫,挖沙子、墊板子,將大巴拖上公路。臨別時,全體游客向他深深鞠躬致謝。
從1991年到2013年,他一共救了60多人。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常説:“我可能與這些遇險的人有緣,每次出門都能遇上。”
不能讓他知道點事,特別是哪遭災了,群眾受苦了,只要聽到了,他就要“忍不住”做好事,而且是“悄悄的”
2013年7月22日,甘肅岷縣發生地震。正在烏魯木齊市出差的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看到新聞,趕緊打電話請和田的朋友雇車、採購救災物資,當日出發,於25日8時趕到災區。
他走進一個個防震棚,拉住一雙雙手,流着淚説:“遭罪了,挺住啊。”
在去甘肅岷縣地震災區前3個月,他還去過四川雅安蘆山地震災區。5000個核桃月餅,10000個馕,232箱礦泉水;5人,兩車,來回14天。
在雅安市和蘆山縣飛仙關鎮、蘆陽鎮,滿眼血絲的他忙着發月餅、分馕。他告訴災區的父老鄉親:“漢族人吃月餅是團圓的意思,我們維吾爾族人也有個規矩,一個馕掰開大家吃,&&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我們都是一家人。”很多人邊吃邊流淚。
記者扳着指頭幫他算賬:去蘆山,把一輛買了不到兩個月的拖車低價賣了22萬元;妻子“贊助”了3萬元,向朋友借了7萬元,合計32萬元。去甘肅,方便麵4.8萬元,礦泉水1.28萬元,西瓜1.5萬元,兩輛貨車運費各1萬元;到蘭州後,由於災區路況不好,另雇了3輛小貨車,一輛運費4000元,再加上來回的機票,一共……
他撥拉開記者的手説:“這有啥好算的。”
“以後內地再發生災害你還去嗎?”
“去,要不這裡會生病。”他指指胸口説,“我就是想幫助有困難的地方、有困難的人,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我都可以去,能幫多少是多少,你知道,當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人的幫忙。”
他的生命裏似乎離不開“救人”,救受傷的人,救需要救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説:“我這是在享受幸福”
2013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和田市兒童福利院的老師阿孜古麗吃驚地發現,孩子好像“多”了。她拉住一個女孩問:“我怎麼沒見過你呀?”女孩指指身旁的中年男子,“我跟爸爸來的。”阿孜古麗一瞅,原來是孩子們天天盼著的“阿不力孜爸爸”。
當天,他帶着11歲的兒子和6歲的女兒給兒童福利院的40個孩子送來了禮物:乒乓球拍、羽毛球拍,還有一張乒乓球桌。打球、做游戲、唱歌……孩子們整整玩了一下午。回家的路上,他問:“今天有意思嗎?”兄妹倆爭着説:“比去游樂園好玩,明年過節還來!”
其實,他早已是兒童福利院的常客,每回來不是買菜買煤,就是送書送文具。孩子都愛圍在他身邊,告訴他這次考試得了多少分,最近學校搞了什麼活動,新交了哪些朋友……
今年7月12日上午,和田市中心養老院,老人們坐在樹下乘涼。“巴郎子來了!”有人指着門口説。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樂呵呵地走進院子,蹲在81歲的唐守鄂身邊,湊近他的耳朵問:“天熱,您最近吃飯怎麼樣?”老人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好得很,每頓能吃一盤拉條子呢。”
幫艾合買提老人捏捏腿,把伊達也提老人的輪椅掉的螺絲安上,給院子裏的花圃澆水……他忙前忙後,不停地叫着“阿帕”“達達”(維吾爾語:媽媽、爸爸),老人們開心地應着,眉眼裏都是笑。
如今,他又有了很多新想法:自籌資金建兒童福利院和養老院,給孤兒和老人一個家;引進殘疾人專用出租車,使殘疾人出行無憂;在學校設立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生……
阿不力孜·買買提尼牙孜停不下來,也不想停,他要永遠追着雷鋒跑,雷鋒永遠是他學習的一面旗幟。(辛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