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
:: 加入收藏 ::
:: 關於我們 ::
民族風采 >>> 蒙古族
   
 
 
 
 
 
 
◇ 蒙古族 達斡爾族 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
歷史淵源 人口分佈 民族服飾 飲食習慣 居住環境 婚姻習俗 喪葬習俗 民族禮儀 文體娛樂 宗教信仰 著名人物
元朝時期蒙古族歷史人物 北元蒙古族歷史人物
清代蒙古族歷史人物 近代蒙古族歷史人物 現代蒙古族歷史人物
清代蒙古族歷史人物

噶爾丹 袞布扎布  阿睦爾撒納  渥巴錫汗  明安圖

綽爾濟 裕 謙  僧格林沁  尹湛納希  汪國鈞   陶克陶

   噶爾丹(1644-1697) 準噶爾汗國創建人。巴圖爾洪&吉第六子。早年赴藏,為達賴喇嘛弟子,授予"忽圖克圖"尊號。1671年,繼任準噶爾部汗。1676年,建立準噶爾汗國。1677年,統一衛拉特諸部。1679年七月率兵三萬征服吐魯番、哈密,其勢力伸展到甘州(今張掖)一帶。1680年,率兵十二萬佔領察哈&後裔統治下的天山南路(南疆)。其政治中心在伊犁河谷。他重視農業和手工業。不僅鼓勵蒙古人從事農業和手工業,而且還招徠畏兀兒等族種植農作物和從事手工業。下令霍屯人(當時對畏兀兒人的稱謂)可設立自己的法庭,禁止南疆的奴隸買賣。他與清朝和俄國有頻繁的使臣來往。1688年,他以喀爾喀諸部不尊敬達賴喇嘛使者為由率師三萬進攻喀爾喀。1690年六月進入漠南,清軍大敗噶爾丹於烏蘭布通(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使其逃回科布多。1696年,二次進兵喀爾喀,在昭莫多(今烏蘭巴托南)潰敗。次年五月病故。

  袞布扎布(約1680-1750) 內蒙古烏珠穆沁右旗人,孛兒只斤氏。1692年,賜其父"輔國公"爵,並"令子袞布扎布襲,後停襲"。雍正時,任北京藏文學堂總指教官。精通蒙、滿、漢、藏語。1740-1749年,與畢力袞達賴等人將藏文《丹珠爾》譯成蒙古文。著有《阿必忠乃辭典》(《丹珠爾名詞術語解釋辭典》)、《中國佛教傳播史》(藏文)、《易學藏文》、《恒河之流》(蒙古編年史)、《藥方》等。

  阿睦爾撒(1722-1757) 蒙古和碩特部人。輝特部&吉。 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內部爭位,阿睦爾撒納擁立達瓦齊為汗,旋據塔爾巴納哈&與之對抗。 1754年,阿睦爾撒納取道科布多投靠清朝,被冊封為親王。次年任定邊副將軍,和清軍攻達瓦齊。打敗達瓦齊後,阿要求清廷封他為衛拉特四部總台吉,但未如願,於是他又率兵反清。 1757年遭清朝大軍進剿,全軍覆沒,隻身逃往沙俄。未久病死。

  渥巴錫汗(1742-1778) 土爾扈特汗。1761年一月,襲父職為本部汗。1768-1769年,奉俄國政府之命,率領二萬士兵赴高加索參加俄國與土耳其的戰爭。在他統治時期,俄國政府採取限制卡爾梅克汗的權力的措施。汗屬下的札爾忽赤(斷事官)、宰相都由俄國政府任命,汗不能單獨決定軍政大事、不能斷案。1755年,清朝征服準噶爾後,車凌太師率領一萬戶衛拉特逃至伏爾加河。車凌太師勸他"東歸收復被佔領的土地"。於是他召集僧俗首領協商,決定東歸。1770年一月,帶領三萬三千戶十六萬餘人從伏爾加河東岸出發,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曆盡艱辛,於1771年春來到伊犁附近的塔麻幹地方。中途遭到俄軍的追擊、哈薩克的搶奪,又有傳染病流行,人畜損失三分之一。他與諸那顏商議,不能武力奪取準噶爾,只能做大清皇帝的屬民。同年秋,赴熱河承德覲見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賜給他"綽力克圖汗"號,將東歸的土爾扈特人安置在阿爾泰、天山南路,設烏訥恩蘇珠克圖盟。該盟分東、西、南、北路,各設盟長。渥巴錫保留汗號,授札薩克,領南路,汗號及盟長職務世襲。游牧地在珠勒都斯河流域。

  明安圖(?-1765) 數學家、天文學家。字靜庵,蒙古正白旗人。曾任欽天監監正。他從乾隆初年起,歷三十餘年的鑽研,論證了用解析法求圓周率的公式,併發明另外六個公式,總稱"割圓十三術"。著《割圓密率捷法》,書未成而死。後由他的季子明新(字景臻)和學生陳際新、張肱續成,共四卷。

  綽爾濟  清初名醫。墨爾根氏。後金天命中,歸附。善醫傷。他用拔鏃、敷藥等方法治療傷口。醫昏厥者則剖白駱駝,將其患者置腹中,遂清醒。醫患臂屈不伸的患者,先以熱鑊熏蒸,然後斧椎其骨。揉之有聲,即愈。 覺羅伊桑阿 清代著名蒙古醫士。乾隆時期人。專長正骨。為上駟院培養醫士,專門為宮廷執事人員醫治跌打損傷。

  裕謙(1793-1841)字魯珊,號舒亭,原名裕泰;孛兒只斤氏,蒙古鑲黃旗人,出身於官僚貴族家庭。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祖父、曾祖父及父親均為清朝權貴。1817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1819年任禮部主事。1824年任禮部滿州、蒙古員外郎。1826年5月,出任湖北荊州知府。1834年起任荊宜施道、江蘇按察使。1839年改任江蘇布政使,兼署江蘇巡撫。裕謙在任職期間,執法嚴明,剛正不阿,平反冤獄,不避權貴,懲辦貪官污吏;又捐免田賦,興修水利,救災濟貧,關心百姓疾苦。裕謙極力反對外國鴉片侵入,嚴禁鴉片貿易。認真執行禁煙政策。1840年5月鴉片戰爭爆發。7月,他代署兩江總督,掌理江蘇、江西、安徽三省監、溜、河三大政務,文武大權及海防、江蘇等軍務亦為他節制。1841年初,英帝國侵略擴大到東商沿海,原任江、浙海軍務的欽茲大臣伊裏布卻放棄抵抗,被清廷撤職。裕謙接替伊裏布為欽差大臣。向皇帝上折,乘英軍大號兵船在廣東與官兵相持,定海防守尚馳時,採取出其不意地收復定海的緊急措施。清廷收復定海後,起用裕謙主持浙江軍務。他從上海馳抵鎮海軍營後,會同定海之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查閱海防,加強浙江沿海特別是定海和鎮海的防禦力量。經裕謙的整頓,定海駐軍防務力量得以加強。在鎮海、江蘇海口方面,均做了周密的部署。1841年8月,英國侵略軍以3萬兵力分乘29艘軍艦入侵定海。定海三總兵率兵5000餘人,同英國侵略軍浴血奮戰6晝夜,痛殲英軍1000多名。後因寡不敵眾,三總兵英勇犧牲,定海再度失陷。1841年10月2日,當英國侵略軍駛進蚊門、逼近鎮海時,裕謙命提督余步雲堅守招寶山,又派總兵謝朝思守金雞嶺。他親自登招寶山上之威遠城,在前沿陣地督戰。10月10日,英國侵略軍艦隊兵分兩路,同時進犯金雞嶺和招寶山。裕謙親臨戰火紛飛的前線指揮。正當全軍英勇抗敵之時,不顧國家安危貪生怕死的余步雲,"不令開炮,"並放棄炮&而逃之天天。在此危急形勢下,裕謙一面命令守軍開炮,奮勇攻擊;一面命令總兵謝朝恩,集中兵力合擊。經過多次戰鬥,擊斃許多敵人,後終因眾寡懸殊,腹背受敵,且招寶山火藥自焚,英國侵略軍絡繹登城,金雞、招寶兩山淪陷。昱日,英軍到處殺人放火,兩山守兵都逃散,裕謙深知敗局已不可挽回,便命令副將豐申泰保護欽差關防各印,逃出鎮海,送至浙江省巡撫衙署。而他自己則懷着極大的義憤,邁着沉重的步伐,自招寶山走下威遠城,毅然昂首奔向學宮前,向西北叩頭,然後,跳下沉泮池殉節,年僅48歲。抗英將領裕謙生前還著有《勉益齋續存稿》、《裕靖節公遺書》等。

  僧格林沁(?-1865) 清朝將領。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人,孛兒只斤氏。1825年襲郡王,1855年封為親王。1853年受為參讚大臣,1857年任欽差大臣。1859年指揮大沽口海戰,大敗英法聯軍。第三次大沽口戰鬥失敗。大沽口、天津失陷,他統率騎兵七千、步兵萬餘名,退至通州防守。僧部在通州附近的八里橋殊死抗擊英、法聯軍,慘敗,被革職。1861年後奉命"剿捻",在山東、河南、安徽鎮壓捻軍。1865年5月,在山東曹州(今菏澤)高樓寨附近的吳家店被農民武裝擊斃。滿蒙八旗兵從此喪失了戰鬥力。

  尹湛納希(1837-1892) 蒙古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原卓索圖盟土默特右旗(今遼寧省北票縣)人。孛兒只斤氏。著有《青史演義》、《泣紅亭》、《一層樓》等巨著。

  汪國鈞(1853-1921) 字翔齋,蒙古名卜彥畢勒格圖。卓索圖盟喀喇沁右旗人。自幼受家塾教育,通蒙、滿、漢文。歷任旗府筆帖式,崇正學堂和毓正女子學堂教師,管旗章京。1918年應聘至大連日本滿鐵圖書館。譯著有漢譯蒙文《蒙古源流》、全面記述本旗近代史事的《蒙古紀聞》及《蒙文文法啟悟》、《喀喇沁源流要略便蒙》(蒙譯)、《南海普陀山誌》(蒙譯)、《新譯成語摘抄詞林》等。

  陶克陶(1864-1922) 抗墾起義領袖。內蒙古郭爾羅斯前旗(今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孛兒只斤氏,&吉出身。1905年,郭爾羅斯前旗王爺大量放墾旗地。他代表蒙古民眾,到王爺府請求停止開放旗地。無果。次年9月,組織三十二人,宣誓起義。他們很快與綽克達賚領導的武裝起義軍等幾支起義軍會合,組成一支強大的反墾武裝,活動於洮南、靖安一帶。徐世昌派奉天前路統領張作霖分兵四路,"分路進剿"。他在清軍進剿下,轉戰東蒙古各地。最後以索倫山(內蒙古科右前旗境內)為基地,抗擊清軍。1909年8月,徐世昌與蒙旗王府"協同堵擊",採取"嚴禁蒙人通風接濟"措施,使他無處立足。1910年4月,經外蒙古車臣汗部逃入俄境。1911年12月,外蒙古獨立後,由俄國回到庫倫(今烏蘭巴托市)。

[資料來源: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發行版〕

 
         
- 名勝古跡 - - 自然景觀 - - 餐飲住宿 - - 旅行社 - - 特色旅游 - - 民族風采 -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