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東北篇|“八&&瀚海”向“綠”而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5 18:36:33
來源:新華網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東北篇|“八&&瀚海”向“綠”而生

字體:

  新華社長春8月15日電 題:“八&&瀚海”向“綠”而生

  新華社記者薛欽峰、張玥

  東北松嫩平原的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主要分佈區之一。這裡曾因農作物難以生長和長期偏旱被稱為“八&&瀚海”。近年來,隨着引水工程的建設和鹽鹼地改造項目的深入實施,不長草的鹽鹼地逐步成為綠色的稻田,“八&&瀚海”正在煥發新生。

  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讓字鎮號字村的地頭上,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邊,微風吹過,能聞到陣陣稻香。去年年初,這裡還是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過去春天刮大風,把鹼土颳起來,嚴重時什麼也看不清。”號字村村民王長富説。

  “鹼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沒幾棵,秋後不收啥。”過去在吉林西部地區和黑龍江部分地區,貧瘠的土地加上“十年九旱”的氣候,當地村民不僅生活環境較差,較低的糧食産量也讓村民們日子過得緊巴巴。

  2023年9月,吉林省乾安縣號字村鹽鹼地改造的稻田。新華社記者薛欽峰 攝

  去年,一家從事鹽鹼地改造的農業企業來到號字村,平整土地、修渠鋪路,增施改良劑和有機肥,灌水洗鹽,然後在農田裏插上了稻苗。去年秋收,稻田裏有了收穫,雖然産量不高,但是讓村民們看到了希望。“今年,我們繼續增施有機肥,種植了耐鹽鹼水稻品種,預計産量比去年大幅提高。”該農業企業負責人石健説。

  近年來,吉林、黑龍江實施了一批引水工程,把水引入貧瘠的鹽鹼地,為鹽鹼地治理和改造帶來可能。吉林相繼實施河湖連通、引嫩入白、松原灌區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吸引了一批農業企業、科研院所扎根鹽鹼地,探索鹽鹼地改良技術和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項目。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鄉互助村,這裡過去有大片荒蕪的鹽鹼地,村民曾嘗試開荒種地,但都因為不打糧而放棄了。近幾年,這裡建立起土壤改良試驗示範基地,十余家企業、科研院所探索實踐,形成了多種使鹽鹼地快速改良成豐産稻田的技術模式。

  2021年以來,吉林省通過開發鹽鹼地等後備耕地資源實現新增耕地38萬畝。走在大安市大崗子鎮的鄉間路上,兩側隨處可見大片的稻田,這幾年大崗子鎮7個村通過土地整治項目,把大片鹽鹼地改造成了稻田。該鎮雙崗山村共增加了近100公頃稻田,村黨支部書記於萬寶説,不長草的鹽鹼地變成了綠油油的稻田,不僅生活環境變好了,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帶來近70萬元的收入,村民的物業費、取暖費全部由村集體出資。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曾經“只長鹼蓬草,不長豆和糧”的鹽鹼地,正加快變身生態家園和魚米之鄉。在肇源縣鯰魚溝濕地,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引來嫩江水,改造形成3萬畝穩産田和12萬畝人工濕地,生態改善吸引了鴛鴦、丹頂鶴、東方白鸛等各種鳥類。肇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曹桂海説,通過多年探索,肇源縣形成了把水利工程改良、農業耕種改良、生物和化學改良有機結合的鹽鹼地改造之路。目前,肇源縣已有50多萬畝鹽鹼耕地變為畝産1000斤以上的穩産田。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