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蛟龍號”下潛的背後-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8/30 21:20:34
來源:新華網

一次“蛟龍號”下潛的背後

字體:

  8月29日,“蛟龍號”大深度下潛前日,運維保障工程師宗樂調試“蛟龍號”照明系統。

  8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潛作業,潛航員齊海濱、中國科學家張東聲、尼日利亞科學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

  安全順利的每一次下潛都離不開“蛟龍號”運維保障團隊、“深海一號”船員團隊、航次科考隊員的通力協作。跟隨鏡頭,一起了解“蛟龍號”下潛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pagebreak

  8月30日,“蛟龍號”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後,下潛科學家與“蛟龍號”各團隊工作人員、中外科考隊員合影。

  8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潛作業,潛航員齊海濱、中國科學家張東聲、尼日利亞科學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

  安全順利的每一次下潛都離不開“蛟龍號”運維保障團隊、“深海一號”船員團隊、航次科考隊員的通力協作。跟隨鏡頭,一起了解“蛟龍號”下潛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pagebreak

  8月30日,“蛟龍號”運維保障工程師蔣盛(左)、修可順拆卸“蛟龍號”外殼,對蓄電池進行維護。

  8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潛作業,潛航員齊海濱、中國科學家張東聲、尼日利亞科學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

  安全順利的每一次下潛都離不開“蛟龍號”運維保障團隊、“深海一號”船員團隊、航次科考隊員的通力協作。跟隨鏡頭,一起了解“蛟龍號”下潛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pagebreak

  8月30日,“蛟龍號”運維保障工程師劉坤對返回甲板的“蛟龍號”進行係固。

  8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潛作業,潛航員齊海濱、中國科學家張東聲、尼日利亞科學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

  安全順利的每一次下潛都離不開“蛟龍號”運維保障團隊、“深海一號”船員團隊、航次科考隊員的通力協作。跟隨鏡頭,一起了解“蛟龍號”下潛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pagebreak

  8月30日,“深海一號”船水手董玉泉、張迪、宋思亮、王萌萌(從左至右)進行挂纜作業,將完成下潛的“蛟龍號”回收至“深海一號”船甲板。

  8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潛作業,潛航員齊海濱、中國科學家張東聲、尼日利亞科學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

  安全順利的每一次下潛都離不開“蛟龍號”運維保障團隊、“深海一號”船員團隊、航次科考隊員的通力協作。跟隨鏡頭,一起了解“蛟龍號”下潛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

pagebreak

  8月30日,船長趙鑫駕駛“深海一號”船抵達作業點,調整船舶航向姿態,協助“蛟龍號”布放下水。

  8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潛作業,潛航員齊海濱、中國科學家張東聲、尼日利亞科學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

  安全順利的每一次下潛都離不開“蛟龍號”運維保障團隊、“深海一號”船員團隊、航次科考隊員的通力協作。跟隨鏡頭,一起了解“蛟龍號”下潛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pagebreak

  8月29日,“蛟龍號”大深度下潛前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旭光為“蛟龍號”安裝海底羽狀流絮凝實驗裝置。

  8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潛作業,潛航員齊海濱、中國科學家張東聲、尼日利亞科學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

  安全順利的每一次下潛都離不開“蛟龍號”運維保障團隊、“深海一號”船員團隊、航次科考隊員的通力協作。跟隨鏡頭,一起了解“蛟龍號”下潛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pagebreak

  8月29日,“蛟龍號”大深度下潛前日,“蛟龍號”運維保障工程師王向鑫檢查“蛟龍號”搭載的作業工具。

  8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潛作業,潛航員齊海濱、中國科學家張東聲、尼日利亞科學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費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潛。

  安全順利的每一次下潛都離不開“蛟龍號”運維保障團隊、“深海一號”船員團隊、航次科考隊員的通力協作。跟隨鏡頭,一起了解“蛟龍號”下潛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聿昊 攝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