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突破700億立方米

聚焦

  • 全面通水10周年!南水北調工程累計調水超767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12日迎來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過767億立方米,惠及45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過1.85億。

  • 冰期輸水關鍵期!南水北調工程強化冰期輸水安全

    南水北調工程冰期輸水當前處於關鍵期。水利部和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加強預報預測、巡查防守和應急準備等相關工作,確保冰期輸水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

  • “南水”入京逾106億立方米 北京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2024年12月27日是“南水”進京十周年。10年來,北京已累計接收“南水”超106億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萬,首都水資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緩解。與此同時,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較2015年累計回升13.39米,北京水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

  • 北京居民的一滴水70%來自漢江 南水北調有多“解渴”?

    10年前,一項跨越千里的世紀工程開始運行。南水北調,一個無人不知的詞語,它解決了北方至少1.85億人口的用水需求,也改變了沿線45座大中城市的經濟發展格局和自然生態面貌。但也有城市為了保證水源,“放棄”了諸多發展機遇,也有無數人的人生軌跡因此發生了重大改變。南水北調,需要被更多人看見。

  • 問記者丨“南水”進津10年,水都去哪兒了?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來,作為受“南水”滋養的超大城市之一,南水北調給天津“調”來了多少水?這些水都用在了哪些地方?給天津帶來了哪些變化呢?帶着網友的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

  • 走近南水北調中線源頭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湖北丹江口庫區持續深化水質保護,包括志願者在內的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與治水護水工作。2014年中線工程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水質總體優良,長期穩定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準。10年間,隨着保護力度越來越強,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每年符合Ⅰ類水質的天數和指標個數持續保持在高位。

  • 南水北調工程生態效益日益顯著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來,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持續回升、湖泊河流生態環境改善、人居景觀提升,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 尋訪漢江源,遇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第一滴水”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漢江及其支流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匯集區和供給地。坐落在漢中市寧強縣的漢水源村,是漢江的源頭所在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第一滴水”就從這裡流出。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河南供水超237億立方米 3500萬人受益

    記者從12日召開的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0年來累計向河南供水超237億立方米(其中生態補水42.71億立方米),受益人口達3500萬人。

  • 衛星視角看中國丨沿着南水北調中線看10年之變

    南水北調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沿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衛星圖像記錄下了10年間沿線的許多變化。

  • 一滴“智來水”演繹供水綠色蝶變

    通水十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天津市調水超102億立方米,供水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充足的水源和優良的水質背後,智慧科技的身影隨處可見。

  • 一泓南水·三地情牽丨保一泓清水北上 助生態環境發展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十年間盈盈清水從丹江口水庫一路北上,累計向北京供水超106億立方米,有七成直接用於城市生活用水,已成為京城的主力供水水源。

  • 一泓南水·三地情牽丨學得好 看上病 助力水源地民生改善

    飲水思源,為了支持水源地的發展,北京與河南南陽、湖北十堰等水源區進行對口協作,通過資金支持、人才交流等方式,大力推動水源地公共服務質量提升,為教育、醫療等與當地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領域提供發展支持。

  • 一泓南水·三地情牽丨香菇蜜桔真好味 科技助農增收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十年間盈盈清水從丹江口水庫一路北上,累計向北京供水超106億立方米,有七成直接用於城市生活用水,已成為京城的主力供水水源。

  • 大國院士丨讓中國人喝上好水——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

    此刻,你正在喝的或許就是長江水。十年前的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橫跨1000多公里,護送一泓清水向北奔流。這項工程也被視為中國超級工程的“天花板”。開通這十年,南水北調為中國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新華訪談今天推出《大國院士》第一期,聽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講不同尋常的南水北調。

  • 丹江護水十二時辰

    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有這樣一群“守護者”,他們清理湖面雜物、打擊非法捕撈、監測水質安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守護着丹江口水庫,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 “南水”潤滄州:大運河畔的生態文旅蝶變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位於京杭大運河畔的河北滄州因南水北調工程迎來巨變,古老大運河重煥生機,沿線生態、民生、文化多領域收穫碩果,彰顯水資源調配的深遠影響力。

  • 創意視頻丨360秒看這項工程有多厲害

    想象一下,當你站在北京五棵松地鐵站站&上,在腳下不到4米的地方,來自千里之外的滔滔江水正穿行而過,是不是感覺既神奇又壯觀?這就是南水北調——一個讓水逆流而上、跨越千山萬水的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它不僅重塑了我國水資源分配格局,更創造了“上天入地”“水往高處流”等令人矚目的工程奇蹟。

  •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丨在南水北調中線起點,我看到了“守井人”們的執着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10年來,丹江口庫區周邊的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協力,積極投身於守水護水工作之中,使丹江口水庫的水質穩定在Ⅱ類及以上標準,確保一泓清水得以永續北送。守好北方的“水井”,人人都是“守井人”,這一共識在當地已深入人心。

  • 新華訪談丨專訪汪易森:南水北調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一條調水線,讓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超1.85億人喝上“南水”。今年80歲的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副主任、原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總工程師汪易森,與這項超級工程共度了20余載。一起來聽聽汪易森和這項超級工程之間的故事。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南水入冀的生態“蝶變”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入冀,為滹沱河帶來新生。曾經乾涸少水、污染嚴重的湖面,如今碧波蕩漾,水豐草美。大量生態補水的注入,讓沿岸濕地重現生機,鳥類翔集,魚翔淺底。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一江“南水”助發展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天津幹線和天津市內配套工程實現同步通水,成為繼引灤入津工程之後,天津的又一條城市供水“生命線”。截至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天津市調水超102億立方米,成為城市供水主水源。“南水”來之不易。依託引江水的保障,天津市加快自來水供水能力提升建設,充分發揮引江水效益,服務市民生活和工業發展。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百億立方米“南水”滋養“天津衛”

    冬日時節,黃葉飄零,落木蕭蕭。站在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的南水北調外環河出口閘望去,一側方正的蓄水池裏“盛滿”了南來之水,微風拂過,波光瀲艷。這裡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天津幹線的終點,也是天津市引江供水的起點。“南水”從這裡通過泵站加壓送往水廠處理後,順着縱橫交錯的城市供水管網,化作涓涓清流,流向千家萬戶。

  • 引江補漢工程首&硬岩掘進機始發

    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首&硬岩掘進機(TBM)“江漢先鋒號”2日在土建4標8號平洞始發掘進,引江補漢工程進入TBM掘進施工新階段。

  • 南水北調工程累計調水765億立方米

    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765億立方米,實施生態補水118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億人,為沿線45座大中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水資源保障。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天河”在城中

    “百年煤城”河南焦作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焦作人為穿過城市的這段幹渠取名“天河”,穿城河道兩側建成了10公里長的綠色廊道,被稱為“天河公園”。通水10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焦作市供水超4.3億立方米,生態補水6000多萬立方米,這條渠不僅讓焦作人吃上了好水,還讓他們享受到了生態之美。

  • 心中流過一泓清水——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幹群護水觀察

    工程通水十年來,保護漢江水質、愛護生態環境,在安康市幹部群眾中已內化為共識、轉化為行動,使一江清水源源不斷地流向丹江口、受水地。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南水”進京滋養城市綠色發展之路

    在北京密雲水庫潮河入庫口,遠道而來的短嘴豆雁在此休養生息,時而振翅而飛,時而凌躍水面。順河道而下至北京市順義區潮白河漕運碼頭,數種水鳥在河道中央戲水,與遠處的居民區交織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走,過黃河

    工程技術人員在萬古黃河的河道下修建兩條“地下河”,這就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穿黃工程。在黃河河床幾十米的地下,潔凈的南水從兩條穿黃隧洞涌向華北大地,助力中原經濟帶騰飛。

  • 北京接收“南水”將有“雙通道”

    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了解到,北京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大興支線新機場水廠連接線已於近日完成充水工作,這也標誌着大興支線實現全線充水,已基本具備輸水條件,北京接收“南水”即將擁有“雙通道”保障。

  •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2024至2025年度調水工作啟動

    25日16時,按照江蘇省水利廳調度指令,江蘇全面啟動南水北調2024至2025年度調水,將向山東供水11.25億立方米,開啟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第12個年度的調水工作。

  •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沿線見聞:科技賦能 生態更美 百姓安樂

    南水北調工程,旨在破解我國水資源“北缺南豐”問題的超級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統計顯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超760億立方米,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沙河渡槽:水到渠成 從天而過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穿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4大水系。南水千里北送,全程自流,而且全封閉運行。這意味着1000多公里的輸水線,要穿過幾十條大小河流。架設渡槽是輸水線路穿越河流的一種方式。

  • 方城埡口:赴一場千年之約

    奔流的南水向北而行,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便是如何穿越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東部的群山。然而幸運的是,秦嶺東部分隔長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到了河南南陽的方城縣城附近,卻在連綿的群山中留了一條“縫隙”,人稱“方城埡口”。在這個大自然饋贈的埡口處,古人和今人不謀而合,南水也在這裡“赴一場千年之約”,南水北調千年夢圓。

  • 大巴山之水向北去——重慶城口如何實現十年“南水北調”供水承諾?

    “丹江口水庫裏每20杯水中,就有1杯來自城口。”12日,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座談會上,城口縣政府縣長董奕鋒介紹。作為漢江上游最大支流,城口縣母親河任河每年有近20億立方米水流入丹江口水庫,通過“南水北調”工程送往北京,佔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入庫水量的5.4%。

  • 南來之水——南水北調通水十年記丨潤澤京華

    千里南水,逶迤北上,潤澤京華。今年10月底,南水進京調水量再創歷史新高,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600萬。隨南水一路北上,歷時半月,直播團隊抵達中線幹渠終點——首都北京。南水如何成為北京主力水源?北京如何進一步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記者帶你到南水進京第一站——惠南莊泵站和北京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密雲水庫探究竟。

  • 新華視點丨南水之源

    橫跨湖北、河南兩地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庫被稱為“亞洲天池”,它的大壩“穿衣戴帽”兩次建成相隔數十年……南水之源,遇見丹江口,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丹江口。

  • 南水北調中線行|長距離輸水調度技術助力“南水北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通水十年累計向北方調水超過680億立方米。工程沿線水資源供需系統複雜,各用水戶需水情況更是不斷變化。如何按計劃將南水輸送給受水區各用水戶,科學開展長距離輸水調度是技術關鍵。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河南淅川:渠首柑橘豐收滿園“金”

    河南省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地處秦嶺余脈,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十分適宜柑橘生長,是遠近聞名的“中原柑橘之鄉”。

  • 南水北調中線行|沿着“南水”探文化

    殷商文化、太極文化、中醫文化、三國文化、詩詞文化……在中國,有一條調水生命線,不僅創造了世界調水工程的奇蹟,更如同一位文化傳承的使者,將工程沿線的燦爛文化串珠成線,呈現在世人面前。走進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沉浸式體驗南來之水帶來的文化盛宴。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一渠丹江水浸潤“百年煤城”

    “百年煤城”河南焦作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通水10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焦作市供水超4.3億立方米,生態補水6000多萬立方米,這條渠不僅讓焦作人吃上了好水,還讓他們享受到了生態之美。

  • 陶岔渠首:南水從這裡啟程

    “龍頭開,南水來”。如果説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的“大水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的陶岔渠首就相當於控制丹江口水庫出水的“水龍頭”。水龍頭如何控制,水質如何保證,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 南南來之水——南水北調通水十年記丨探秘“長江黃河相遇處” 領略“一渠清水穿城過”

    “穿黃不通,中線無功。”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自黃河南岸,幹渠一頭扎入黃河河底之下,從黃河北岸焦作溫縣再次涌出。河南焦作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區的城市。新華雲直播將帶你探秘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穿黃工程,並前往焦作市領略“一渠清水穿城過”,感受“最美幹渠”的生態蝶變。

  • 聚焦高質量發展丨十年謀篇“水”文章 湖北丹江口叫響“中國水都”

    湖北丹江口,這座擁有46萬居民的縣級市,因為南水北調這一世紀工程而備受矚目。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通水十年來,丹江口市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積極踐行“兩山”理念,扛牢守水護水使命,大力推進生態建設,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融共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河南淅川:丹江水庫秋日美

    深秋時節,沿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方向走進河南省淅川縣,放眼遠眺,水天一色,碧波蕩漾;走近細看,生態林果遍佈山間,環庫區生態廊道扮靚丹江湖畔。

  • 記者探訪茅塔河 見證源頭活水來

    在湖北十堰市,有2400多條大小河流匯入丹江口水庫,它們好似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毛細血管”,直接關係水庫的水質。小河凈,大庫清,丹江口水庫上游茅塔河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水源地保水護水的一個縮影。

  • 丹江口大壩:“穿衣戴帽”只為更多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因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攔蓄滔滔漢江形成。作為樞紐最主要的建築物——丹江口大壩始建於1958年,當時被稱為全國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為滿足南水北調要求,2005年大壩再次“穿衣戴帽”,在老壩基礎上再增高10多米,創造工程奇蹟。

  • 南來之水——南水北調通水十年記丨丹江渠首看變化

    “龍頭開、南水來”。作為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總幹渠的引水渠首,陶岔渠首擔負着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沿線地區輸水的重要任務。距渠首不遠的鄒莊村是丹江口水庫的一個移民村,2011年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搬遷至現址。直播來到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探訪南水北調中線的“水龍頭”——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帶你走進移民新村看變化。

  • 湖北丹江口:“空、天、地、水”全方位護水

    大屏幕上,無人機扇動“翅膀”起飛,跟隨它的“眼睛”,碧水、青山、小島、夕陽盡收眼底……在湖北丹江口市水庫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調度員周淑婷輕輕點幾下鼠標,十幾公里外的無人機立刻從機庫起飛,按照設定的路線巡飛。

  • 茅塔河的生態經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南水”好不好,表現在水庫,根子在源頭。記者近日來到丹江口水庫上游茅塔河流域,探尋一泓清水何以清澈的奧秘。

  •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持續向好

    2014年正式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水質總體優良,長期穩定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準。隨着生態保護力度越來越強,每年符合Ⅰ類水質的天數和指標個數持續保持在高位。

  • 北京2023-2024年度“南水”調水量創歷史紀錄

    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北京段工程2023-2024年度調水工作於10月31日24時正式結束。這期間,北京市南水北調幹線管理處調水量達到13.45億立方米,超額2億立方米完成年度調水任務,創“南水”進京以來年度調水量歷史新高。

  • 湖北丹江口:水質監測“守望人”為丹江水把好關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有一支團隊,他們負責對丹江口水庫及沿岸的水質採樣和檢測。天剛濛濛亮,監測站水質室主任熊屹帶領團隊乘船深入丹江口水庫,前往預定地點提取水樣。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尋訪丹江口志願“小水滴”

    “守水護水是天大的事”“像眼睛容不下沙子一樣容不下垃圾和污水”……在南水北調水源區湖北十堰丹江口市,這樣的標語十分常見。記者聽聞,“一泓清水”的背後,有一群守水護水的“小水滴”志願者,近日得以一探究竟。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河南淅川:庫區農民端上“綠飯碗”

    近年來,當地把“水質保護”和“産業發展”兩大責任一肩扛,立足水源地區位優勢,積極發展中藥材、特色林果、鄉村旅游等生態産業,丹江口水庫淅川庫區農民們逐漸端上了“綠飯碗”。

  •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超額完成年度調水任務

    記者1日從水利部和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獲悉,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順利完成2023—2024年度調水工作,截至10月31日累計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調水83.37億立方米,為年度計劃的118%。

  • 南水之源:遇見丹江口

    丹江口水庫70餘年的歷史,從某種角度來説,也是南水北調從構想到實現的見證。它被稱為“亞洲天池”,它的大壩“穿衣戴帽”兩次建成相隔數十年,它的水質全年超過300天為Ⅰ類水,它有“天羅地網”守護“不讓一滴污水進入”……南水之源,遇見丹江口,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丹江口。

  • 南來之水——南水北調通水十年記|人人都是“守井人”

    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擔負着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使命擔當。記者深入水源核心地,探尋“守井人”守水護水的“真功夫”和“靠水吃水”的“水功夫”。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尋找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又名桃花魚,因其形如桃花又常在桃花盛開的時候出現而得名。桃花水母對水質、水生態環境要求極度嚴苛,數量稀少,故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近些年,隨着環境保護力度加大,桃花水母屢屢見諸報端,但大都是一些人跡罕至的小溪小湖。丹江口水庫如此巨大的水體,出現桃花水母,無疑令人驚奇,也是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和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最佳佐證。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從“壩首第一村”看南水北調移民生活新變化

    今年是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十周年。在建設的過程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點丹江口水庫附近有數十萬居民為了給工程施工和水庫蓄水讓路而搬離了原住處。今天,讓我們走進有着“壩上第一村”之稱的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蔡灣村,看看這座距離大壩不到500米的移民村有什麼樣的新變化。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一滴水背後的經濟學

    一滴水背後能有什麼?能匯聚成一泓清水潤澤北方,也能發展出百億産業強縣富民。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行進式報道第一站,記者在湖北十堰丹江口找到的答案。

  • “南來之水——南水北調通水十周年”系列直播丨探源丹江口

    武當山下的丹江口水庫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如同北方億萬人的“大水井”。新華社直播團隊來到武當山下,帶你探秘丹江口大壩的前世今生,“問道”一江清水北流的“獨門絕技”,感受“挖井人”移民的新生活。

  • 守水護水 湖北十堰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新突破

    空、天、地智慧監管體系構建守水護水硬核實力,小流域綜合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庫區人民生産生活方式向“綠”轉變……記者在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行進式採訪時發現,守水護水倒逼十堰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新突破,促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

  • 丹江口水庫:南水千里潤北國

    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湖”之稱的丹江口水庫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東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自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以來,已累計調水超660億立方米,京津冀豫4省市1.08億人受益。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0周年。現在,首都人民每3杯水中,就有2杯來自丹江口水庫。

  • 南水北調中線向天津調水超100億立方米 成為天津市供水主水源

    記者從天津市水務局獲悉,截至9月10日1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向天津市調水超100億立方米,已經成為天津市供水主水源。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天津幹線和天津市內配套工程實現同步通水,成為繼引灤入津工程之後,天津的又一條城市供水生命線。天津市大部分區域實現引江、引灤雙水源保障,有效化解了城市供水“單一性、脆弱性”的矛盾。

  • 南水北調中線行丨沙河渡槽:水到渠成 從天而過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穿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4大水系。南水千里北送,全程自流,而且全封閉運行。這意味着1000多公里的輸水線,要穿過幾十條大小河流。架設渡槽是輸水線路穿越河流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