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8月7日電 題:“潮涌”變“綠電” 浙江舟山兆瓦級潮流能發電工程穩定運行超八年
新華社記者許舜達、解益坤
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秀山島附近海域,涌動的海流之下,一組組巨大的“水下風車”正穩定旋轉。這裡便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工程——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工程。記者日前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到浙江調研發現,作為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領域的“探路先鋒”,眼前這座由我國科學家團隊攻堅打造的電站,正將永不停歇的海流,轉化為點亮海島風景、驅動産業發展的綠色電能。
“潮流能發電工程利用海水漲潮和退潮形成的動能來發電,就像海底的風力發電機。”項目總工程師林東告訴記者,自2016年首批機組下海以來,電站已持續穩定運行超過8年,源源不斷地將清潔電力輸入電網。
廣闊的海洋裏蘊藏着巨大的動力資源,海洋能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鹽差能等各種清潔可再生能源。開發海洋潮流能,猶如在驚濤駭浪中“捕獲”無形的力量,尤其在強腐蝕、高流速、複雜的海況下,要如何保障機械設備長期穩定運行?
林東介紹,團隊歷時8年,攻克高效渦輪設計、海洋防腐等多項核心技術難題,反復試驗後成功研發了3.4兆瓦LHD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系統群,讓機組在雙向高速海流衝擊下“立得住”“轉得穩”,從而實現持續高效穩定發電。
圖為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工程航拍(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我國海岸線長,海洋能資源待開發潛力大。地處沿海的浙江是海洋潮流能資源大省。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金田林認為,利用海洋潮流能進行發電,可以驗證經濟可行性、探索技術可行性,也是一種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發展的方向。“這提示我們除了風電、光伏發電以外,還存在開發更多其他清潔能源的可能性。”
潮流能機組要持續發電並網、實現規模化運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技術難題。據統計,自2016年8月26日正式並網發電以來,截至目前,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工程累計上網電量超783萬千瓦時,所發電量通過國家電網實現全額消納,相當於等效減少使用3132噸標準煤,減排7811噸二氧化碳,有效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圖為國網舟山供電公司工作人員為浙江LHD海洋潮流能發電工程開展日常巡檢工作。新華社記者劉銘翔 攝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李方&&,潮流能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的清潔能源,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産業。隨着技術探索發展和産業規模擴大,未來各類潮流能發電設施的建設會更加注重科學和環保。
“通過劃定一個合理的範圍,提前選址以避開海洋生態敏感區、海上重要航道等,把對海洋環境的潛在影響降至最低,真正做到綠色可持續發展。”李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