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真的“通中國”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5 22:40:58
來源:新華網

“中國通”真的“通中國”嗎?

字體:

  易凡(國際問題觀察員)

  2000年前,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在其著作《沉思錄》中曾説,“我們所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這雖然是作者對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差距的深度思考和對人類認識局限的一聲嘆息,但在涉華報道假消息氾濫的當下,這句話更有警醒意味,值得深思。

  很多人自認為對萬里之遙異國他鄉的認知並不比對隔壁鄰居的了解要少。但這種認知是真實全面的嗎?特別是當政府官員、普通民眾被看似客觀的學術報告、新聞報道所蒙蔽,不加甄別,照單全收,無異於被困在“楚門的世界”。

  10月底,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發布報告《穩定中美競爭》(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指出,不少美國專家學者錯誤翻譯、解讀中國官方文件,對塑造對華認知、制定對華政策産生消極作用。這些人中不乏前政府官員和自詡“中國通”的“政治精英”,正是他們的“權威”論調讓美國官員、民眾戴上“有色眼鏡”看到了一個不真實的中國。

  他們塑造的中國是“對抗好戰”的。

  中方有學者曾提出“我們在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等方面都與西方國家存在完全的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們同西方國家的鬥爭和較量必然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十分尖銳的”。這一提法是強調要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提升對矛盾和問題的預防能力。這對任何國家都再正常不過。但在某些別有用心的“知華”學者口中,卻變為中國要從意識形態出發,主動尋求與“異己”國家開展“暴力軍事對抗”(violent confrontation)。事實上,中國從不否認各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但也從不認為這會成為和平共處、交流互鑒的阻礙,更不主張因此就對立對抗、互相為敵。

  又如“法寶”一詞,原指佛家法器,現多被用來形容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經驗。中國官方文件經常提到“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是我們黨的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説的就是中國治黨治國的經驗方法。某些所謂的“漢學家”卻將“法寶”翻譯為“magic weapon”(魔法武器),憑空捏造出殺傷破壞的戰爭色彩。

  真正了解中國的人會明白,自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就崇尚“兼愛”“非攻”的思想,現在更是主張天下一家、命運與共。中華民族從來就沒有對抗、好戰的基因。

  他們塑造的中國是“專制獨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而一些西方學者卻把“專政”異化為“獨裁”。雖然兩個詞的英文翻譯都是dictatorship,但本質上卻有天壤之別。

  這些專家學者本應解釋好這個英文單詞在中國政治語境下的特殊意涵,但卻移花接木、指鹿為馬,刻意曲解概念,誤導民眾,給中國貼上“獨裁”標籤。

  事實是,中國實行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真正實現了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試問,如果中國是一個專制獨裁的國家,人民對政府的滿意度又怎會超過90%?

  他們塑造的中國是“對外擴張”的。

  中國共産黨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其根本目的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保證。歸根到底,中國是要把自己的事辦好,而不是要染指他國,更不是要稱霸世界。

  但一些美國學者卻盯着“世界一流”大作文章,以“國強必霸”的思維定式鏡像到中國身上,將軍隊建設的合理目標扭曲成“中國要將軍力投射到全世界,反映出中國想衝出東亞,成為美國的競爭者”(build a military capable of global power projection…the phrase reflects China’s goal to enhance its military presence beyond East Asia, positioning the PLA as a competitor to the United States)。

  事實是,在和平與安全問題上,中國是世界上紀錄最好的大國。中國奉行的是防禦性國防政策,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過去從沒有侵佔過他國一寸土地,未來也絕不會搞對外擴張、窮兵黷武那一套。

  無心之失還是包藏禍心?

  錯誤解讀中國的政策理念,是因為對中文一知半解的無心之失?這樣的情況可能存在。但就像蘭德公司報告裏指出的,更主要原因是這些人在翻譯時“選擇了比原文含義更強硬的英文表達”(Several of the authors have also translated Chinese terms with more hawkish English alternatives than the original Chinese language sources may imply)。

  在美國當前政治生態下,“對華示強”“對抗中國”已成為政治正確,是無知、無良、無德的媒體、學者吸引眼球、博取出位的捷徑。客觀理性的分析可能無人問津,聳人聽聞的“中國威脅論”更能讓他們名聲大噪。

  這些翻譯中國官方文件的學者以“知華”之名行“制華”之實。他們所謂的“研究中國”不是為了客觀理解中國,而是為了蒐羅甚至炮製“證據”來支撐其預設的“中國威脅論”。

  這樣的中國問題“專家”,懂中文,不代表懂中國;如果心術不正,歪解歪譯,越懂中文,危害越大。

  正確理解中國的破局之道

  有人會説,1000個讀者有1000個哈姆雷特,為什麼一定要從同一個角度來看待中國?我們從來不認為看待事物的視角應該是單一的。認識中國,如同欣賞一幅宏大的畫卷,可以遠觀其全貌與氣韻,也可以細品其筆法與用色。但無論怎樣,要看真跡,而不是拙劣的倣品;要客觀公正看,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鏡”看。

  對於政策制定者,要“不畏浮雲遮望眼”。習近平主席指出,戰略認知問題始終是中美關係必須扣好的“第一粒紐扣”。從錯誤的戰略認知出發,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偏。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客觀理性地解讀對方是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務。美方決策者應基於事實真相制定政策,而不是被心懷不軌的“政治精英”的投機言論“帶節奏”,這樣才能夠成為有益兩國關係的“壓艙石”,而非隨波逐流的“風波舟”。

  對於專家學者,學術良知與專業深度是立身之本。研究中國,不能先入為主、預設立場,為了迎合某些論點刻意曲解、歪譯中國的官方文件和政策理念。這樣的研究或許能“一時”激起千層浪,但終究會沉沒在歷史的垃圾堆裏。中國很大,要真正“知華”需要沉下心來了解中國,準確理解原始資料,客觀理性分析,得出站得住腳的結論,進而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的依據,發揮學者應有的作用。

  對於媒體人,真實、準確、客觀、公正缺一不可。中國並不完美,有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可以對此進行客觀報道和建設性批評。但媒體有責任展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而不是僅聚焦於那些符合特定敘事的片段,更不能無中生有、胡編亂造。媒體應多一些審慎求證,少一些惡意炒作;多一些全面平衡,少一些斷章取義,真正成為幫助民眾看清事實的“明鏡”,而不是扭曲真相的“哈哈鏡”。

  就在我們讀到這份報告,欣慰於美國學界有人對中美關係進行理性思考之際,報告卻已從蘭德公司的官網撤下,只留下一句“此文件已撤回以進一步審查”。或許報告的發布又挑動了誰敏感的神經或觸及了誰利益的奶酪,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想説的是,理解一個與自身不同的文明,需要耐心與謙遜。我們始終相信,基於事實的客觀認知,是打破誤解的唯一途徑;基於平等的真誠對話,是通往和平共處的必然之路。這條路或許漫長,但值得我們為之付出不懈努力。

【糾錯】 【責任編輯:余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