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1月1日電 題:河南淅川:庫區農民端上“綠飯碗”
新華社記者馬意翀
河南省淅川縣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地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區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龍頭”,肩負着清水北送的重任。
近年來,當地把“水質保護”和“産業發展”兩大責任一肩扛,立足水源地區位優勢,積極發展中藥材、特色林果、鄉村旅游等生態産業,丹江口水庫淅川庫區農民們逐漸端上了“綠飯碗”。
金銀花變“增收花”
唐王橋村位於淅川縣九重鎮,緊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淅川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廉成道告訴記者,為了讓這裡的農民端上“綠飯碗”,吃上“生態飯”,當地深入考察論證後,引入福森集團中藥材種植開發有限公司,在村裏建設了1萬多畝的金銀花種植基地,把金銀花變成群眾的“增收花”。
“金銀花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適應性廣,生命力強,是一種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種植時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可以很好地保護環境。”廉成道説。
福森集團總經理劉成岐&&,該基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每年可採摘4茬花,産出近千噸的優質中藥原材料,實現年産值3億元以上,助力農民增收。
在金銀花種植基地內記者看到,一望無際碧綠茂盛的金銀花樹生機勃勃,一盞盞太陽能殺蟲燈立在田間,十幾位村民正手腳麻利地修剪金銀花。
“現在我天天有活兒幹,月月有收入。除草、澆水、摘花、鋤地各種工作我都會幹,一天能掙一百元左右。加上十幾畝土地的流轉費,一年全家收入超過三萬元。收益比種莊稼好多了!”今年78歲的唐王橋村村民高書華説。
黃金梨成“金疙瘩”
“富硒黃金梨味甜汁多,根本不愁賣。”在淅川縣金河鎮龔井村的富硒黃金梨産業基地,基地負責人崔國平正與多位村民將保鮮庫中的黃金梨拿出進行分揀、打包、裝車……一派繁忙景象。
崔國平告訴記者,他九年前流轉土地500多畝,種植黃金梨40000多株,一斤售價6至8元不等,帶動周邊數十名農戶從事套袋、採摘等工作,人均年增收5000元。黃金梨已經成了周邊農戶增收的“金疙瘩”。
“我們採用水肥一體化灌溉,全部使用農家肥,不僅省時省工,也減少了氮磷鉀等化肥的用量,可以防止土壤板結,減少面源污染,更能提高梨的口感與品質。我們不僅是丹江口水庫淅川庫區良好生態的受益者,更應該是守護者。”崔國平説。
淅川縣林果發展中心辦公室主任王淑楠&&,為促進生態林果産業健康發展,淅川縣整合涉農資金,每年投入林果補貼資金2000多萬元,從果園灌溉、生物物理防治,到數字監控等方面實施精細化管理,推動林果産業提質增效。同時通過建設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讓淅川林果通過網絡走出淅川、走向全國。
目前,淅川已發展生態林果23萬餘畝,金銀花等中藥材10萬畝左右,全縣林果業産值達6億元,10萬庫區群眾依託林果,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青山有“價” 綠水含“金”
守護綠水青山,收穫“金山銀山”。淅川縣旅游發展中心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近年來,當地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水源地全域旅游與生態文明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個、3A級景區4個,發展省級生態旅游示範鎮3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12個,全縣旅游從業人員3萬餘人,年接待游客800余萬人次,到淅川的游客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在位於淅川縣馬蹬鎮石橋村的4A級景區“丹江大觀苑”,只見丹江口水庫碧波蕩漾、波光粼粼。石橋村55歲的村民李光山從2011年以來一直在景區從事設備維護等工作。
“以前,我只能外出打工或在家務農,種麥靠天收,一畝地最多産幾百斤……現在我在景區一個月收入能達到3000多元,我的愛人和兒子也都在這裡上班。景區把家裏的十幾畝坡地流轉過去,還給我們繳納五險一金。”李光山説。
丹江大觀苑景區常務副總經理張清波告訴記者,景區佔地6.38平方公里,為守護好水庫生態環境,專門投資建設了4套污水處理系統,餐廚等生活垃圾“量身定制”收運線路,確保統一收集,應收盡收。景區附近村裏還組建了清漂、護水、護林隊伍,常態化開展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努力保護好一庫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