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記者手記|乘“蛟龍號”潛入深海
西北太平洋海山區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個小山包,最高的一個距離水面僅約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為海洋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也令這裡的深海世界豐富多樣。9月4日,記者搭乘正在進行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入深海,近距離認識這座獨特的海山。
-
特寫|“深海一號”船上實驗室的緊張4小時
航次首席科學家助理張東聲告訴記者,深海生物在離開生存環境後,其形態會快速發生變化,DNA鏈也會變得不再完整。科考隊員處理生物樣品時必須爭分奪秒,減少環境因素對樣品質量的影響。
-
“深海一號”船完成1000公里多波束測線任務
歷時22天,經過50條測線航線的航行,正在進行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的“深海一號”船於9月7日完成1000公里多波束測線任務。
-
“蛟龍號”從5500米深海帶回黑珊瑚及海百合幼體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進行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下潛科學家在5500米深海發現並採集到黑珊瑚及海百合幼體樣品。
-
“蛟龍號”從約4700米深海帶回5種生物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8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9次下潛作業,潛航員傅文韜、下潛科研人員張睿妍和王琪從4706米深海採集到5種生物樣品。
-
“蛟龍號”潛航員帶你一起深入海底
正在進行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近日完成第302潛次作業。在下潛作業中,“蛟龍號”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展開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蛟龍號”裏面是什麼樣?深海能夠看到哪些生物?讓我們跟隨潛航員齊海濱的鏡頭一探究竟。
-
“蛟龍號”首次搭載外國科學家下潛作業
19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搭載潛航員傅文韜、趙晟婭以及來自哥倫比亞的科學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的第2潛次作業,這是“蛟龍號”首次搭載外國科學家下潛作業。
-
跟隨“蛟龍號”深入海底 邂逅“深海花園”
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8月18日在西太平洋海域順利完成“蛟龍號”航次首潛,這也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首&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第300次下潛。
-
順利完成300潛!“蛟龍號”彰顯中國深潛實力
深海的奧秘,正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船時8月18日13時許(北京時間11時許),深藍色的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龍號”搭載科學家許學偉、潛航員齊海濱和張奕完成航次首潛,這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首&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第300次下潛。
-
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抵達首個作業區
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隨“深海一號”船,於船時18日0時許(北京時間17日22時許)抵達位於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首個作業區,“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在首個作業區開展5次下潛作業。
-
“深海大講堂”在西太平洋開講
12日,正乘坐“深海一號”船航行在西太平洋海域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在船上舉行第64期“深海大講堂”。本期大講堂中,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東聲帶領隊員了解西北太平洋蛇尾生物分類與連通性,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境外首席科學家、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圍繞中國南海冷泉區的物種組成、遺傳連通性和基因組學進行分享。
-
香港舉行儀式慶祝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起航
2024年西太平洋國際航次首席科學家、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在香港舉辦的儀式上發表視頻致辭&&,2024年西太平洋國際航次是首次有外國科學家搭乘“蛟龍號”開展深海科考,航次的規劃由內地、香港及海外科學家共同設計制定。期待通過該航次,與各國科學家開展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共同解決深海生態保護問題,構建美好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