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創新力成就生産力——“活力中國調研行”感受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

近日,記者兵分多路,深入北京、廣東、安徽等地採訪時看到,各地正在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加速奔跑,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聚焦

活力中國調研行
  • 從這裡一窺東北鄉村的未來——走進光東村

    許多人腦海中都曾有過一處嚮往的田園,那裏有平疇沃野、綠水青山,那裏能安放下日子的暖,生長出産業的旺,牽繫着鄉愁的根……近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採訪時,似乎找到了這樣一處村莊。

  • 從稻菽千重浪到民富産業興 農文旅融合讓黑土地變成“聚寶盆”

    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吉林省多地正以農文旅融合為筆,發展鄉村旅游,在稻浪翻滾間描繪出一幅産業興、風景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 “蓋被”、科創、延鏈——探尋“黑土糧倉”的增收密碼

    松遼平原腹地,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深入這裡的吉林梨樹、公主嶺等全國産糧大縣,走進田間地頭、科創中心、加工企業,從黑土地保護到農業科技應用,再到玉米産業鏈延伸,探尋“黑土糧倉”的增收密碼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氣。

  • 在汽車工業“搖籃”總部探索賽博“黑科技”

    近日,“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中國一汽NBD總部創新成果展區,探索了這裡賽博風滿滿的“黑科技”。從超級跑車到飛行汽車,見證了工業美學與數智科技的交融。

  • “一根絲”牽起發展新動能

    只有頭髮絲十分之一那麼粗,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到吉林省吉林市採訪時,被碳纖維這種神奇的黑色絲線所吸引。

  • 農技創新!智慧農業蹚出黑土糧倉豐産增收新路徑

    近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全國産糧大縣——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在梨樹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廣袤的玉米田鬱鬱蔥蔥,玉米苗挺拔茁壯,盡顯黑土地的蓬勃生機。

  • 新能源汽車電池“退休”後去哪了?

    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吉林省,記者來到富奧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全流程。新能源汽車換了新電池,舊電池難道只能當垃圾?當然不!有些仍有利用價值的“退役”電池或將迎來它們“職業生涯”嶄新的篇章。

  • 數智賦能!在老工業基地見證數智化汽車製造新活力

    7月中旬,吉林省長春市,“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了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廠區。走進工廠,一幅充滿未來科技感的汽車製造場景映入眼簾——衝壓、焊裝、涂裝、總裝、電池電驅車間星羅棋佈,工業機器人手臂升降旋轉,自動導航運輸車往來穿梭,智能控制屏幕上數字閃爍,在自動化機械與專業人工的配合下,每54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順利下線。

  • 二産“升級”:東北老工業基地 創新成為關鍵詞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熱土上,吉林正以創新為引擎推動第二産業煥發新生機。吉林化纖集團這家有着60多年歷史的老牌企業正在“一根絲”上作精深文章,人造絲、竹纖維、晴綸纖維、碳纖維……自主研發的高強度碳纖維可用於航空航天領域,大絲束産品成為風電葉片、體育器材的“黃金原料”,生物質新型人造絲産品直供一線國際服裝品牌,滑雪裝備、魚竿、自行車……碳纖維原料的發展還在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 在中國汽車“搖籃”見證工業數智化轉型新活力

    高速磁懸浮列車、智能動車組、氫能源市域列車……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長客”)生産車間內,一款款高端軌道客車産品令人目不暇接。近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吉林省,在中車長客,記者切身感受到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的高質量發展。

  • 從“滑雪勝地”到“四季長紅”——“避暑經濟” 激發松花湖“生態文旅”新活力

    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的松花湖通過生態修復與文旅融合,建成滑雪、露營、帆船等多元業態集群,為區域發展注入澎湃活力。如今,松花湖再次抓住機遇,發展“避暑經濟”。夏日的松花湖度假區游人如織,年接待量突破百萬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5%,實現了從“滑雪勝地”到“四季長紅”的又一次蛻變。

  • 記者Vlog:一根“絲”的千變萬化

    “一根絲”能有多強?7月16日,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的腳步,走進吉林化工集團。在生産車間,一根根化纖被加工成比鋼更強、比鋁更輕的碳纖維。它們不但能被運用在航空領域,更以接地氣的方式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輛不足7公斤重的碳纖維自行車。從原絲到你我腳邊的低碳出行,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中國“智”造的新“纖”故事。

  • 百變人參、溫泉養魚、手機種瓜——吉林農業盡顯科技范兒

    整片原切人參凍幹片裹上黑巧或白巧;將人參凍幹片和奶茶粉混合衝出一杯奶茶……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東響水村的“博大農林長白山人參生産研發基地”,“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感受到了人參“大變身”的魔力。

  • 時速達450公里!智慧産線助力中國高鐵更快更穩

    來到位於吉林長春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被一款外形靚麗、內部科技感十足的CR450動車組吸引。這款由中車長客參與研製的動車組樣車在不久前結束的武宜高鐵正線試驗中,最高試驗速度超過450km/h。

  • 一産“煥新”:黑土地上 田間滿滿硬科技

    在東北黑土地的腹地吉林,一場由科技驅動的農業變革正在悄然上演。在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馬鞍山村的智能溫室裏,藤蔓上,一顆顆甜瓜在物聯網的呵護下甜蜜生長,新型透光棉被能將陽光轉化為熱能,即便寒冬臘月棚內溫度也能穩定在35℃,物聯網傳感器像“隱形管家”,實時監測溫濕度、光照度,一旦甜瓜生長環境偏離32-38℃的黃金區間通風板便自動開闔。更神奇的是,“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手機App就能精準調控營養液配比,讓每株瓜苗都能“按需取食”。

  • 在純電動車型生産基地感受“數智脈動”

    近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走進吉林省,記者來到位於長春市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這裡也是奧迪在中國的首個純電動車型生産基地。

  • 中國一汽的“雙色奇蹟”

    如果要為汽車企業添一抹色彩,你會選擇哪個顏色?潔凈的白、淡雅的灰,亦或是清澈的藍?作為國有特大型汽車企業集團,中國一汽,把深邃的黑和充滿生機的綠作為企業的“主打色”。

  • 沿着東江走出深山,老區農業如何撬開灣區市場?

    近年來,贛州各地與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對接,借助深圳對口幫扶的優勢,培育起一批生産加工農産品的企業,助力贛南特色農産品走出深山老區。截至目前,贛州全市共有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90家、“圳品”品牌農産品31家。

  • 從採石場到“天上宮闕”:懸崖小鎮望仙谷的重生傳奇

    白天宛如“清明上河圖”再現,夜晚更似現實版的“仙俠世界”,這個名叫望仙谷的懸崖上小鎮,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游玩。然而在多年前,這裡卻因無序採石而造成環境破壞,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 從集市擺攤到扎根瓷都 美院女孩的“創業之路”

    “90後”湖北姑娘楊帆2018年畢業於湖北美院,當時她放棄已經考上的本校研究生,選擇來景德鎮創業。楊帆的創業之路從在陶溪川創意集市擺攤開始,每個周末,數百名年輕人帶着自己的創意陶瓷作品,在陶溪川擺攤售賣。擺攤賺的錢支撐楊帆讀完了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研究生。

  • 當傳統技藝遇上網紅流量 “90後”主播的景德鎮創業路

    江西景德鎮被譽為“千年瓷都”,近年來,悠久的手工制瓷歷史和包容多元、充滿活力的城市氛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景德鎮創業就業。如今,不足90萬的城區人口中,有6萬是“景漂”,很多是來這裡追逐夢想的年輕人。

  • 都市白領村裏“玩泥巴” 鄉村陶藝室裏的“療愈”生意

    在“北漂”“滬漂”之外,一個新的形容大規模流動群體的名詞在互聯網流行——“景漂”。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扎堆到江西景德鎮就業、創業。與北京、上海兩大一線城市不同,景德鎮僅僅是一座地級市。如今,不足90萬的城區人口中,有6萬是“景漂”。

  • 峽谷造“懸崖民宿”,“生産線”如何化身“風景線”?

    地處山區遠離城市、四週皆是懸崖峭壁、山體遍佈因礦山開採留下的“疤痕”……這些原本可能讓旅游體驗打折扣的“減分項”,如今卻成了讓望仙谷景區爆火的“加分項”。景區去年接待游客310萬人次,單日最高峰有3.3萬名游客涌入,全年實現旅游收入5.28億元。

  • “贛”出美麗!這裡的鄉村景美民富

    近日,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團隊來到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在江西正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畜禽糞污處理與有機肥生産的大型設備轟鳴運轉,生産出的沼氣與有機肥料,分別用作電網發電與農作物的養料。果蔬種植園區,西瓜、葡萄、荔枝等水果應季而熟,為記者送來清涼。

  • 在竹橋古村的飛檐黛瓦間,觸摸活力中國

    一場新雨,洗去竹橋村青石板路上的蒙塵。江西省金溪縣的這座古樸小村,在草木清香中甦醒,迎來新一批參觀者。帶領着學生們行走在竹橋村錯落有致的古宅之間,荊楚理工學院教師陸林楓連連稱嘆。

  • 破舊老屋圈“新粉”,這個空心村咋就變身江西“阿勒泰”?

    江西省南昌縣塔城鄉湖陂村,曾經是一個沉寂的村莊,村裏四分之一房屋空置,只留下留守老人與破敗老屋。一場源於“生態與産業”深度融合的蛻變為村莊帶來了生機。當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環境,引進新村民、培養新農人、發展新業態。

  • 收費區域“縮水”,滕王閣景區收入卻增長了

    到了南昌,一定不能錯過的景點就是滕王閣。現在的滕王閣景區在2023年實施了啟動了北擴工程。景區總面積已經達將近700多畝,令人意外的是景區把核心收費範圍由原來的將近300多畝縮小到56畝。但卻實現了客流量與旅游收入的雙增長。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的腳步,一起去探究這背後的秘密。

  • 椒“傲”與藥“強” 江西涉農産業向未來

    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團隊,記者近日來到江西省最大的辣椒單一品種避雨栽培基地——江西省高安市上湖鄉的高安富硒辣椒産業園。從這裡出發,一顆顆質地飽滿、辣中回甘的辣椒被運往多地,成為辣椒炒肉、寧都三杯雞等特色美食中的關鍵一味,豐富着中華大地上多元的美食版圖。

  • 一個鎮 “一支筆” 繪就80多億元大産業

    江西省進賢縣文港鎮被稱為“中國毛筆之鄉”,是一座以毛筆聞名於世的千年古鎮。文港鎮毛筆生産作坊隨處可見,匠人們遵循古法制筆技藝,精心打磨每一支毛筆。 

  • 這座江西小鎮,筆下有萬金

    近年來,文港鎮積極推動毛筆製作技藝傳承創新,不斷擦亮“晏殊故里·進賢文筆”文化品牌,在一筆一劃之間,書寫文化中國的澎湃活力。

  • 從“圍起來”到“火出圈”!滕王閣“三還於民”,南昌算對這筆賬

    登閣憑欄遠眺,贛江遙接雲天,落霞隨水波起伏蕩漾。來自各地的游客登上“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在“落霞與孤鶩齊飛”意境中,觸摸的不僅是文脈傳承的溫度,更有因城市更新而愈加蓬勃的生命力。

  • 這座名樓,為何從大唐開始就是頂流“網紅”?

    1300多年間,滕王閣經歷多次毀滅與重生,如同鳳凰涅槃,每一次浴火,都引來更熾熱的書寫。今年伊始,滕王閣景區北擴工程竣工,景區擴大至約700畝,約九成區域免費開放,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打卡。景區還將樓閣、岸邊、江面連通,“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

  • 從封閉景區到“城市客廳”!滕王閣景區“還江於民”如何激活文旅新動能?

    滕王閣是江西南昌的文化地標,因唐代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而聲名遠揚,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24年,南昌全力推進滕王閣景區“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及北擴工程,在2025年1月1日竣工並對外開放。改造提升過程中,滕王閣景區收費區域縮小,免費區域擴大,景區一度面臨門票收入下降和運營成本增加的壓力。

  • 走入民生場景 AI點亮美好生活

    從醫療到教育,從辦公到出行……記者在安徽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時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産力,釋放想象力,帶動更多的新消費場景出現。

  • 解鎖低空經濟密碼——看航空小鎮如何打造産業發展新引擎

    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打造“天地一體”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中國低空經濟迎來發展風口。在安徽蕪湖,一座初具規模的航空小鎮為這片土地注入澎湃動能。位於蕪湖市灣沚區航空小鎮的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總裝線上,工人們正忙着調試、組裝通航飛機,機庫內一架架嶄新的通航飛機整裝待發。該公司成立12年來,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引領”轉型。

  • “劇透”未來!從低空到太空,看産業發展新脈動

    低空經濟與商業航天作為備受關注的新興産業,已成為驅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據預計,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也將突破2.5萬億元。隨着低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以逐夢蒼穹為目標的商業航天也在星辰大海中書寫着中國智造的“加速度”。

  • 升級!老“引擎”跳動智慧“心臟”

    一邊是老牌工廠有了新面貌,一邊是工業老城探出發展新路。“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城市,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蚌埠就已經是中國傳感器研發製造基地。”蚌埠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陶廣生説,進入萬物互聯時代,蚌埠市搶抓産業轉型升級新機遇,圍繞智能傳感産業延鏈、補鏈、強鏈,全力打造“中國傳感谷”。

  • 當“傳感黑科技”遇見“航天新勢力”:一座老工業城市的“精度”與“高度”傳奇

    “中國傳感谷”建成了安徽省內唯一的集成電路和MEMS(微電機系統)晶圓生産線,構建自主可控的芯體和傳感器技術體系,已成為安徽省人工智能産業布局的重要一環。而不遠處的“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産業園”的逐步落成,為蚌埠的商業航天産業的騰飛注入新動力。

  • 起飛!從“米市”走出航空小鎮

    7月3日,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活動的記者來到航空小鎮。灣沚區委常委、副區長朱應華介紹,在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的引領帶動下,航空小鎮已集聚通航整機、無人機製造、航空新材料、低空智聯體系、低空運營等全産業鏈企業近200家,通用航空“中國心”“中國腦”“中國槳”能在蕪湖實現“中國造”“中國修”。

  • 從製造到“智造”——機器人解鎖未來新圖景

    智慧的“頭腦”、靈活的“四肢”…… 經過十多年深耕細作、精心培育,安徽蕪湖機器人産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跟跑到領跑、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發展,形成了以埃夫特六軸機器人為代表的“國字號”機器人産業集群,綜合排名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 好用好玩!AI點亮百姓生活

    記者們行走在合肥這塊創新沃土上,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AI正在快速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好解放生産力,釋放想象力,帶動更多的新消費場景出現。

  • 安徽未來産業“多點開花” 科創引擎澎湃有力

    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裏,方圓幾公里內,量子産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 AI賦能!新能源汽車跑出“智造”加速度

    在江淮汽車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尊界超級工廠,超過1800&智能機器人作業,實現衝壓、焊裝、涂裝、總裝車間全面自動化與數字化,借助自研算法及工業級監控機器人,對1500個關鍵點進行AI視覺檢測,對外觀微小瑕疵的檢測精度可達0.2毫米;

  • “柔性定制,智造升級”——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一線觀察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1至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別達569.9萬輛和560.8萬輛。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蓬勃發展,得益於精密高效的産業鏈支撐。安徽作為新能源汽車産業大省,匯聚了眾多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及整車製造企業。

  • “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産業圖譜”

    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裏,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産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 “製造業朋友圈”裏走出的單項冠軍

    廣州有“顯示之都”的稱號,這裡培育了超10家百億級龍頭企業、超10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3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匯聚産業相關企業超2000家,規上工業企業近500家。

  • 造房子就像“搭積木” 模塊化建築向“綠”而生

    不同於人們印象中的“建房子”場景,這裡沒有飛揚的塵土,更沒有轟鳴着的挖掘機、來回穿梭的推土機。車間內的項目管理信息&&上,訂單狀態、工期計劃、項目完成進度等一目了然,利用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進行數字化設計建造是這裡的常態。

  • 這個“大眼萌”有真本領

    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重點圍繞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核心功能部件、無人自主技術、工業大數據等方向開展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已在控制技術、感知技術、大功率激光器、無人自主技術等研發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廣東加快布局未來産業新高地

    在創新之城——深圳,一台靈巧的人形機器人不僅能跳舞,更承載着新一輪智能革命的想象空間。

  • 廣東廣州:科技助力文旅産業發展

    廣州勵豐文化科技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手段助力文旅産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借助聲光電設備、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游覽等創新文旅項目。

  • 觸摸!鋼鐵身軀的創新脈搏

    一台機器人化身“銀色舞者”,現場跳起了電影《功夫》裏的“斧頭舞”,亮相、跨步、揮手、轉身……一整套動作節奏準確、鏗鏘有力。“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來到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廳,數個直立的人形機器人映入眼簾,它們被天花板吊架垂下的一根根纜繩牽引着雙肩,如同木偶戲中準備登場的演員。

  • 一塊屏幕背後的“製造業朋友圈”

    一塊屏幕,不止是成百上千個廠商追尋技術創新的載體,也是廣州以“製造業朋友圈”協同創新的縮影。在黃埔區,樂金、視源、創維等龍頭企業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超高清顯示模組生産基地;增城區積極布局上游電子化學品及材料專區;南沙區相關龍頭企業在彩色電子紙領域取得新突破……

  • 看!“機械之心”在這所智能研究院澎湃

    在長方形的測試水池裏,一台明黃色的“鐵疙瘩”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入水底,看似笨重的身軀卻靈活得仿佛一條游動的魚。這款用於水下檢測的智能機器人,可以在“一沉一浮”間實現對水下情況全方位、無死角的探測作業。

  • 聽!松山湖畔創新與産業的交響曲

    走進位於廣東東莞松山湖畔XbotPark機器人基地9樓的本末科技,兩個分別名為“刑天”和“TITA”的機器人“腳踩風火輪”,正在一個面積約30平方米的測試場上靈活地轉圈、爬坡。

  • 中國衛星架起“天路” 技術進步普惠八方

    泰國偏遠地區的老人通過視頻與遠在曼谷的醫生實現了“面對面”診療,而幫助醫患跨越山川阻隔的,是來自中國的衛星。近年來,中國商業航天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取得多項技術突破,還將技術進步的紅利普惠到世界各地。

  • 北京商業航天集群點燃星河夢想

    300多家高新航天企業、46家全國商業航天百強企業在京設點,70%以上的民營火箭整箭企業集中於此,構建起覆蓋火箭、衛星、測控、應用等環節的産業體系……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正以商業航天為畫筆,在太空寫下創新答卷。

  • 感受商業航天的“北京速度” 領域內高新技術企業超300家

    目前,北京擁有國內最全的商業航天産業鏈條,商業航天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超300家,核心研發單位、上市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約佔全國50%。

  • 手術機器人發展惠及更多患者

    通過單一小切口完成各類微創手術、不開顱微創進行神經外科手術,在北京,手術機器人正幫助越來越多的醫生以更小的創傷實現同等乃至更好的治療效果,惠及更多患者。

  • 向“智”!中國機器人“跑”起來

    在北京市機器人産業園(亦莊)的“機器人大世界”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最新觀看了一場趣味足球賽,比賽雙方是來自北京加速進化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正是這款機器人,讓中國團隊在今年3月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德國公開賽上奪得冠軍。

  • 這個“城”,不一般!

    從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發出“第一束光”,到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破解地球密碼、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解碼生命奧秘……科學之光,正在照亮科學之城。

  • 每3天一顆星!——從“造星工廠”到太空織網的“銀河速度”

    走進北京銀河航天方舟實驗室,十萬級潔凈車間裏,自動焊機正以毫伏級的電壓精度進行柔性電池片的焊接,相鄰的自動貼片機同時以0.05毫米級的精度把電池片嵌入柔性基板,製造薄如蟬翼的衛星翅膀。這一幕高端製造場景,正是“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在我國商業航天領域首家獨角獸企業銀河航天探訪時看到的畫面。它將衛星製造從“定制化手工作坊”推向“數字化生産線”,其年産150顆衛星的突破,已接近13年前全球年均衛星發射總量。

  • 年營收超300億 北京成機器人産業創新策源地

    據北京市經信局消息,2024年全市機器人産業營收超過300億元,同比增長近50%,目前北京擁有機器人骨幹企業400余家,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近30家。

  • 逐浪大潮!“千年古都”變身“人工智能第一城”

    薈萃我國頂尖人工智能學者、研發機構以及數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業、人工智能大模型;孵化出我國第一個千億參數大模型、第一個AI智能體、第一家AI“獨角獸”、第一個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北京,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正以更智能、更新潮的面孔刷新“北京印象”。

  • AI填報志願:工具不能替人抉擇

    6月17日,“活力中國調研行”的記者們來到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這裡,多位AI專家建議高考考生,AI可以作為填報志願的重要輔助工具,但由於AI工具仍不成熟,最終決策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 “AI司機”攜中國標準駛向世界

    16日,記者來到馭勢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台貌不驚人的藍色無人車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它不僅賣出了豪車身價,還書寫了機場運輸的新規則。在機場的物流運輸中,無人車可以實現7×24小時全天候、全流程作業,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極大提升了物流運力。從北京研發技術到香港落地應用,從中國制定標準到世界推廣産品,中國的科創企業正在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出海”之路。

  • 北京加速構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地

    汽車是北京製造業第一大産業;北京是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准入與上路通行”和“車路雲一體化應用”雙試點城市;北京擁有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三個國家級汽車領域創新中心;北京奔馳、小米汽車、理想汽車等8家整車企業在京生産製造……一組數據背後,是北京加速構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高地的底氣。

  • 76秒,下線一輛車!——在小米汽車工廠感悟分秒間的創新力

    佔地面積超70萬平方米,相當於100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工廠;每76秒就可以産出一輛新能源汽車,我國車企生産的一些新紀錄在這裡誕生……京郊午後,陽光將小米汽車工廠銀灰色的巨型廠房輪廓勾勒得棱角分明,車間內涌動着創新的脈動。

  • 雷軍:智能製造使小米站到汽車製造業前端

    6月16日,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北京主題採訪活動媒體見面會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談小米汽車:突破核心技術,把握用戶需求。正是智能製造,使小米站到汽車製造業的前端。

  • 雷軍:堅定“技術為本” 創新持續投入

    6月16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北京小米汽車工廠媒體見面會上發言。在雷軍看來,創新持續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堅定‘技術為本’的鐵律,小米過去5年投入超1000億元用於研發,在很多核心能力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未來5年計劃再投入2000億元,繼續衝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新高峰。”

  • 雷軍:攻關核心技術 注重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6月16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北京小米汽車工廠媒體見面會上發言。雷軍説,面對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小米攻關核心技術,提升硬核競爭力,注重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正是智能化製造,使小米站到汽車製造業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