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西貝倫11月18日電 記者手記|美國缺席 但綠色發展合作浪潮依然向前
新華社記者陳昊佺 趙焱 吳昊
走進正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藍區”,最醒目的莫過於各國別具匠心布設的展館:“中國角”以可回收桌椅搭配特色文創,傳遞綠色理念;巴西展館採用木材、粗布等天然材料,凸顯本土生態……各國都在以其獨特方式講述對生態保護的理解。
“美國館在哪?”新華社記者詢問道。一名現場志願者指向“藍區”出口。幾經尋找,記者終於在出口旁找到“美國館”。展板上寫有巨幅“美國氣候”字樣,下方以小字註明:“美國各州的氣候行動”。

11月17日,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上,人們走過“美國館”。 新華社記者 王天聰 攝
原來,這個所謂的“美國館”實際上由一家名為“氣候登記組織”的美國非營利機構運營。美國聯邦政府今年沒有派出任何高級別代表出席貝倫氣候大會,這是自1995年首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以來,美國聯邦政府首次缺席這一重要會議。
哥倫比亞總統佩特羅在本屆氣候大會召開前舉行的貝倫氣候峰會上直言,美國是歷史上累計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氣候危機的主要責任方,卻選擇在關鍵時刻缺席大會。
據巴西媒體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加文·紐森10日在巴西聖保羅出席活動時批評聯邦政府缺席大會,“他們沒派任何代表,甚至連記錄情況的觀察員都沒有”。11日,紐森再次批評聯邦政府的氣候變化政策,稱其缺席關鍵氣候談判是“愚蠢之舉”,這一做法可能讓美國在全球經濟中落後。

11月17日,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上,一名男子坐在“美國館”內。 新華社記者 王天聰 攝
美國政府對氣候危機的忽視,其代價正在由美國民眾承擔。在“美國館”內,加州州參議員喬希·貝克爾告訴記者,聯邦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消極態度已造成嚴重負面影響,頻發的加州山火等生態災難就是其後果的體現。“我們被迫承擔本應由他們負責的工作。”
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亞·多拉戈16日接受巴西媒體採訪時指出,美國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正試圖將自身乃至全球經濟重新拉回“過時的發展模式”。
巴西帕拉州聯邦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薩穆埃爾·斯佩爾曼也指出,美國此次缺席大會並非單純逃避責任,更是有意妨礙氣候議程,試圖阻撓全球向新生産力發展體系的轉型。
意大利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弗朗切斯科·科爾瓦羅對美國缺席本屆大會&&不解。他指出,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正確道路。綠色轉型的大勢不會逆轉。“氣候變化沒有國界。我們必須攜手同行。”
巴西環境和氣候變化部長瑪麗娜·席爾瓦在大會上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強調,氣候挑戰已演變成全球性問題,應對這一危機必須依靠各國協調行動。全球南方國家同樣肩負着推動全球氣候行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責任。她還指出,中國在綠色技術創新方面作出巨大貢獻,尤其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提高可及性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大幅降低了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對全球綠色轉型産生積極帶動效應。這也反映出多方以技術為紐帶協同努力,共同應對全球氣候挑戰的發展趨勢。
會場外,亞馬孫河在熱帶雨林間蜿蜒,最終在貝倫附近匯入碧藍的大西洋。儘管個別國家缺席,但全球綠色發展與合作浪潮猶如亞馬孫河的無數支流般奔涌向前,匯聚成不可逆轉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