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擬建雷鋒文化基地

1958年至1960年,雷鋒先後在鞍鋼化工總廠和弓長嶺焦化廠工作,之後參軍到了部隊。一年零兩個月裏,雷鋒先後18次被鞍鋼評為“節約標兵”,留下了無數的佳話。近日,本報記者來到鞍鋼,實地尋訪雷鋒的足跡。記者團成員聽取工作人員介紹雷鋒當年的事跡。郭蘭英 攝
紀念館是“鞍鋼精神”靈魂所在
為了紀念雷鋒,鞍鋼集團在雷鋒工作過的北煤車間旁,於1971年建起了雷鋒紀念館,後經1987年、1993年兩次改建,至今已形成了不小的規模。
國慶前夕,甘肅媒體採訪團記者一起走進鞍鋼雷鋒紀念館。“這裡是雷鋒同志工作過的地方,這裡的員工做與時俱進的楷模”,紀念館正上方墻壁上寫着兩行大字,下面是多幅雷鋒生前的照片。
展館裏展出了200多幅珍貴照片及雷鋒使用過的實物80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雷鋒高尚的思想境界,講述雷鋒短暫而光輝的一生。雷鋒紀念館不僅是雷鋒精神在鞍鋼的傳承之地,更是“鞍鋼精神”的靈魂所在,幾乎每個鞍鋼職工和家屬都曾在這裡聆聽過雷鋒的故事。
“雷鋒在我們鞍鋼工作過一年多,時間雖然不長卻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紀念館裏的實物和照片,都是經過多次徵集和捐贈而來。”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焦總廠黨委書記於顯利説。
當年作業區要建成“雷鋒文化基地”
在距離雷鋒紀念館不遠的地方,就是雷鋒當年曾工作過的地方。記者來到這裡,聆聽北煤作業區(雷鋒生前所在作業區)作業長巴德彪講述雷鋒的故事。巴德彪説,當年雷鋒就開着推土機在這片區域裏工作,主要的任務就是清理煤場。巴德彪還講述了一個新發現的雷鋒事跡,當年雷鋒發現頭上的吊車漏機油,而地面鋪的是木材,一沾上了油就很難打掃清理。看到吊車司機打掃衞生的艱難,雷鋒動起了腦筋:他做了個大木盤,接住上方的漏油,然後再把木盤拿走清理。這樣工作區的環境就整潔多了。
“雷鋒精神絕不僅僅是助人為樂做好事,還有很多豐富內涵,比如熱愛集體、熱情工作、熱心鑽研,等等。”巴德彪説,雷鋒曾經用自己的棉被,蓋在水泥上防雨,結果棉被變成“水泥被”,蓋在身上硬梆梆的。
於顯利告訴記者,鞍鋼集團將把這裡整理建設成為弘揚雷鋒文化的基地,向全社會永遠傳播雷鋒精神。(郭蘭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