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1月15日電(記者姜辰蓉)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超11萬列,從重慶到杜伊斯堡智慧馳騁,從霍爾果斯到馬拉舍維奇高效穿梭……這趟穿越亞歐大陸的“鋼鐵駝隊”,正突破單一運輸功能的邊界,在技術創新、業態融合、綠色發展等維度解鎖多元可能,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活注腳。
2025年8月13日,X9043次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駛出開往阿塞拜疆巴庫(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技術賦能,解鎖“智慧運輸”新體驗。除加載北斗衛星定位、5G技術外,具有破封報警、位置追蹤功能的鐵路電子施封鎖的研製應用,實現中歐班列貨物運輸全程自動化與可視化追蹤管理,有效保障中歐班列安全穩定運行。
隨着技術升級、流程優化,霍爾果斯口岸進口貨物通行時間從2至3天壓縮至16個小時內,屬地出口貨物作業時間從6小時壓縮至1小時。
“過去貨物從浙江到歐洲要走40多天海運,如今15天就能抵達,這有效解決了企業的倉儲和運輸時效等問題,我們合作的客戶也從以往的15家增長到目前的43家。”西安克拉克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向南説。
新機遇新業態,激活“産業聯動”新動能。“班列+”模式的創新實踐,讓通道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位於西安浐灞國際港的愛菊健康生活體驗館,來自中亞地區的蜂蜜、餅乾、冰淇淋、蘋果汁等産品吸引消費者駐足。“這些産品都是‘乘坐’中歐班列到達中國的。中歐班列不僅讓中外商品流通更加通暢,也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副總經理王方説。
王方介紹,僅今年上半年,愛菊集團已通過中歐班列向國內進口近10萬噸飼料小麥。如今,“愛菊模式”已升級為“訂單農業+聯合種植”的複合業態,讓哈薩克斯坦的優質麵粉與中國消費者的餐桌實現精準對接。
在位於西安浐灞國際港的愛菊健康生活體驗館,消費者挑選哈薩克斯坦糧油産品。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在重慶,中歐班列等國際物流大通道的開通,吸引數百家全球電子信息上下游企業陸續落戶,助推重慶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産業基地之一。全球汽車品牌整車廠、零部件廠商紛紛落戶,助推重慶成為全國重要的汽車製造基地之一。
網絡拓展,構築“多元立體通道”。在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線路圖上,記者看到,以西安為中心,一條條幹線向四週鋪展,向東連通沿海港口,向南銜接中南半島,向北觸及俄羅斯,向西深入中亞、遠達歐洲,樞紐位置一目了然。“多點、多線、多向”的通道布局,已形成強大的網絡協同效應。
在通達地持續增多的同時,“陸海內外聯動”新模式構築起更為立體的物流網絡。搭乘中歐班列而來的木材、奶粉等抵達果園港,再沿長江分撥至全國各地;搭乘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而來的東南亞服裝、皮鞋等,再經長江轉運至上海,或乘中歐班列前往歐洲……中歐班列在不斷創新突破。
綠色通道,探索“零碳運輸”新模式。今年1月,全國首列全程時刻表綠色跨境電商專列在西安國際港站鳴笛啟航,駛向德國杜伊斯堡。“這是全國首趟通過‘全程時刻表班列+低碳綠色班列+跨境電商’運輸貨品的中歐班列。運輸成本是之前空運的五分之一左右;同時,班列使用清潔能源。”西安國際陸港集團多式聯運公司總經理邵博爾説。
今年8月,中歐班列(武漢)零碳綠色班列開行。這趟班列在電氣化區段使用100%綠色電力驅動列車,在非電氣化區段通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創立的黃金標準認證的碳抵消項目補償剩餘排放,實現列車運行過程中二氧化碳“零排放”。
沿線國家和地區正在不斷加大中歐班列智能倉儲、電動裝卸等綠色設備研發應用,綠色環保理念始終貫穿中歐班列發展全鏈條中。

鳥瞰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無人機航拍)新華社發
穿山越海,橫貫歐亞;連點成線,織線成網。如今,“鋼鐵駝隊”正以技術為翼、以産業為基、以綠色為魂,不斷解鎖互聯互通的新可能。




