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習俗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那裏就是吉樣的葬地。天葬後,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髮,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火葬是喇嘛教傳人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後所採
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産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屬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撤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人殆。人殆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戶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一般三至七天內出擯,東部地區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有的拉在靈車
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人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穴撤去,然後大家一起鏟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夥子都來哀悼和參加葬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