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1月2日電 題:茅塔河的生態經
新華社記者田中全、李思遠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南水”好不好,表現在水庫,根子在源頭。記者近日來到丹江口水庫上游茅塔河流域,探尋一泓清水何以清澈的奧秘。
茅塔河全長43公里,是丹江口水庫入庫河流的二級支流,也是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河流中的一條。作為“南水”的源頭之一,茅塔河水質的變化,不僅關乎沿岸居民的生活質量,還影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數千萬居民的飲水安全。
這是10月31日拍攝的茅塔河。新華社記者胡競文 攝
“大庫清”還需“小河凈”。十堰市茅箭區委書記張捍聲説,近年來茅箭區着眼茅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村、田、園、城”生態建設,確保茅塔河生態保持優良。
行至茅塔鄉康家村,與人們印象中的傳統山村不同,這裡道路平闊,房舍整潔,綠樹蔥蘢。見記者到來,村民王勇迫不及待地邀請記者到他家觀摩治污“神器”。
“村裏乾淨衞生,就是因為家家戶戶安裝了水衝式廁所、三格式化糞池、沉澱池和小型人工濕地微動力治污‘四件套’。”王勇説,以前家裏用的是旱廁,糞污直排入河,夏天到處是蒼蠅和蟲子;廁改後,生活污水經過多重工序,可實現無害化處理,達標排放。
説着,王勇撥開屋後一簇長勢旺盛的菖蒲,底下是一塊小型人工濕地,幾條小魚在水裏快活地游動。“你看,水質多好,還能養魚咧!”他説。
目前,茅箭區已對茅塔河流域202戶散居農戶進行了“四件套”改造。在農村集中居住區,還建設了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60套,推動農村污水收集率達95%。
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胡競文 攝
源頭治污是茅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
記者走訪了解到,為提升茅塔河水質,當地多措並舉,統籌岸上岸下,實施雨污分流、清淤疏浚、尾水治理等治水護水工作,還另辟蹊徑,開發水上菜園,凈化水源。
從康家村驅車向北行駛5公里,就是茅塔河水庫,一大片生態浮島坐落於水庫中央。划船靠近,只見一排排綠油油的水芹菜長勢旺盛,浮於水面。
“這是茅箭區創新實施的‘以菜凈水’水源涵養模式。水庫目前建有6000余平方米的生態浮島,在上面種植水芹菜、空心菜等蔬菜,能抑制藻類生長,改善水庫水質。”茅箭區南水北調水源區保護中心主任唐政説,而且這些蔬菜天然無公害,市場上很走俏,可謂一舉兩得。
從源頭治理到水源涵養,一系列措施不斷優化茅塔河水生態系統,構建起綠色的生態廊道。數據顯示,自2023年以來,茅塔河水質已由Ⅲ類提升為Ⅱ類及以上,氨氮等主要指標改善21%。
生態“顏值”帶來了經濟“産值”。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茅箭區積極拓展農文旅産業,發展特色農業,打造旅游路線。不少能人借勢返鄉,開起了民宿客棧,辦起了農家樂,茅塔河成了人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今年41歲的王啟迪8年前放棄在上海的工作,回到老家十堰,依靠山水資源,在茅塔河附近經營茶園、民宿等項目。“游客最嚮往大自然,今年以來,我們接待了10萬人次,最多時一天接待1000多人。”她説。
站在山腰遠眺,茅塔河蜿蜒如帶、婀娜多姿,碧水青山相互映襯、安靜祥和,怎一個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