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篇
-
東北協同蓄力促風光生“金”
我國東北風光電資源豐富,近年來,一批新能源裝備製造項目陸續在這裡落地,區域間協同發展,共同蓄力。隨着産業體系不斷完善,風光電産業正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
內蒙古巴林右旗:念活“山水經”吃上“生態飯”
清晨,天剛濛濛亮,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罕山林場護林員鮑青松就從位於半山腰的護林站出發,將乾糧、水壺和望遠鏡裝進背包,拿起鐮刀,順着山間小路,走進茫茫林海之中,開始一天的巡山護林工作。
-
在中國東北之巔守護綠色:長白山生態衛士的科研手記
在中國東北邊陲,長白山綿延起伏,翠綠的森林與清澈的河流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獨特而豐富的生態系統。這裡不僅是東北亞大陸的最高山系,也是中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歐亞大陸北半部物種基因庫”。
-
老街巷煥新顏 時光裏話新潮
近年來,在東北一些城市中,一條條承載着歷史記憶的街巷,通過引入豐富多彩的文旅、消費新業態,不僅保留了歲月的痕跡,更在時光長河中注入新元素、引入新潮流。
-
根植沃土 用藝術謳歌黑土地
東北抗聯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精神都與東北這片沃土密不可分。遼寧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深入生活,創作出一部部表現這些精神的作品,讓這些偉大的精神在青少年中更好地傳承。
-
來看東北主糧玉米的N種打開方式
玉米須做茶、玉米秸稈做燃料、玉米棒做寵物用品……在黑土肥沃的東北地區,一顆玉米的命運不只是被用作飼料。從須到葉,再到秸稈,精深加工賦予玉米新的生命力,生産出多種高附加值的産品。
-
只此青綠引客來——東北夏季文旅市場觀察
半年冰天雪地,半年綠水青山。縱覽今年文旅市場,東北多地正以聯動冬夏、帶動春秋之勢,從“冰雪高地”挺進“四季長紅”
-
探訪瀋陽故宮文物新生背後的故事
將過濾水調到適當的溫度,再用排筆輕輕地對畫心進行認真清洗。瀋陽故宮博物院典藏部書畫裝裱修復組組長洪滌坐在工作&前,一邊用鑷子在指尖輕捻,一邊小心翼翼地揭開層層畫紙……從事書畫修復的10餘年裏,洪滌用雙手讓一幅幅珍貴書畫作品重現芳華。
-
來!一起打卡我國唯一海島邊境縣的民宿
推開寬敞明亮的落地窗,濕潤海風迎面撲來,海浪聲聲入耳……暑期接近尾聲,大連市長海縣廣鹿島鎮的“奧特慢悠悠”主題民宿客流不減,許多游客帶着孩子來到這家網紅親子民宿,盡情享受愜意放鬆、舒適自在的海島慢生活。
-
內蒙古打造向北開放橋頭堡
內蒙古自治區橫跨“三北”,內連八省區、外接俄蒙,邊境線長達4200多公里,有20個對外開放口岸。近年來,內蒙古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措並舉,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取得實效。
-
“百年口岸”綏芬河打造向北開放新高地
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小城綏芬河,它因中東鐵路修建而興,歷經百餘年滄桑,逐漸發展成黑龍江省重要口岸城市。多年來,綏芬河不斷完善跨境通道建設,發揮&&優勢,激發外貿活力,持續推進向北開放
-
遼寧盤錦中藍電子“微産業園”發展模式觀察
“我們培育新興産業不貪大求洋,堅信小産品也能做出大市場;我們發展産業園區不貪大求全,圍繞一戶龍頭搞配套,組成的産業‘艦隊’反而更具競爭力。”盤錦市市長邢鵬説,關鍵是産業方向要精準定位,培育政策要常抓不懈,“咬定青山不放鬆,一任接着一任幹,相信‘微産業園’也能長出大産業!”
-
特寫:炕頭上的警務室
初秋時節,順着村民指引,記者來到遼寧丹東東港市北井子鎮新海村。穿過幾壟香菜和茼蒿地,就是一個和普通農家院別無二致的院落,只是門口“炕頭警務室”的牌匾讓這幾間磚瓦房平添了幾分不同。
-
疏堵點、解難點、治痛點——東北以改革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東北各地針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堵點、難點、痛點,紮實推進、全面落實各項重大改革任務,持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老國企裏的年輕人
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要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東北全面振興。2023年,遼寧與吉林扭轉了連續十餘年的人口凈流出局面,遼寧引進高校畢業生40.1萬名,吉林實現畢業生留吉13.3萬人;黑龍江高校畢業生留省、來省就業人數均創近5年最好水平。
-
看民族汽車品牌一汽解放如何煥發青春
AGV(自動導航運輸車)往來穿梭,多功能機器人揮舞手臂,數字孿生模型全程監控……一汽解放J7智能工廠內,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産景象。這個工廠是一座商用車智能製造“超級工廠”,集自動化、柔性化、數智化於一體,為解放高端重卡産銷持續走紅提供了堅實支撐。
-
草原崛起“綠電鋁之城”——內蒙古煤城霍林郭勒的綠色轉身
內蒙古霍林郭勒市地處我國東北地區,幾十年來,豐富的煤炭資源為這裡的經濟發展提供着強大動能。用煤發電、用電煉鋁,霍林郭勒市曾以“煤電鋁之城”聞名全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産業結構單一、發展活力不足、傳統産業佔比高等短板,霍林郭勒市破立並舉,開始綠色轉身。
-
老焊工的振興東北夢想
走進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産車間,清潔、高效、低碳、智慧化的新型鍋爐設備讓人感受深刻。2024年是哈電鍋爐創建70周年。70年來,哈電鍋爐設計製造了70%以上各種容量參數的國産首&&站鍋爐,填補了多項國際和國內空白。黨的十八大以來,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紮實有效推進近70項改革舉措,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哈電鍋爐一直保持電力裝備製造領域“排頭兵”地位。
-
工業賽博朋克!工業遺址的文旅新“網紅”
新中國第一輛轎車如何生産?20世紀50年代的拖拉機廠現在能幹啥?今年以來,長春市陸續面向社會開放了一批工業歷史展館,跟着新華社記者顏麟蘊一起感受工業的“賽博朋克”,打卡城市旅游地標。
-
“八&&瀚海”向“綠”而生
東北松嫩平原的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主要分佈區之一。這裡曾因農作物難以生長和長期偏旱被稱為“八&&瀚海”。近年來,隨着引水工程的建設和鹽鹼地改造項目的深入實施,不長草的鹽鹼地逐步成為綠色的稻田,“八&&瀚海”正在煥發新生。
-
龍馬憑“風”起勢!打造東北風電能源裝備基地
為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龍馬控股集團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依託自身風電裝備全産業鏈優勢和潛力,在內蒙古通遼市建設蒙東高端風電裝備製造産業基地。蒙東(通遼)風電裝備製造基地自2020年正式啟動建設以來,已吸引江蘇中車、洛陽雙瑞等國內風電裝備製造領軍企業入駐基地。
-
賦能東北振興
70年來,哈電鍋爐設計製造了70%以上各種容量參數的國産首&&站鍋爐,填補了多項國際和國內空白。黨的十八大以來,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紮實有效推進近70項改革舉措,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哈電鍋爐一直保持電力裝備製造領域“排頭兵”地位。
-
小興安嶺又響起森林號子
當年為了加油、鼓勁,森林號子成為伐木工人抬木頭時唱的一種歌,便於抬木行走時邁步整齊、分擔壓力。2014年4月,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昔日的伐木場景早已遠去,林區獨有的森林號子也逐漸淡出。
-
候鳥“銜”來“生態流量”
隨着生態環境的優化與候鳥保護工作的深化,各地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提升,候鳥種群數量顯著增加。候鳥的歸來不僅為這些地區帶來了生態流量,更推動了當地生態旅游的蓬勃發展。
-
從時速35到時速350:這就是東北速度!
曾經,“綠皮車”是許多人對出行的記憶,如今,“復興號”已經成為人們在城市之間來往穿梭的代名詞。這樣的變化,正來自於以中車長客為代表的中國軌道交通裝備企業的改革與創新。
-
中國一汽:新賽道上向“新”圖強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以嶄新的姿態,在新賽道上向“新”圖強。2024年上半年,中國一汽整體業績穩步提升,多項關鍵指標超行業平均水平,為全年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記者手記:觸摸東北製造“新”脈動
廣闊的東北大地,創新的力量正在積蓄。記者近日走進瀋陽、哈爾濱等多地的製造業生産車間、創新園區,切身感受傳統産業向“新”而進、新興産業以“質”求變的澎湃活力。
-
製造變“智造”:數智賦能黑龍江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
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集聚着一批關乎國家産業安全的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在“數智化”大潮中,這些老牌企業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拓着“老中生新”的新天地。
-
在延鏈、補鏈、強鏈中再造産業動能——來自東北石化重鎮的“減油增化”報告
走在大連長興島的恒力石化産業園,就像穿行在一座座由儲罐和管道組成的巨型城堡之中。從煉油到化工,各種物料通過管廊緊密連接,上下游流程環環相扣。
-
夯實基座 培育“新苗”——東北以科技創新推進産業創新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進一步加快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插上“科技羽翼”,大力推動新興産業培育和發展,持續完善體制機制,讓新老産業加快邁向高質量發展。
-
東北“智”造匯聚振興新動能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雄厚的工業基礎,讓東北地區在中國工業史上書寫了輝煌過往。近年來,東北三省加大力度推進傳統製造業數字化改造,依靠科技創新“第一動力”,聚焦“卡脖子”領域,讓傳統産業增“智”提“質”,助力鍛造更強“國之重器”。
-
我在“長光衛星”逐夢航天
王升,“九零後”,長光衛星光機結構一室主任,“吉林一號”寬幅02系列衛星副總師,是長光衛星年輕的創新研發團隊領隊。2017年入職至今,他懷抱着一腔熱血,用青春為航天夢添磚加瓦。
-
新華社消息丨新華社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東北篇”行進式報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使命在肩,信心如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東北一定要重振雄風、再創佳績。即日起,新華社推出“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東北篇”行進式報道,聚焦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景展示東北全面振興的新氣象、新進展、新成就。
-
為東北振興插上“創新”的翅膀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雄厚的工業基礎,讓東北地區在中國工業史上書寫了輝煌的過往。近年來,東北三省加大力度推進傳統製造業數字化改造,依靠科技創新“第一動力”,聚焦“卡脖子”領域,讓傳統産業增“智”提“質”,助力鍛造更強“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