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江西小鎮,筆下有萬金

聚焦

活力中國調研行
  • 一個鎮 “一支筆” 繪就80多億元大産業

    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被稱為“中國毛筆之鄉”,是一座以毛筆聞名於世的千年古鎮。文港鎮毛筆生産作坊隨處可見,匠人們遵循古法制筆技藝,精心打磨每一支毛筆。 

  • 這座江西小鎮,筆下有萬金

    近年來,文港鎮積極推動毛筆製作技藝傳承創新,不斷擦亮“晏殊故里·進賢文筆”文化品牌,在一筆一劃之間,書寫文化中國的澎湃活力。

  • 從“圍起來”到“火出圈”!滕王閣“三還於民”,南昌算對這筆賬

    登閣憑欄遠眺,贛江遙接雲天,落霞隨水波起伏蕩漾。來自各地的游客登上“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在“落霞與孤鶩齊飛”意境中,觸摸的不僅是文脈傳承的溫度,更有因城市更新而愈加蓬勃的生命力。

  • 從封閉景區到“城市客廳”!滕王閣景區“還江於民”如何激活文旅新動能?

    滕王閣是江西南昌的文化地標,因唐代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而聲名遠揚,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24年,南昌全力推進滕王閣景區“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及北擴工程,在2025年1月1日竣工並對外開放。改造提升過程中,滕王閣景區收費區域縮小,免費區域擴大,景區一度面臨門票收入下降和運營成本增加的壓力。

  • 走入民生場景 AI點亮美好生活

    從醫療到教育,從辦公到出行……記者在安徽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時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産力,釋放想象力,帶動更多的新消費場景出現。

  • 解鎖低空經濟密碼——看航空小鎮如何打造産業發展新引擎

    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打造“天地一體”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中國低空經濟迎來發展風口。在安徽蕪湖,一座初具規模的航空小鎮為這片土地注入澎湃動能。位於蕪湖市灣沚區航空小鎮的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總裝線上,工人們正忙着調試、組裝通航飛機,機庫內一架架嶄新的通航飛機整裝待發。該公司成立12年來,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引領”轉型。

  • “劇透”未來!從低空到太空,看産業發展新脈動

    低空經濟與商業航天作為備受關注的新興産業,已成為驅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據預計,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也將突破2.5萬億元。隨着低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以逐夢蒼穹為目標的商業航天也在星辰大海中書寫着中國智造的“加速度”。

  • 升級!老“引擎”跳動智慧“心臟”

    一邊是老牌工廠有了新面貌,一邊是工業老城探出發展新路。“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城市,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蚌埠就已經是中國傳感器研發製造基地。”蚌埠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陶廣生説,進入萬物互聯時代,蚌埠市搶抓産業轉型升級新機遇,圍繞智能傳感産業延鏈、補鏈、強鏈,全力打造“中國傳感谷”。

  • 當“傳感黑科技”遇見“航天新勢力”:一座老工業城市的“精度”與“高度”傳奇

    “中國傳感谷”建成了安徽省內唯一的集成電路和MEMS(微電機系統)晶圓生産線,構建自主可控的芯體和傳感器技術體系,已成為安徽省人工智能産業布局的重要一環。而不遠處的“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産業園”的逐步落成,為蚌埠的商業航天産業的騰飛注入新動力。

  • 起飛!從“米市”走出航空小鎮

    7月3日,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活動的記者來到航空小鎮。灣沚區委常委、副區長朱應華介紹,在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的引領帶動下,航空小鎮已集聚通航整機、無人機製造、航空新材料、低空智聯體系、低空運營等全産業鏈企業近200家,通用航空“中國心”“中國腦”“中國槳”能在蕪湖實現“中國造”“中國修”。

  • 從製造到“智造”——機器人解鎖未來新圖景

    智慧的“頭腦”、靈活的“四肢”…… 經過十多年深耕細作、精心培育,安徽蕪湖機器人産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跟跑到領跑、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發展,形成了以埃夫特六軸機器人為代表的“國字號”機器人産業集群,綜合排名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 好用好玩!AI點亮百姓生活

    記者們行走在合肥這塊創新沃土上,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産力,釋放想象力,帶動更多的新消費場景出現。

  • 安徽未來産業“多點開花” 科創引擎澎湃有力

    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裏,方圓幾公里內,量子産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 AI賦能!新能源汽車跑出“智造”加速度

    在江淮汽車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尊界超級工廠,超過1800&智能機器人作業,實現衝壓、焊裝、涂裝、總裝車間全面自動化與數字化,借助自研算法及工業級監控機器人,對1500個關鍵點進行AI視覺檢測,對外觀微小瑕疵的檢測精度可達0.2毫米;

  • “柔性定制,智造升級”——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一線觀察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1至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別達569.9萬輛和560.8萬輛。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精密高效的産業鏈支撐。安徽作為新能源汽車産業大省,匯聚了眾多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及整車製造企業。

  • “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産業圖譜”

    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裏,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産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 “製造業朋友圈”裏走出的單項冠軍

    廣州有“顯示之都”的稱號,這裡培育了超10家百億級龍頭企業、超10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3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匯聚産業相關企業超2000家,規上工業企業近500家。

  • 造房子就像“搭積木” 模塊化建築向“綠”而生

    不同於人們印象中的“建房子”場景,這裡沒有飛揚的塵土,更沒有轟鳴着的挖掘機、來回穿梭的推土機。車間內的項目管理信息&&上,訂單狀態、工期計劃、項目完成進度等一目了然,利用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進行數字化設計建造是這裡的常態。

  • 這個“大眼萌”有真本領

    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重點圍繞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核心功能部件、無人自主技術、工業大數據等方向開展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已在控制技術、感知技術、大功率激光器、無人自主技術等研發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廣東加快布局未來産業新高地

    在創新之城——深圳,一台靈巧的人形機器人不僅能跳舞,更承載着新一輪智能革命的想象空間。

  • 廣東廣州:科技助力文旅産業發展

    廣州勵豐文化科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手段助力文旅産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借助聲光電設備、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游覽等創新文旅項目。

  • 觸摸!鋼鐵身軀的創新脈搏

    一台機器人化身“銀色舞者”,現場跳起了電影《功夫》裏的“斧頭舞”,亮相、跨步、揮手、轉身……一整套動作節奏準確、鏗鏘有力。“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廳,數個直立的人形機器人映入眼簾,它們被天花板吊架垂下的一根根纜繩牽引着雙肩,如同木偶戲中準備登場的演員。

  • 一塊屏幕背後的“製造業朋友圈”

    一塊屏幕,不止是成百上千個廠商追尋技術創新的載體,也是廣州以“製造業朋友圈”協同創新的縮影。在黃埔區,樂金、視源、創維等龍頭企業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超高清顯示模組生産基地;增城區積極布局上游電子化學品及材料專區;南沙區相關龍頭企業在彩色電子紙領域取得新突破……

  • 看!“機械之心”在這所智能研究院澎湃

    在長方形的測試水池裏,一台明黃色的“鐵疙瘩”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入水底,看似笨重的身軀卻靈活得仿佛一條游動的魚。這款用於水下檢測的智能機器人,可以在“一沉一浮”間實現對水下情況全方位、無死角的探測作業。

  • 聽!松山湖畔創新與産業的交響曲

    走進位於廣東東莞松山湖畔XbotPark機器人基地9樓的本末科技,兩個分別名為“刑天”和“TITA”的機器人“腳踩風火輪”,正在一個面積約30平方米的測試場上靈活地轉圈、爬坡。

  • 中國衛星架起“天路” 技術進步普惠八方

    泰國偏遠地區的老人通過視頻與遠在曼谷的醫生實現了“面對面”診療,而幫助醫患跨越山川阻隔的,是來自中國的衛星。近年來,中國商業航天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取得多項技術突破,還將技術進步的紅利普惠到世界各地。

  • 北京商業航天集群點燃星河夢想

    300多家高新航天企業、46家全國商業航天百強企業在京設點,70%以上的民營火箭整箭企業集中於此,構建起覆蓋火箭、衛星、測控、應用等環節的産業體系……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正以商業航天為畫筆,在太空寫下創新答卷。

  • 感受商業航天的“北京速度” 領域內高新技術企業超300家

    目前,北京擁有國內最全的商業航天産業鏈條,商業航天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超300家,核心研發單位、上市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約佔全國50%。

  • 手術機器人發展惠及更多患者

    通過單一小切口完成各類微創手術、不開顱微創進行神經外科手術,在北京,手術機器人正幫助越來越多的醫生以更小的創傷實現同等乃至更好的治療效果,惠及更多患者。

  • 向“智”!中國機器人“跑”起來

    在北京市機器人産業園(亦莊)的“機器人大世界”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最新觀看了一場趣味足球賽,比賽雙方是來自北京加速進化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正是這款機器人,讓中國團隊在今年3月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德國公開賽上奪得冠軍。

  • 這個“城”,不一般!

    從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發出“第一束光”,到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破解地球密碼、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解碼生命奧秘……科學之光,正在照亮科學之城。

  • 每3天一顆星!——從“造星工廠”到太空織網的“銀河速度”

    走進北京銀河航天方舟實驗室,十萬級潔凈車間裏,自動焊機正以毫伏級的電壓精度進行柔性電池片的焊接,相鄰的自動貼片機同時以0.05毫米級的精度把電池片嵌入柔性基板,製造薄如蟬翼的衛星翅膀。這一幕高端製造場景,正是“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在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首家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探訪時看到的畫面。它將衛星製造從“定制化手工作坊”推向“數字化生産線”,其年産150顆衛星的突破,已接近13年前全球年均衛星發射總量。

  • 年營收超300億 北京成機器人産業創新策源地

    據北京市經信局消息,2024年全市機器人産業營收超過300億元,同比增長近50%,目前北京擁有機器人骨幹企業400余家,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近30家。

  • 逐浪大潮!“千年古都”變身“人工智能第一城”

    薈萃我國頂尖人工智能學者、研發機構以及數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業、人工智能大模型;孵化出我國第一個千億參數大模型、第一個AI智能體、第一家AI“獨角獸”、第一個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北京,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正以更智能、更新潮的面孔刷新“北京印象”。

  • AI填報志願:工具不能替人抉擇

    6月17日,“活力中國調研行”的記者們來到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這裡,多位AI專家建議高考考生,AI可以作為填報志願的重要輔助工具,但由於AI工具仍不成熟,最終決策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 “AI司機”攜中國標準駛向世界

    16日,記者來到馭勢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台貌不驚人的藍色無人車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它不僅賣出了豪車身價,還書寫了機場運輸的新規則。在機場的物流運輸中,無人車可以實現7×24小時全天候、全流程作業,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極大提升了物流運力。從北京研發技術到香港落地應用,從中國制定標準到世界推廣産品,中國的科創企業正在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出海”之路。

  • 北京加速構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地

    汽車是北京製造業第一大産業;北京是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准入與上路通行”和“車路雲一體化應用”雙試點城市;北京擁有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三個國家級汽車領域創新中心;北京奔馳、小米汽車、理想汽車等8家整車企業在京生産製造……一組數據背後,是北京加速構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地的底氣。

  • 76秒,下線一輛車!——在小米汽車工廠感悟分秒間的創新力

    佔地面積超70萬平方米,相當於100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工廠;每76秒就可以産出一輛新能源汽車,我國車企生産的一些新紀錄在這裡誕生……京郊午後,陽光將小米汽車工廠銀灰色的巨型廠房輪廓勾勒得棱角分明,車間內涌動着創新的脈動。

  • 雷軍:智能製造使小米站到汽車製造業前端

    6月16日,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北京主題採訪活動媒體見面會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談小米汽車:突破核心技術,把握用戶需求。正是智能製造,使小米站到汽車製造業的前端。

  • 雷軍:堅定“技術為本” 創新持續投入

    6月16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北京小米汽車工廠媒體見面會上發言。在雷軍看來,創新持續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堅定‘技術為本’的鐵律,小米過去5年投入超1000億元用於研發,在很多核心能力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未來5年計劃再投入2000億元,繼續衝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新高峰。”

  • 雷軍:攻關核心技術 注重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6月16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北京小米汽車工廠媒體見面會上發言。雷軍説,面對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小米攻關核心技術,提升硬核競爭力,注重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正是智能化製造,使小米站到汽車製造業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